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出口快速增长 利用外资克难求进 2004年,土地资源紧张、银根紧缩以及“铁本”项目被查,使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突出外资、带动外贸、扩大外经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优化投资环境,千方百计把握发展机遇,全力以赴开辟引资渠道,全市外向型经济在困难中稳步向前推进,“三外”指标呈现出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利用外资难中有进、外经合作平稳发展的特点,多家世界知名跨国企业落户常州,全市经济发展的开放度、国际化程度稳步提高,吸引外资的承载能力和发展平台明显增强。 一、外贸出口保持较高速度增长 一年来,我市坚持巩固传统市场与开拓新兴市场并举,着力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及时、有序办理企业出口退税,全市对外经济贸易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继续稳步提高,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出口47.2亿美元,增长33.6%;实现贸易顺差2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8%。 ——外资企业贡献份额提升。2004年,全市各类外贸出口主体出口额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外贸流通企业全年完成出口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自营生产企业完成出口1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4%;外商投资企业完成出口2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2%,增幅在各类出口主体中位居首位,比全市出口增幅高出7.6个百分点,比外贸流通企业和自营生产企业分别高出17.2个、10.8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对全市出口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51%,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规模企业支撑作用明显。截止2004年底,全市有出口实绩的各类企业共有1423家,其中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83家,比去年净增27家;出口额在500万美元至1000万美元之间的企业共175家,比去年净增45家。规模企业对全市出口增长的支撑作用十分明显,83家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企业全年共完成出口28.0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量的59%,户均出口额达3300万美元。一些自营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出口市场不断得到拓展,如华源蕾迪斯赢得了应对国际反倾销案的胜利,使公司产品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大大增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江苏新科电子集团独立研制开发的享有完全知识产权、具有国际水准的液晶电视已率先打入美国市场,集团年出口额达5.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8%,出口规模继续在全省自营生产企业中列首位。 ——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上升。全市外贸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再创历史新高,机电、化工、塑料、轻工等大类商品出口呈现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出口增长幅度均超过30%。全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2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6%,在全市外贸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达50%,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全年完成出口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3%,增速较上年加快9.2个百分点;纺织、服装等传统产品依然在全市出口额中占据较高份额,全年纺织服装类产品完成出口1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6%。 ——新兴市场出口增势良好。2004年,美国、日本、欧盟、香港等传统市场依然在我市外贸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美、欧市场出口份额继续稳步提升,而日、港市场形势则相对较为疲软,全年对美国、欧盟市场出口额分别达13.3亿美元、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3%、41.1%;对日本、香港市场出口额分别为8.7亿美元、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3%、22.9%。东盟、俄罗斯、非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势头较为强劲,全年分别完成出口3.4亿美元、0.4亿美元和1.2亿美元,增幅分别达48.9%、68.4%和64.4%。 二、招商引资在困难中向前推进 2004年是我市招商引资的环境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土地、资金的双重瓶颈制约,使我市利用外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开放型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国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着力改善投资软、硬环境,积极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全市利用外资仍然保持增长态势。全年共新签协议外资项目439个,协议注册外资2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有验资报告的注册外资实际到帐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 ——新签项目规模继续扩大。尽管新签外商投资项目的数量比上年有所减少,但投资规模却比上年明显扩大,全年单个外商投资项目平均协议注册外资达505万美元,比上年增加120万美元,增长31.2%,其中129个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平均协议注册外资达1239万美元,比上年增加189万美元,增长18%。 ——优势产业引资势头良好。一年来,我市坚持将招商引资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新方式和新渠道,重点推出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对外招商,努力扩大传统优势产业利用外资规模,新签外资投向进一步向纺织、机电等产业集中。全年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新签项目61个,协议注册外资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新签项目52个,协议注册外资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倍多。 ——以外引外投资份额增加。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市积极转变招商引资方式,着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进一步强化“以外引外”战略,把现有企业的增资扩股和外资嫁接放到重要的位置,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全年共有143家外商投资企业实施增资扩股,比上年净增41家;协议注册外资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8.7%,大大高出全市平均增幅,其中,溧阳福安木业有限公司、洛察纳工业园(常州)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增资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以外引外、增资扩股在协议注册外资中所占份额达到1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三、“走出去”战略取得明显成效 在产品不断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的同时,我市大力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推动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额2.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2%;完成外经营业额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 ——承包工程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2004年,全市新签的118个外经项目中,承包工程项目占104个,合同额达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完成营业额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承包工程项目日益成为我市“走出去”的主导力量,其合同额在全市外经合同额中所占比重达86%,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营业额在全市外经营业额中所占比重达7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劳务合作取得新的突破。2004年,我市国际劳务合作不断拓展,全年新签劳务合作项目14个,合同额达300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扭转了上年劳务合同额持续负增长的格局。以常州国际公司为主的赴日本研修生业务新签外经合同额142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常州市技贸集团在约旦的服装技术劳务业务新签外经合同额61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6倍,成为全年劳务合作的亮点之一。 ——重点外经企业优势明显。2004年,全市有8家外经企业全年承接外经合同额超过1000万美元,比去年增加1家,共签订外经合同额1.8亿美元,占全市外经合同额的90%。新签外经合同额最高的是金坛建安公司,全年共承接上千万美元的项目2个,新签外经合同额4610万美元,阿尔及利亚的香蕉园住宅工程和别墅工程合同额分别高达1358万美元、1500万美元。(撰稿人:倪立宪 核稿人:恽东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