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解读我市社会发展评估、妇儿监测部分指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我们既要着眼长远,谋划未来,又要立足当前,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工作。其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社会建设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条件。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就社会发展评估、妇儿监测部分指标情况及存在问题加以简要分析。 1、生活质量全面提高,城乡统筹发展任务艰巨。2004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8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23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8%和12.3%,比十年前增长1.8倍和1.3倍。收入的大幅上升,带动了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消费能级进一步提升,消费支出逐渐向享受型发展,生活质量日趋改善。抽样调查显示,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878元,农村居民为4793元,分别比十年前增长了1.8倍和1.1倍;城乡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分别达3673元、2015元,其中肉禽蛋及水产品类人均分别消费987元、598元,占食品支出的比重分别达26.9%、29.7%;文教娱乐支出分别达1387元、578元,较十年前增长3.2倍、2.1倍;医疗保健支出分别达676元、277元,较十年前增长9.4倍、2.0倍。但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较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现行市场经济体制的交织与碰撞,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突出表现为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据抽样调查,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十年前的1910元增至6662元,收入比例从1.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扩大到2.1:1。由此可见,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的新领域、新途径和新空间还需进一步拓展。 2、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外来群体更需关爱。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医疗卫生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市卫生保健水平稳步提高,特别是妇女儿童的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资料显示,2004年全市婴儿死亡率为5.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6‰,分别比上年下降0.7个和1.8个千分点;全市孕产妇死亡率由上年的5.5人/万人下降为5.1人/万人。但是,去年全市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有所上升,主要是由于国家取消强制婚检制度后,我市婚检率急剧下降,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比上年上升1个千分点。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户籍制度的逐步放开,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迅猛增加,大量外来人口涌入我市。到2004年底,全市暂住人口已达95.8万人,其中女性约占40%。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和自身保健意识的薄弱,外来人口中大多数孕产妇尚未纳入孕产妇保健管理系统,给母婴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因此,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外来人口医疗保健服务的关注力度,通过设立福利性质的“平民医院”等措施,以低廉的价格为外来人口中的贫困人群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切实保障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3、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心理健康不可忽视。教育是培养和发展人的体质、知识、思想的主要途径之一。无论早期教育、学校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和业余教育,对于人口素质的提高,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制约关系。从我市教育情况看,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均呈现稳步发展态势。至2004年末,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3.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5.7%。全年通过希望工程扶助儿童入学300人,比上年增长20%;春蕾计划扶助儿童入学2761人,是上年的2倍。除了大力发展学历教育外,我市还积极推广职业技术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5.5万人,比上年增长7.5%。在教育事业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全社会的关注。2004年全市刑事犯罪嫌疑人中青少年所占比重为50.8%,比上年上升7.0个百分点。特别是一些家庭、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正产生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如父母关系不和睦、家庭暴力、吸毒、家庭成员有不良嗜好等。据统计,2004年我市家庭暴力投诉案件数由上年的113件增加到258件,登记吸毒人数由上年的508人增加到830人,分别增长了1.3倍和63.4%。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既要让他们学习科学知识和生活技能,更要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会辨别是非,远离不良社会现象。 4、社保扩面取得突破,就业渠道有待拓宽。2004年,我市加大了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力度,全市养老保险参保职工人数由上年的43.5万人增加到56.4万人,医疗保险参保职工人数由上年的37.2万人增加到46.9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也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与此同时,我市继续扎实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低保人数由上年的3.1万人增加到3.8万人,社会救济对象由上年的3.7万人增加到4.2万人。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加大,我市登记失业人员和登记失业率有所上升。据统计,2004年末全市城镇实有登记失业人员3.5万人,登记失业率3.6%,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特别是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度增大,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因此,政府还应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扶持力度,加强技能培训,更新就业观念,不断提高就业人口的就业水平。 5、生活环境明显优化,环保意识不可松懈。以人为本,建设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既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不断加强城乡环境建设和福利设施的改造,环境卫生条件不断优化。截止2004年底,全市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17.4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6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4%和18.0%。城市环境整治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污水处理率、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今年,我市还与金坛、溧阳两辖市同时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命名授牌,跻身国家三大环保模范城市群之列。尽管如此,我市环境的保护和整治力度还应进一步加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机动车辆的迅速增加,所带来的噪音、尾气等环境污染,已对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此外,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给城市环境、自然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树立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观念。 (撰稿人:曹秀莉 核稿人:杨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