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2004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统计系列分析·农村经济篇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农业生产出现回升  农村工业运行良好
    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影响,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发展要求,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努力构筑常州农村、农业发展的新优势,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业整体水平,使全市农村、农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业综合竞争力得到新的提高。
    一、农业生产逐渐回升
    2004年,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扶农政策,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又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大幅上涨,这些有利因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在多年低速徘徊后开始全面回升。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9.0亿元,比上年增长9.3%;实现农业增加值53.8亿元,比上年增长7.6%。
    1、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2004年,我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虽然延续了前几年的下降趋势,但调减力度比前几年明显减弱。统计显示,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35.8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5%,下降幅度比上年减少7个百分点。从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来看,粮油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全年粮食作物面积为142.0千公顷,虽然比上年下降3.8%,但是近年来减少幅度最小的一年;油料播种面积为44.8千公顷,下降3.7%;蔬菜瓜果播种面积明显减少,全年蔬菜瓜果播种面积为24.4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4.0%;棉花种植面积有所增加,全市棉花种植面积达500公顷,比上年增长23.3%。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优质粮油种植比重不断提高,高效、无公害农产品播种面积继续扩大,全市优质稻种植比例达到72.1%,优质油料作物种植比例达到94.2%,分别比上年提高0.7个和4.2个百分点;年底共有223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138.8万亩。
    2、粮油棉产量全面回升。虽然去年我市粮油播种面积略有下降,但由于全年灾害性气候较少,天气总体上比较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加上水稻等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上涨以后,广大农民都普遍加强了田间管理,粮食亩产水平出现全面回升,从而确保了粮食生产获得较好的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为 106.1万吨,比上年增长2.4%,其中小麦产量为9.9万吨,比上年增长16.0%;稻谷产量为90.06万吨,比上年增长1.7%。水稻平均亩产达600.1公斤,比上年增加20公斤,单产水平名列全省第一。全年油料产量8.6万吨,比上年增长17.8%,其中油菜籽8.3万吨,比上年增长17.7%,单产达到127公斤,接近历史最好水平。全年棉花产量368吨,比上年增长20.7%。
    3、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2004年,面对上半年突发的禽流感疫情,我市一手抓禽流感防治,一手抓畜牧业的恢复生产,确保了畜牧业继续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据统计,全年生猪存栏69.1万头,生猪出栏98.3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5.4%和7.2%;家禽存栏785.2万只,家禽出栏2288.4万只,均比上年增长14.5%。奶牛等草食畜禽饲养取得长足发展,年底全市奶牛存栏达到3402头,全年牛奶产量将近1万吨。尤为可喜的是,我市畜牧业紧紧抓住上海畜牧产业转移的契机,按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在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全市生猪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70%,家禽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90%,均比上年有明显的提高。
    4、水产品养殖小幅增长。在水产品市场价格全面上扬的推动下,我市农民水产养殖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全市渔业生产继续保持稳步上升的良好势头。全年水产品养殖面积达54万亩左右,比上年增长2.2%;水产品产量12.7万吨,比上年增长2.1%。在养殖面积稳步增长的同时,我市进一步调整养殖模式,积极引进水产新品种,大力推广养殖新技术,不断扩大池塘生态养殖面积和无公害生产基地,使水产品养殖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品质、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目前,全市特种水产面积已达49万亩左右,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92%。
    5、林果花卉发展较快。在主要农产品生产全面回升的同时,我市花卉苗木、水果茶叶等特色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新增经济林果种植面积1万多亩,总面积接近47万亩,并形成了以金坛、溧阳的丘陵山区、武进东部地区和新北沿江地带为主的三条经济林果带;桃、梨、葡萄成为我市水果产业发展的重点,占新发展面积的70%以上。传统的花卉、茶叶产业保持稳中有增的生产态势,全年新增花卉苗木种植面积1.5万亩,总面积已接近20万亩;全市茶园总面积达8.8万亩,继续名列全省首位,其中当年新增茶园面积7000多亩,新发展无性良种茶1500多亩,无性良种茶园面积首次突破1万亩。春茶产量虽然受气候影响略有减少,但名、特、优茶所占比重持续提高,占到了茶叶总产量的60%左右,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在名、特、优茶的价格拉动下,我市春茶产值首次突破1亿元,比上年增长5%。
    二、农村工业运行良好
    2004年,我市不但农业生产出现新的转机,而且农村工业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态势,整体效益显著提高,呈现出生产、销售、效益同步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
    1、农村工业生产稳步增长。近年来,我市农村工业投资规模持续扩张,生产能力和综合实力逐年提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2004年,全市乡镇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68.1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实现工业总产值2030.7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961.8亿元,增长33.1%;实现出口交货值326.3亿元,增长25.3%。
    2、经济效益继续得到改善。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农村工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市平均水平。2004年,全市乡镇工业实现营业收入1920.8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实现利税总额1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利润总额79.0亿元,比上年增长32.5%;上缴税金55.3亿元,比上年增长23.4%。
    3、农村个私工业增势强劲。在农村工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私营个体工业的支撑和拉动作用十分明显。2004年,农村私营及私营控股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36.3亿元、增加值310.5亿元、销售产值1288.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5.30%、47.67%和45.27%;个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7.4亿元、增加值44.8亿元、销售产值191.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7.8%、48.7%和53.5%。
    4、规模企业支撑作用明显。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农村工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崛起,在规模企业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逐步提升。2004年,全市农村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2414家,占乡镇企业总数的11.3%,共完成营业收入1213.2亿元、利税总额85.5亿元、工业增加值300.9亿元,分别占乡镇工业总量的63.2%、62.6%、64.3%。截止年末,全市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农村企业达9家,比上年增加3家;利税超亿元的农村企业达12 家,比上年增加5家。
                                      (撰稿人:李戈  核稿人:吴煜)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