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增长加快 消费支出全面上扬
今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确保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年来少有的快速发展势头,农民收入和消费也双双扭转长期以来的低速增长态势,出现了两位数增长。
一、收入方面
市农村经济调查队对全市410户农村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3952 元,同比增长15.4%,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9.7个百分点。上半年农民收入的主要特点是:
1、工资性收入进一步提高。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430元,同比增长11.4%,其净增额占到农民现金收入总增加额的47.0%。农民从本地企业得到的劳动报酬和外出务工的收入均比去年同期有较为明显的增长,对工资性收入的上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6月份,农民人均从本地企业得到报酬1493元,同比增长14.8%;外出劳务收入为416元,同比增长12.5%。相对而言,来自于乡村干部和教师等非企业组织方面的收入增长幅度较小,上半年人均收入为52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
2、家庭经营性收入大幅增长。经营性收入大幅增长是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最主要因素。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达1141元,同比增长27.9%,特别是粮油收购价格的提高,使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经营性收入增长速度远远快于第二、第三产业,1-6月份,我市农民第一产业经营性收入为585元,同比增长43.3%,其中人均出售农产品的收入达558元,同比增长58.0%;第二产业经营性收入为214元,同比增长6.9%;第三产业经营性收入为343元,同比增长20.8%。
3、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稳步上升。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278元,同比增长10.5%;人均财产性收入102元,同比增长3.4%。在财产性收入中,除其它投资收入下降幅度较大外,股息、红利和土地征用补偿收入增幅较为明显,上半年,农民人均从集体获得的股息和红利收入为25元,是上年同期的1.3倍;人均得到的土地征用补偿金为38元,同比增长94.9%。
二、消费方面
在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我市农民消费支出增长速度也明显加快,生产性支出和生活性支出呈现了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抽样调查资料显示,1-6月份,我市农民现金支出为2725元,同比增长19.6%,扭转了多年来支出增长低于收入增长的局面。
1、生产投入小幅增长。上半年,我市农民家庭人均生产费用现金支出为284元,同比增长0.5%,虽然增幅不高,但农业投入和工业投入较上年明显增加。从生产费用的具体构成看,农民人均第一产业生产性投入为206元,同比增长23.1%;第二产业生产性投入为40元,同比增长186%;第三产业生产性投入为32元,同比下降26.8%。相比较而言,农民比较侧重于短期投入,长期投入总体仍呈下降趋势,上半年,农民在添置固定资产方面的支出人均仅为6元,同比减少52元。
2、生活支出快速上升。近年来,我市农民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舍得花钱,使各类生活消费支出呈全面上升格局。调查显示,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为2107元,同比增长24.6%,其中食品支出增长17.9%,衣着支出增长33.3%,居住支出增长28.2%,家庭设备用品支出增长15.5%,交通通讯支出增长38.5%,文化教育娱乐支出增长2.9%,医疗保健支出增长48.7%。富裕起来的农民,在追求生活情趣、提高自身素质方面的支出日益增加,上半年,我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同比增长65.9%,其中旅游支出同比增长1.1倍。
3、税费支出明显减少。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农业税征收改革,采取“镇村代缴、政府补贴”等办法,切实减轻农民税费负担,特别是今年开始,大部分地区开始免征农业税,使农民税费支出在连续多年下降的基础上继续减少。今年1-6月份,我市农民人均税费支出为12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8.2%,其中第一产业税费人均支出为9元,比去年同期下降30.6%。
三、原因分析
上半年,我市农民收支呈全面上升的好势头,特别是现金收入增长幅度创1996年以来的最好水平,最主要的因素是,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各项农业保护措施逐步落实到位,农业生产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就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加的因素分析,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农业生产出现良好转机。今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生产及农业基本用田的保护力度,我市粮食种植补贴、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顺利到位;而去年下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也使农民夏粮种植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一些抛荒农田开始复垦,加之气候适宜,农作物的单产水平大幅度提升,使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一举摆脱了多年来徘徊不前的局面。
2、农村工业发展势头良好。我市农村工业已经连续多年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总体规模明显扩大,整体实力逐年提高,对吸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些起步较早的农村企业通过增加投入、引进技术、强化管理,逐步成长为国内外知名企业,对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批农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年上半年,我市规模以上农村工业完成产值614亿元,同比增长37.0%,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个百分点。
3、城市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效明显。随着我市城区范围的逐步扩大和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市农民就业更多地向第二、第三产业拓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特别是近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将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最主要的富民工程来抓,在对外劳务输出难度加大的情况下,积极组织在地转移,继续做好农民业务技能的培训,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率稳步提高。抽样调查显示,截止今年6月底,我市农村劳动转移率达到67.7%,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末上升了0.3个百分点。
4、农民权益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今年以来,各地继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程序,提高土地补偿标准,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权益保护,加大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并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和“广覆盖、低保障”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呈稳步上升趋势。
虽然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显著增长,生产和生活消费支出稳中有升,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农民增产、增收、增支的良好局面,但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些困难和矛盾依然存在,农村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仍十分繁重。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增大。目前尚未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大多年龄偏高、素质偏低、就业能力较弱,在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的情况下,难以满足需求方的要求。与来自苏北、外省的劳动力相比,本地农村劳动力没有价格优势,对用工单位吸引力不大。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走高。农产品价格上升虽然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但同时也导致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服务收费的提高,增加了农民家庭经营生产的成本,增加了农民生活费用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农民增收的效果。三是实现全年目标仍有一些不确定因素。目前的农民收入仅反映农民的现金收入,未考虑实物性收入和生产成本支出。因此,从全年来看,能否继续保持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能否切实把农产品涨价因素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益,都将对今年我市农民纯收入增长目标的实现,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撰稿人:罗志勇 核稿人:吴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