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产业优势 促进结构升级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今年以来,我市以电子信息产品、输变电设备为主要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成为全市工业经济运行中的一大亮点。
一、1-7月份高新技术产业运行的主要特点
1、产销增速明显加快,产业实力显著增强。今年以来,尽管宏观经济环境有所趋紧,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和销售仍然保持了较快速度的增长。1-7月份,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1.2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5%和38.1%,增幅分别超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2.9个和2.4个百分点,其中产值增幅较去年同期更是高出16.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显著提高,至7月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已超过六分之一,比去年同期提高近1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7.8%,比去年同期上升6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近6个百分点。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已达450家,比去年同期增加50余家,拥有各类资产23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4%,其中固定资产7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9%。
2、经济效益大幅增长,运行质量不断优化。今年二季度以来,受要素供应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扬等各种增本减利因素的影响,全市工业行业普遍出现了效益增速减缓的趋势,而高新技术产业在困难面前沉着应对,积极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努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大丰收。1-7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14.3亿元,同比增长54.4%;实现利润总额9.4亿元,同比增长71.9%,利税、利润增长明显快于生产、销售增长,增幅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出1倍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利润总额占全市工业的近四分之一,新增利润占全市工业新增利润的四成以上。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附加值特征比较明显,1-7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销售利润率为5.1%,比去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出1.6个百分点。
3、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出口份额有所扩大。1-7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56.8亿元,同比增长30.1%;新产品产值率达29.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值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仅为16.7%,但其新产品产值占全市的比重却达到55.1%。特别是以新科电子集团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参与国外竞争,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努力化解出口退税率下调、贸易壁垒提高等不利因素,保证了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1-7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51.3亿元,同比增长53.9%,增幅超过产值增幅17.4个百分点,大大高于全市出口交货值28.6%的增长速度;高新技术产业对全市出口交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36.6%,直接拉动全市出口交货值增长了10.5个百分点。
4、电子、电气双轮驱动,其他行业逐步走强。作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两大支柱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今年以来发展势头颇为抢眼,各项指标均有不俗表现。1-7月份,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93.1亿元,实现销售收入89.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1%和40.4%,经济总量占高新技术产业的50%左右,位居六大行业之首。电子行业的效益增长更显突出,前7个月实现利税6.2亿元,实现利润4.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2.7%、118.9%。电气机械行业在上上电缆等企业的带动下,也取得了长足发展,1-7月份完成产值72.1亿元、销售69.0亿元、利税4.1亿元、利润2.4亿元,同比增幅均在四成以上。除此以外,医药制造业和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今年以来发展势头良好,前7个月产销规模均已突破10亿元,一些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上升,如托利多抓住整顿公路超载的机遇,加大了车载称重系统的生产,1-7月份,公司利税、利润已双双突破亿元大关。
5、民营经济挑起大梁,三资企业有待提高。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中,民营经济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板块,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均领先于其他类型企业。1-7月份,全市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130.1亿元,同比增长40.4%,高于高新技术产业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占全部高新技术产值的比重达到68.0%,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73.2%。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利润4.8亿元,同比增长78.6%,增幅也超过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在民营企业中,私营高新技术企业表现尤为活跃。1-7月份,全市170多家私营高新技术企业产值、销售增幅分别达到47.5%和50.8%,均超过高新技术产业平均增幅10个百分点以上。与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增长势头相比,我市三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后劲略显不足,与其在全市工业经济中所处地位有所不相称。1-7月,三资高新技术企业共完成产值42.6亿元,同比增长28.8%,增幅分别较高新技术产业和全部三资企业的平均增幅低了7.7个、4.7个百分点。
6、重点企业支撑强劲,产业集聚速度加快。1-7月份,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30家,比去年同期增加13家,新科电子、上上电缆、华鹏变压器3家企业的产值规模已超过5亿元,特别是新科电子集团以近45亿元的产值规模继续稳居全市工业企业榜首。30家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11.7亿元,同比增长39.6%,高于高新技术产业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107.6亿元,同比增长41.4%,高于高新技术产业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这些重点企业不仅贡献了高新技术产业六成以上的经济增量,而且经济效益更是增势强劲,其中利税、利润增幅分别达到74.4%和95.0%,两者均超出高新技术产业平均增速20多个百分点。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今年以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成为全市经济运行中的亮点,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在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市工业经济中的份额偏小。与周边城市相比,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份额偏小的矛盾比较突出,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总量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六分之一,而苏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已经超过三分之一。从产业内部结构看,除电子、电气两大行业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和竞争优势外,其他行业还处于规模集聚的初始阶段,知名企业也不多。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还处于成长阶段,能够进入行业排名前几位、具有一定规模效应和产业集聚效益的企业还不多。2003年,我市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仅有2家,而苏州有33家,无锡有7家,骨干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明显偏弱。
二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底气不足。高新技术产业最大的发展动力源自技术创新,最大的经营风险是技术落后。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在技术创新上与先进地区、尤其是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国际竞争中仍处于弱势地位。例如,虽然我市电子行业出口交货值已占销售总值的四成以上,但大部分企业自主开发能力较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度较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在生产链和供应链上,还处在国际产业的较低端,甚至许多企业还停留于加工组装阶段。
三是产业特色不够鲜明。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中,除音响视听设备、输变电设备等少数几个领域具有较为鲜明的产业特色和优势外,其他大部分领域尚未形成较为清晰的产业发展特色,尤其是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因此也无法凸现其产业优势。此外,从我市与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对比看,苏南五市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相似度较高,都主要集中于电子、电气机械两大行业,容易带来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
(注:本文所述高新技术产业口径按照省统计局、省科技厅制订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分类标准,具体包括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六大行业。)
(撰稿人:杨敏 核稿人:吴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