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稳定安宁。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了多种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城镇人员就业,扶持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并对困难群体就业进行援助,使我市的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2004年城镇就业变动情况 截止2004年底,我市共有城镇从业人员(包括在城镇就业的农村人口和外来打工者)100.3万人,比上年底净增14.8万人,其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35.6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206人,改变了10多年以来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不断减少的局面;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5.5%,比上年下降6个百分点。从城镇从业人员内部结构比例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私从业人员比重继续稳步上升。近几年来,随着我市私营、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业人员数量也不断增加,比重持续平稳上升。至2004年底,在全市城镇从业人员中,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从业人员已达60.1万人,比上年底增加13.7万人,所占比重达到59.9%,比上年上升5.6个百分点。同时,作为扩大就业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社区公益岗位以及其他灵活就业岗位也继续稳步增多,年底从业人员达4.6万人,比上年底增加近1万人。 2、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总数逐步减少。近年来,我市已经开始逐步在事业单位中启动改制工作,随着单位性质的改变,事业单位总数有所下降,从业人员总数也逐步减少。2004年底,全市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总数为7.7万人,比上年下降3.3%,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为7.7%,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3、国有集体单位人员比重不断下降。2004年,我市国有、集体单位的从业人员继续减少,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年底全市共有国有单位从业人员13.3万人,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为13.3%,比上年降低5.9个百分点;集体单位从业人员总数达1.9万人,所占比重为1.9%,比上年降低2.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其他性质单位的从业人员不断增多,全年共增加了5.1万人,其中,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3858人,增长21.1%;外商投资企业增加2834人,增长12%。 4、从业人员三次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去年,我市从业人员的三次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细微变化,尤其是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加快发展,制造业从业人员也有所增加。以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例,三次产业人员结构比例为0.6:51.4:48,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减少39.4%,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比上年增长0.5%和1.1%。在第二产业中,年底制造业从业人员总数为16.6万人,比上年增长1.1%。 二、城镇从业人员增长较快的原因分析 ——得益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2004年,我市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增长速度创出了近10年的新高。尤其是我市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增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去年,我市的GDP增长15.5%,城镇就业人数增长17.3%,就业弹性系数由上年的1.0上升到1.1。 ——得益于政府部门的有效工作。近年来,市政府一直十分关心劳动就业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就业压力。去年,政府继续把净增就业岗位和控制失业率纳入全市考核目标,各级财政预算安排了7000多万元的再就业资金,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4.1万本,实现了2.6万人再就业。有关职能部门免征了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为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发放了小额担保贷款,鼓励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同时,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并改善软件服务设施,全年6000多家用人单位网上招聘,共提供4.3万个岗位。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我市就业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得益于老百姓创业精神的增强。在宏观环境的感召和优惠政策的激励下,我市老百姓自主创业热情不断高涨,也有效地解决了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2004年,我市工商部门共为7000多名下岗职工办理了营业执照,减免行政性收费达1150万元。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2.1万户,新增个体从业人员5.4万人;新增私营企业9000多户,新增从业人员8.5万人。目前,全市个私从业人员总数已接近70万人,其中城镇个私从业人员达60万人左右。 ——得益于就业质量的进一步改善。在努力增加就业总量的同时,我市也越来越注重提高就业质量。一方面,通过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工作,为广大从业人员提供有效保障,年内分别新增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9万人、14.4万人,将绝大部分城镇从业人员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清理拖欠建设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专项行动,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据建设部门统计,至2004年底,企业网上申报的4.6亿元拖欠工程款中,已有3.4亿元得到了清偿,清偿率为77%,拖欠的0.2亿元民工工资已全部偿清。 二、2005年城镇就业形势展望 从扩大就业的有利因素来看:一是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今年仍有可能出台一些积极政策,不断增加社会就业岗位。二是随着企业改制的基本结束,以前那种大规模裁减员工的情况很难再出现,而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招工人数将不断上升。三是今年我市经济仍有望继续保持较快发展,这也为就业岗位的增加提供了基本保证。四是私营个体经济的加快发展,将激励更多的自主创业者投身其中,同时,各种灵活的就业方式也会继续增多,也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 从影响就业的不利因素来看:一是失业压力依然较大,去年我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市区达4.2%,特别是部分失业人员长期找不到工作,成为社会就业的难点和焦点问题。二是苏北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对我市城镇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三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在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的同时,许多新兴产业和技术岗位却面临着较大的人员缺口,这种情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撰稿人:王汝渊 核稿人:吴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