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自1978年开始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在1992年允许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国内零售领域以后,获得了巨大的变化,经营业态也从单一的百货商店逐步发展成了多种零售形式并存的新格局,目前零售业态共有便利店、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卖店、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自动售货亭等17种形式。从我市零售业的发展历程来看,自1996年7月第一家超市——信特超市开张以来,也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经营业态不断推陈出新,极大促进了消费市场的繁荣昌盛。为进一步分析我市零售业发展情况,本文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对主要零售业态的运行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发展方向,作一粗浅的研究分析和探索思考。
一、主要零售业态运行基本情况
截止2004年底,我市拥有各类零售网点2371个,营业总面积达72.9万平方米;全年实现销售额156.5亿元,完成零售额145.3亿元,占常州市全部批零贸易企业零售额的81.7%。
1、零售业向多业态经营格局拓展。随着市场的发展,零售业态呈现出了多元化趋势,传统意义上的百货店逐渐“引退”,新型的百货店开始出现,而且超级市场、精品店、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零售业态种类逐渐丰富,新型零售业态已由创建初期基本以连锁超市为主,逐步向多业态经营拓展,并且出现了无店铺经营的网络商店(E-Shop)、电话电视购物等,不断满足各种层次、多样个性的消费需要。同时,零售商凭借“自有品牌”经营和市场网络优势,直接进入生产领域,通过收购、兼并、控股重组部分消费品生产企业,形成以商业为主导的产销一体化经营组织。如人寿天医药连锁有限公司通过专业店业态,铺点32家,2004年实现销售额7223万元;常州光明可的便利有限公司通过两年的不断扩张,已在市区拥有网点25家,2004年完成销售额2317万元。
2、零售业四足鼎立局面基本形成。在新型零售业态大量涌现的同时,我市传统零售业态也积极加以调整改造,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与新型业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经过多年的成长,主要零售业态集中度与现代化程度迅速提高,规模效应凸现,市场份额大幅增长,目前基本形成了百货店、超市、专业店和专卖店四种业态鼎立的格局。2004年末,全市拥有百货店131家、超市190家、专业店825家、专卖店169家,分别占零售网点总数的5.5%、8.0%、34.8%和7.1%;全市百货店营业面积共计14万平方米,超市营业面积总计达17.7万平方米,专业店营业面积共计达19万平方米,专卖店营业面积达5.8万平方米,分别占全市零售营业总面积的19.3%、24.2%、26.1%和8.0%;全年百货店实现销售额23.9亿元,超市实现销售额18.3亿元,专业店实现销售额60.3亿元,专卖店完成销售额19.6亿元,分别占零售业销售总额的15.3%、11.7%、38.5%和12.5%。
3、所有制结构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零售业态所有制结构也发生深刻的变化,民营经济逐步取代国有集体经济,占据了零售市场的主要地位。2004年,民营零售企业共完成销售额140.31亿元,占所有零售业态销售总额的89.7%,其中私营零售企业完成销售额82.11亿元,占52.5%。从主要零售业态看,全年民营百货店完成销售额22.85亿元,在百货店业态中占95.6%,其中私营百货店占9.1%;民营超市全年实现销售额15.34亿元,在超市业态中占84.0%;民营专业店实现销售额56.03亿元,在专业店业态中占93.0%;民营专卖店实现销售额19.53亿元,在专卖店业态中占99.5%。
4、家电连锁零售业态迅猛发展。与传统的家电零售模式相比,家电连锁零售是较为先进的业态。在专业家电连锁店里,顾客对产品型号和品牌的选择余地更为丰富,商品价格更为低廉,售后服务灵活周到,而这些优点是传统的百货商店、以及家电小经销商等其他业态所不具备的。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家电连锁大卖场这种形式还比较新颖,加上它的促销手段比较多样,经常搞一些低价促销活动,长此以往,势必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价廉物美的印象,这也是家电卖场近几年取得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2004年末,我市共拥有家电专业店23家,实现销售额13.58亿元,占专业店业态销售额的22.5%,占所有业态销售额的8.7%。
5、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由于新型零售业态的崛起,对传统的流通模式、经营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促进了流通产业结构的调整、经营机制的转换和企业制度的创新,提高了流通效率和管理水平,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截止2004年底,我市零售业态资产总计达67.3亿元,全年共实现营业利润4.59亿元。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我市零售业态的快速发展还创造了许多社会效益。一方面,新型零售业态通过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和规模经营,降低了经营成本,稳定了市场价格,减少了假冒伪劣商品,净化了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新型零售业态的发展优化了商业网点的布局,使消费者能享受到更为方便快捷的服务。另外,新型业态的发展还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至2004底,各种零售业态从业人员总数达2.5万人,全年上缴劳动失业保险费3513万元。
二、几种主要零售业态的优势比较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我市零售业已基本形成百货店、超市卖场和专业店、专卖店四足鼎立的大格局,与其他零售业态相比,这几种方式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1、大型百货店——环境优良,品种齐全,功能丰富。相对于十几年前的百货商店,现在的综合购物百货店已发生根本改变,呈现出规模大型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多元化和向新业态延伸的特点。通过引进先进的国际管理经验,许多大型百货店都形成独具特色的商业文化,不但为市民提供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还有助于提升商业的整体水平,对促进商贸发展、改善购物环境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尽管近几年百货店这种业态的发展速度不如连锁超市、专业店、便利店等新型业态,但在消费者心目中仍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2004年,全市百货店业态共实现商品销售额23.9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7.4%。
2、超市大卖场——集中度高,网点广布,购物方便。连锁超市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流通格局,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归并、重组和加盟,超市业态的集约化、组织化、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网点分布也更趋平衡合理,极大地方便了城乡居民的购物消费。2004年,全市超市共有网点190家,实现销售额18.26亿元,其中销售额居前三位超市或大卖场分别是九洲大润发、武进乐购、信特超市,三家公司共有网点39个,累计实现销售额8.05亿元,在超市业态总量中分别占20.5%和44.1%。
3、专业店、专卖店——发展迅速,商品细分,特色明显。近几年,专业店、专卖店凭借相对较低的价格、专业性服务和连锁经营等优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逐渐成为与综合百货店、超市并驾齐驱的一种零售业态。特别是在家用电器、医药、通信器材、眼镜、建材等商品领域,专业店依靠低廉的价格、齐全的品种、鲜明的特色,已成功战胜百货店和超市,成为广大消费者的首选购物方式,并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与专业店相比,专卖店更具品牌特色,个性化服务更加明显,发展空间十分巨大。2004年,我市各类专业店、专卖店共有994家,累计实现销售额79.89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2%。
三、我市零售业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十几年来,我市各种零售业态都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随着零售市场的对外开放,一些国际上流行的新型业态也纷纷“降落”我市零售业,并迅速得到发展和普及。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市的零售业态尚处于成长初期阶段,有待于进一步规范与完善,尤其是各种业态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发展仍不平衡。一方面,零售商业网点主要集中在市中心商业区,在行业布局上,偏重于标准型食品超市,而忽略了其他业态的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市场零售业态较为单一,商品种类雷同,经营方式陈旧,网点布局不足。因此,应正确认识我市零售业态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积极采取相应策略,促进零售业态的健康发展。
1、强化特色经营,协调各种业态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强城市零售商业功能开发,调整完善零售业态结构。要根据业态特征进行顾客定位、经营品种定位、价格定位、运作方式定位及服务定位,实行错位经营策略,做到人弃我取,人无我有,突出业态特色,以特色经营赢得顾客,赢得市场。此外,对业态结构、地区分布也要进行科学规划,一个地区某种零售业态的发展规模应该与该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水平、网点布局及不同业态间的比例相适应,这样才能确保多种业态协调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
2、结合业态特点,建立现代零售网络。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业态的选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求。由于各地区先天资源禀赋不同,制定的发展战略规划也各有侧重,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必定存在较大差异,零售业态布局的地区特性较为显著。随着城市的规划和发展理念的更新,中心区域居民将逐步向市郊结合部转移,城市空心化倾向越发明显,由此零售商业布局也由市中心区域向外拓展,但发展不平衡,居民集聚区和城郊结合部商业中心网点相对较少,市外拓展的网点稀少。因此,应充分利用级差地价,在城市商业中心和闹市区适当发展中高档百货店、购物中心和品牌专卖店,在城郊结合区和较大的居民区发展超级市场,在城市出入口处建立大型货仓式商场,在居民小区遍布各种便利店、专业店。
3、注重知识管理,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目前,我市零售业态结构调整基本上处于模仿阶段,主要是简单引进别人模式,尤其是国外商家的一些店铺形式和商品布局,在营销手段和技巧上也比较单一,以至于市场上每出现一种新业态都有众多商家迅速效法跟上,业态发展趋同,最终导致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过度竞争。因此,零售业必须强调知识管理,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并且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形成一种不断进行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机制。同时,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吸引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加强现有员工的培训,从整体上提高员工素质,这样才能使企业拥有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高运行效率。
4、实施积极政策,进行业态战略布局创新。经营业态的变化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使零售业态在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经营活动范围已从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发挥着引导、组织生产的功能。因此,建立既具规模又富活力的竞争机制是优化业态环境的基础。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对市场的有效调控时,应以避免恶性竞争、追求规模经济为主要目标,积极探索消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封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等。一方面,通过优势兼并劣势,提高市场集中度,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联合与重组,整合优势资源,避免过度竞争,实现有效竞争。
(撰稿人:王晨 核稿人:吴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