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成效显著 投资增长更趋稳健 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特别是“铁本”项目的查处,对全市投资领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面对土地、资金、项目等投资要素逐步趋紧的现状,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顺应宏观调控要求,努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影响,严格控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不断优化和改善投资结构,使投资增长速度逐步回落到安全区间,投资发展势头也更趋健康和稳定。据统计,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8.6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其中工业完成投资342.6亿元,比上年增长36.6%。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热点行业增速回落,投资结构趋向合理。一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控制钢铁、水泥等过热行业的过度投资增长,积极改善投资结构,大力引进和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资项目,确保投资领域的健康、稳定发展。统计显示,全年钢铁、水泥两大行业共完成投资55.0 亿元,比上年增长40.0%,增幅较上年回落184.8个百分点,其中钢铁行业投资增幅由一季度的15倍回落到年底的65.1%,水泥行业投资增长由一季度的37.1%回落到年底的2.5%。钢铁和水泥行业投资的大幅下滑,使全市投资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全社会投资增幅分别较上年和一季度下降了46.8个、48.4个百分点。在限制高能耗、低效益行业投资的同时,我市加大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出效益较高的行业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投资结构,全年通信设备及计算机制造业完成投资1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投资22.6亿元,比上年增长33.7%。 2、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点工程进展良好。2004年,尽管资金紧缺的矛盾导致我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项目推进难度有所加大,但全市交通、建设等部门努力化解不利因素,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确保了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顺利推进。全市共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58.1亿元,比上年增长48.3%,增幅高于全社会投资16.5个百分点,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完成投资52.1亿元,增长52.8%,增幅比上年提高23.4个百分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共完成投资38.4 亿元,增长39.1%。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展良好,宁杭、常澄高速公路(常州段)建成通车,312国道改线、京杭运河常州段南移及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全年完成高速公路建设投资18.8亿元,比上年增长99.8%。 3、高新投资增势良好,项目规模有所扩大。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建设力度,积极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能力,促进全市综合实力和运行质量的同步提高,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呈现数量多、速度快、规模增的良好态势。据统计,2004年,全年新开工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项目276个,其中总规模超亿元的项目达14个,分别比上年增加74个和1个;项目平均投资规模达1474万元,比上年增长20.1%。高新技术产业全年完成投资35.3亿元,比上年增长59.0%,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27.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对全市工业投资的贡献份额达到 12.5%。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中所占份额较大,分别达到64.6%和33.6%;从行业分布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两大行业完成的投资额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比重高达82.9%。 4、房地产投资形势火爆,空置面积继续下降。2004年,国家出台了土地严控、贷款紧缩、门槛提高等多项调控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长远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但调控效应在短时间内还没有完全显现,我市房地产开发仍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7.9亿元,增长85.5%,增速比全社会投资高出53.7个百分点,其中土地购置费达2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4.3%,在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超过二成。房产市场供应能力继续上升,全市在建项目施工面积达991.3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573.4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53.7%和53.2%;住房空置面积继续下降,年底全市空置住房面积为16.4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4.9%;经济适用房建设和供应规模明显扩大,全年经济适用房建设完成投资3.0亿元,比上年增长10倍,施工面积达37.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4倍。 5、民间投资平稳增长,投资领域不断拓展。随着建设领域市场培育力度的加大,我市投资体制和投资结构出现了积极的转变,民间投资在投资建设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投资领域也逐步由传统产业向基础设施和新兴服务业等方面拓展,由原来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开始向房地产、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基础设施拓展。2004年,全市民营企业共完成投资353.4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投向制造业的民间投资为222.6亿元,在全部民资中所占比重达63.0%,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投向城市基础设施的民间投资为101.9亿元,所占比重达28.8%,比上年上升6.3个百分点。在制造业投资中,民间投资虽然仍相对集中于纺织、钢铁、水泥等行业,但比重呈下降趋势,而信息产业、机械设备制造等行业虽然份额相对较低,但比重却有所上升,全年纺织、钢铁、水泥行业分别完成民间投资38.1亿元、24.1亿元、15.0亿元,在制造业民间投资中所占比重分别达17.1%、10.8%和6.7%,较上年下降了0.7个、 2.4个和2.3个百分点。 6、新开项目规模扩大,重大项目数量增多。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以来,我市严格控制审批新开工项目,对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高耗能、重污染项目一律停止审批,全年新开工项目总数为2579个,与上年基本持平;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675.1亿元,比上年增长49.1%;实际完成投资339.5亿元,增长18.4%。从行业分布来看,新开工项目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水利基础设施、电力、交通等行业,分别占新开工项目投资完成额的61.0%、11.9%、8.1%和7.4%;钢铁、水泥行业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分别只占制造业投资完成额的3.3%和4.5%。新开工项目的平均规模呈现稳步上升的势头,特别是4个投资规模超20亿元的大项目——国电常州电厂一期工程(总投资52.9亿元)、戚墅堰电厂扩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工程(总投资27.8亿元)、镇溧高速公路常州段(总投资24.2亿元)和京杭运河区段改线(总投资23.3亿元),计划总投资达到128.2亿元,占全年新开工项目总投资的五分之一,这在我市投资史上是比较少见的。 7、资金到位情况较好,自筹比例逐步上升。2004年,国家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面连出重拳,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就是严格控制信贷投放规模,在这样的宏观政策环境下,我市建设项目取得银行贷款的难度明显加大,而其他渠道资金来源的比重则呈上升趋势。从总体上看,建设项目的资金到位情况比较良好,全社会投资共到位资金628.4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增速高于同期投资完成额1.4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126.7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增速比上年回落132.6个百分点,在本年到位资金中所占比重也由上年的22.5%下降到20.2%;企业自筹资金364.8亿元,增长35.9%,在本年到位资金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6.9%上升到58.1%;利用外资28.3亿元,同比增长19.9%,所占比重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由于建设资金到位情况较好,加上建设领域清欠工程款力度明显加大,全市投资项目拖欠工程款情况有所好转,年末固定资产投资应付工程款达34.7亿元,增幅比上年末下降了9个百分点。(撰稿人:居淑萍 核稿人:吴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