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经济的支持力度,全市粮食生产形势明显好转,农村工业运行质量继续改善,农民收入增幅创出近8年来的最好水平,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生活需求明显扩大,支出总量迅速提高,消费结构日趋优化,农民整体生活质量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消费支出总量明显增加 根据对全市410户农村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下同),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793元,比2003年增加840元,增长21.3%,增幅比上年上升了15个百分点。八大类消费支出除家庭设备和其他商品及服务支出有所下降外,其余六类均呈现上升趋势,其主要特点如下: 1、食品消费比重上升。受基本农产品涨价的影响,农民食品消费支出增长迅速,人均食品消费2015元,比上年增加428元,增长27.0%,其中人均谷物消费支出326元,比上年增长42.6%;食用油、肉禽蛋奶、水产品人均消费分别为89元、459元、138元,比上年增长43.1%、24.4%和27.2%。在食品价格上涨和消费数量增加的双重影响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总支出的比重)出现上升趋势,全年达42.0%,比上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从农民食品消费结构看,主食消费比重较上年上升了1.8个百分点,烟酒、茶叶等其他食品消费比重比上年上升了0.7个百分点,副食消费比重则比上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外饮食明显增加,全年人均消费达246元,比上年增长28.4%,在食品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1个百分点。 2、服装消费快速增长。随着商品市场的加快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我市农村居民的服装消费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成衣消费数量逐年增加,购买衣料加工服装的比重明显下降,一些农村青年则更多地关注服装流行趋势,服装消费开始追求成衣化、时尚化和个性化,衣着类消费支出明显增加。全年农民人均衣着类消费支出达272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服装消费支出196元,比上年增长22.7%;衣着材料和加工费支出为5元,与上年基本持平;鞋类消费支出57元,比上年上升8.2%。 3、居住消费增势强劲。近年来,我市农村城市化、工业化步伐有所加快,相当数量的农村居民搬进了城镇新公寓,农民居住消费内容也由过去以自建住宅、扩大居住面积为主,逐步转向以住房装修、提高居住质量为主。2004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达680元,比上年增加220元,增长47.9%,增幅在八大类消费支出中位居榜首;居住消费在生活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达14.2%,比上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从具体消费项目看,包括购买、建筑、装修住房在内的人均居住消费品支出达415元,比上年增长34.9%;以用水、用电、装修服务为主的人均居住消费服务性支出达265元,比上年增长74.1%。 4、交通通讯消费热度不减。近年来,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移动电话等现代交通、通讯工具进入了我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家庭,农民交通通讯消费支出连续多年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居民出行和信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629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购买交通工具支出277元,燃料支出3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0%、16.8%;人均交通消费服务支出92元,通讯消费服务支出16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9%、14.4%。 5、文教娱乐消费平稳增长。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农村居民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步提升,文化、教育、娱乐服务消费支出逐年攀升。2004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578元,比上年增长7.9%,其中文教、娱乐用品消费支出133元,比上年增长12.7%;教育服务性消费支出402元,比上年增长3.5%;文化、体育及娱乐服务消费支出43元,比上年增长47.6%。农民旅游消费成为新的热点,全年人均外出旅游消费支出达22元,比上年增长101.4%,增幅在各类娱乐消费项目中处于领先位置。 二、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伴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的优化,以及农村“五件实事”的顺利完成,我市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继续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饮食结构继续优化。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饮食结构和质量明显改善,鸡、鸭、鱼、肉早已不是农家逢年过节的稀有食品,高质量、多品种的鲜细食品更是成为农民餐桌上的常客。2004年,我市农民人均粮食消费226.3公斤,比上年增加11.5公斤,蔬菜及菜制品消费173公斤,比上年减少5.4公斤,奶及奶制品的人均消费量则由上年的5.3公斤上升到6.3公斤,猪、牛、羊、家禽等肉类及制品的人均消费量比上年增长3.9%,蛋类及蛋类制品、虾蟹类的人均消费量分别比上年增长3.8%、38.0%。 2、生活用品迅速增加。近年来,空调机、移动电话、热水器等较高档次的耐用消费品已经在我市许多农民家庭中得到使用,家用电脑、数码相机、宽带上网、MP3等新型消费品也开始进入一些比较追求时尚的农民家庭。2004年末,我市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冰箱62台、洗衣机94台、空调机53台、抽油烟机34台、微波炉29台、热水器48台、移动电话95部、家用计算机11台,均比上年末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3、居住质量稳步提高。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富裕起来的农民对居住条件有了更高的要求,公寓式住房的比重逐步上升,家居装修也开始趋于时尚化、高档化。2004年末,我市农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55.6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钢筋混凝土结构面积占59.5%,比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全市95.6%的农户使用安全饮用水(自来水或深井水),72.4%农村住房带有水冲式厕所,41.7%的农户有空调、暖气等调温设备,59.8%的农户使用液化气,比重分别比上年提高了2.3个、5.1个、8个、4.2个百分点。 4、享受型消费增长迅速。在农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我市农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支出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2004年,农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达1393元,比上年增加229元,增长19.7%。从具体项目看,居住服务、交通通讯、在外饮食等是农民服务性消费支出的主要增长方向,这几项服务消费支出人均合计767元,比上年增长38.8%,在服务性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达55.1%,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 三、农民消费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尽管2004年我市农村居民消费信心有所增强,消费支出明显增加,但由于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村居民收入预期较低、消费能力不足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1、农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收入是影响消费的决定性因素。1997年以来,我市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始终滞后于经济增长,虽然2004年农民收入实现多年来少有的快速增长,但绝对额不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一半,增长幅度仍大大低于地区生产总值及城镇居民收入。与此同时,我市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农民普遍对生、老、病、死心存后顾之忧,而教育、医疗保健等消费支出呈刚性上升趋势,制约了农民消费需求的扩大,影响了农民的即期消费。 2、地区之间消费水平差异明显。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我市不同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比较明显,市区近郊及武进、新北等地区农民收入消费水平相对较高,而溧阳、金坛两市农民收入消费水平相对较低。2004年,溧阳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3285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508元,在不考虑物价因素的情况下,比1996年全市人均消费支出低313元,落后全市平均消费水平8年左右;溧阳市农民恩格尔系数高达51.7%,比武进区高出13.6个百分点,按照国际粮农组织的标准,尚属于温饱型状况。 3、农村消费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各方对农村市场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商业网点布局不够合理,各类大型商场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缓慢,市场规模小,销售网点少,运输、维修等服务环节尚不健全。特别是“乐购”、“时代”等大型超市均开设多条免费班车到附近乡镇接送农村客户,进一步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人气,导致乡镇流动市场景气度下降,服务水平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撰稿人:罗志勇 核稿人:杨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