近年来,我市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服务于经济增长为目标,牢固树立科技先行观念,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兴市战略取得丰硕成果,科技综合实力继续位居全省前列。据省统计局、省科技厅最近反馈的2003年全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资料显示,我市科技监测综合得分为83.4分,在全省13个辖市中继续居第4位。 一、2003年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总体情况 科技进步监测采取以科技指标为主、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为辅的方法,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四个方面,对各地区科技进步状况进行系统评价。2003年全省科技进步监测总体结果显示,苏南五市科技实力明显高于苏中及苏北地区,南京、无锡、苏州更是在苏南地区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三市得分分别为94.4分、94.3分、94.2分,镇江市以77.4分继续列第5位,我市的位次与上年相同,但与第3位苏州的差距由上年的9.7分扩大到了10.8分,而领先于镇江的优势也由上年的3.9分扩大到了6.0分。 ——科技投入方面 在科技进步监测体系中,主要通过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2项指标来衡量各地区科技投入力度的大小。近年来,我市科研经费稳步增长,研发人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2003年,全市科技活动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2.6%,比上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其中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1.1%,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6.4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6.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3%和27.7%。截止2003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3.7万人,比上年增长66.6%,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人员7.2万人,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30.2%;全市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员数达544.7人,每万人口中科学家工程师数达281.6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4%和8.6%。科技进步监测资料显示,2003年,我市科技投入得分为20.2分,在全省13个辖市中列第3位,分别比排第1、第2位的南京、无锡低3.7分和1.3分,比排第4、第5位的苏州、镇江高1.0分和2.0分,其中人力投入得分为9.6分,财力投入得分为10.7分,均在省内各市中列第3位。 ——科技产出方面 对科技产出指标的评价,主要取决于科技进步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科技经济外向度等4项二级指标。近年来,我市科研活动成果显著,专利申请数量稳步增长,科技贡献份额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取得良好的发展,2003年,全市高技术产品销售收入达208.2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有14项科研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68项科研成果获得市级进步奖,共申请专利1647件,专利授权量达922件,分别比上年增长47.7%、13.0%;全市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41.6%,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达56.6%,分别比上年提高0.4个和0.2个百分点。科技进步监测资料显示,2003年,我市科技产出得分为33.0分,在全省13个辖市中列第4位,比排在前3位的苏州、无锡、南京分列分别低8.2分、5.6分、4.6分,比排在第5位的镇江高1.7分。 ——经济发展方面 科技进步监测体系中,评价经济发展状况的主要有经济增长、结构优化、效益提高3项指标。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地方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5%,财政收入在上年突破百亿大关的基础上继续快速增长,全年达到136.1亿元,比上年增长32.3%;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5.1%,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二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达94.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特别是作为衡量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核心指标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取得新的突破,达到26149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到3160美元。科技进步监测资料显示,我市经济发展得分为19.8分,在全省13个辖市中居第4位,比列前3位的无锡、苏州、南京分别低3.7分、3.4分、2.8分,比排在第10位的镇江高1.7分。评价经济发展状况的三项指标中,经济增长得分为6.7分,结构优化得分为5.1分,效益提高得分为8.0分,在全省分列第4、第5、第7位。 ——社会进步方面 在科技进步监测体系中,体现社会进步状况的主要有人口素质、环境治理、社会基础设施改善3项指标。近年来,我市大力加强城乡交通、环境、社区基础设施和福利设施建设,着力推进经济和教育、文化、体育、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2003年,全市顺利通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的国家级考核,高考万人进线率连续6年居全省第1,每万人口中中专及以上在校学生数达301人,在省内仅次于省会城市南京;全市城市人均道路面积达16.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5.6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7%;三废综合治理指数达0.7,比上年提高0.1个点;废物综合治理率达98.5%,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监测资料显示,2003年,我市社会进步得分为10.3分,在全省13个辖市中列第3位,其中人口素质和环境治理得分分别为4.3分、3.8分,在省内各市中列第3位;社会基础设施改善得分为2.3分,在省内列第5位。 二、科技进步监测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是对地区科技进步状况、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整体检验。从2003年科技进步综合评价结果看,我市虽然总体得分在全省13个辖市中居于前列,但总得分比上年降低了0.6分,在4个一级指标中,仅社会进步得分比上年提高,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经济发展得分均比上年有所下降;在34个科技进步监测三级指标中,我市有多项指标得分比上年有所下降,科技与技改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工业资本金利税率、农业土地产出率等指标得分在省内处于中下游位置,个别指标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比较明显,直接影响了我市科技进步综合实力的提高。 1、科技产出效率亟待提高。监测资料显示:在反映科技产出的13个三级指标中,有10项指标得分比上年下降,其中得分下降在0.1分以上的指标有7个,分别是高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高技术产品产值比重,得分比上年下降0.5分;高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得分比上年下降0.4分;新产品销售收入,得分比上年下降0.3分;专利批准数,得分比上年下降0.2分;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占产品出口销售收入比重,得分比上年下降0.2分;出口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得分比上年下降0.1分。因此,大力推进科技进步,着力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力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2、结构调整步伐尚需加快。科技进步监测资料显示,体现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中的4项三级指标得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2分,国内生产总值下降0.2分;体现效益提高的4项三级指标中有2项指标得分下降,其中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下降0.1分,工业资本金利税率下降0.1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与南京、苏州、无锡相比,我市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偏弱、产业层次偏低的矛盾比较突出,2003年,我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所占比重为9.5%,分别低于苏州、无锡、南京4.8个、2.3个、2.9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经济总量所占比重为52.3%,分别低于苏州、无锡、南京21个、11.2个、15.2个百分点;我市三资企业产值总量为322.2亿元,仅相当于苏州的10.7%、无锡的39.6%、南京的46.1%,三资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仅为21.1%,分别低于苏州、无锡、南京39.4个、3.7个、6.8个百分点。作为高新技术产业中主要行业的电子信息产业,我市的发展速度也明显滞后于其它地区,2003年,我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总量为12.8亿元,分别相当于苏州、无锡、南京的8.1%、36.7%、56.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为8.3%,分别低于苏州、无锡、南京23.4个、2.5个、0.9个百分点。 三、提高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 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全面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市的本质要求。 1、推进产业升级步伐。传统产业在我市经济总量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因此,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调整和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是实施科技兴市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心环节。必须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健全和完善科技进步机制和研究开发体系,在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推进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健全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速度,促进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财政科技投入是科技工作的重要支撑条件,对于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地位,保证了科技经费总量增长、比重提高,重点加强对基础研究、重大社会公益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等领域的投入,并逐步从对科研机构的一般支持,转变为以项目为主的重点支持;要不断拓宽科技资金渠道,引导和促进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通过政府拨款、企业出资、社会筹资等多种方式,建立城市科技风险发展基金,努力扩大其融资能力和规模,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重点加强对那些高风险、高投入、高效益的技术开发项目的支持,为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积极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为中心的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科技与经济统筹协调的宏观管理体制,加快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根据各类科技机构和组织的不同情况,大胆进行科技机构创办科技企业、与企业联合开发、兼并承包企业、科研机构整体转化为科技企业的探索,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探索科技进入经济领域的新途径;要加快建立科技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促进跨学科、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域的合作,整合共享各类科技创新资源,优化专业服务供给,降低研发创新、科技创业的成本与风险,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化的效率与效益。(撰稿人:曹秀莉 核稿人:恽东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