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深化 经济发展平稳 ——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统计系列分析·农业篇
今年以来,我市农村各级切实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提高乡镇工业运行质量,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稳定发展。1-6月份,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现价)42.0亿元,同比增长4%;实现多种经营产值33.2亿元,同比增长4.4%;实现农业增加值21.1亿元,同比增长3.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3424.7元,同比增长5.7%。农村经济主要呈现以下运行特点:
1、种植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在“缩粮扩经”政策引导下,我市各地进一步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资源优势,调整种植面积,全市春夏播及夏收农作物面积为98.0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0.7千公顷,同比下降9.8%。受持续阴雨天气及种植面积下降的影响,全市夏粮、夏油总产均有下降,夏粮总产为9.3万吨,同比下降23.8%;夏油总产为7.1万吨,同比下降0.5%。粮油棉播种面积呈同步下降趋势。全市夏收粮食面积为33.5千公顷,比上年下降9.2千公顷,同比下降20.6%,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32.0千公顷,比上年下降9.3千公顷,同比下降22.4%;油菜籽面积为45.4千公顷,比上年下降2.3千公顷,同比下降4.4%;棉花种植面积降幅明显,为0.8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1千公顷,同比下降7.3%。玉米、糖料等其它农作物面积增长显著。全市玉米面积为1.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2千公顷,同比增长18.3%;糖料面积为0.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1千公顷,同比增长18.4%;大豆面积为2.2千公顷,同比微增0.4%;其他农作物面积为12.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3千公顷,同比增长2.7%。
2、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发展。近年来,我市加快对成长型农业企业的培育,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和开发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态势良好。上半年,全市共引进三资项目60个,比去年同期增10个;投资额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50%。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稳步推进,金坛晨风集团已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10省级家龙头企业、10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及30家辖市(区)级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良好,各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农业专业化、组织化程度继续稳步提高,截止上半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4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0个,涉及粮油、水产、蔬果、畜牧、蚕桑、茶叶、花卉苗木等10多个产业,共吸纳会员4万多人,带动农户7万多户。
3、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稳步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是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市各级农业部门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的培训和宣传力度,着力提高全社会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扎实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和产品申报认定工作。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申报认定无公害农产品42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9个,今年又新组织了32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产地认定,面积达30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全面实施,先后培训了市场检测员400多名,发放检测人员上岗证400多份。目前,全市已有75个农产品集贸市场开展残留农药检测工作,占全市总数的41%,46个市场配备了速测仪,市农畜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顺利通过了省农林厅“江苏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常州中心”的资质认可。
4、乡镇工业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乡镇工业是我市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载体。今年以来,全面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乡镇工业迸发强劲的活力,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运行质量稳步提高。一是经济总量稳步提高。1-5月份,全市乡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90.5亿元,同比增长26.8%;实现营业收入528.9亿元,同比增长26.8%;实现利税34亿元,同比增长35.7%,其中利润总额18亿元,同比增长47%。二是个私工业增势强劲。1-5月,全市农村私营及私营控股企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产值233.9亿元、61.2亿元、22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1%、25.3%、28.1%;个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产值41.1亿元、8.5亿元、3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2%、32.4%、29.6%。三是规模企业支撑作用日益显著。目前,全市共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村规模企业2054家,占全市乡镇企业总数的11.5%。1-5月,农村规模企业完成营业收入330.3亿元、利税总额20.6亿元、工业增加值77.4亿元,分别占全市乡镇工业的62.4%、60.6%、62.1%。
5、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乡镇二、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为我市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市农调队对全市410户农村居民的抽样调查(下同),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3424.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5.6元,增长5.7%。一是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农民来自乡镇企业的报酬收入以及乡村干部、教师来自非企业组织的报酬收入的平稳增长。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2181.5元,比上年增加153.9元,增长7.6%;工资性收入占现金收入的比重达63.7%,比去年同期略有提高。二是家庭经营性收入略有下降。受播种面积下降、传统农产品价格低迷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上半年,人均家庭经营性收入为892.1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9%,但来自第三产业的经营性收入继续保持较高增幅,上半年人均达283.6元,同比增长26.7%;三是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一增一降。上半年,农民人均转移性现金收入为252.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8%;人均财产性现金收入为99元,比上年同期相比下降3%。
从总体上看,上半年我市农村和农业经济继续延续了稳定发展的总体运行格局,但非典对农民增收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非典”期间,农产品销售活动明显减少,花卉苗木等高附加值农产品销售量大幅度下降,武进花木节、溧阳茶叶节等一批大型活动被迫推迟或取消,一些出口主导型乡镇企业外贸订单明显减少,金溧地区外出打工人员大量返乡,这一切,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据市农调队测算,“非典”疫情将使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减少30元左右,影响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约0.6个百分点。因此,下半年,我市应继续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着力点,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确保各项农业发展年度目标的如期完成。
(校对人:许听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