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模逐步扩大 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我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发展情况调查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规模以下(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工业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相应的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也逐年提高。为了解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市统计局企业调查队于近期在全市范围内随机抽取了160户规模以下样本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如下,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总体状况 全面调查资料显示,2002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下工业企业14582户,比上年末增加一成多。这些企业涉及门类较广,主要分布在采矿、纺织、服装、化工、塑料、金属压延、金属制品、机械制造、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食品、家具、建材、印刷、包装等行业,年末固定资产原价达100.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6%;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4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4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实现利税总额24.5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利润总额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 各行业中,企业数量最多的是普通机械制造业,其企业户数占总户数的12.7%,其余依次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别占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总户数的9.9%、9.6%、7.5%和7.1%;产值最高的也是普通机械制造业,2002年产值占规模以下工业产值总量的14.9%,其余依次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金属制品业,分别占规模以下工业产值总量的10.3%、9.8%、9.7%和8.3%。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城乡富余劳动力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截止2002年末,全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达到26.9万人,占全市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34.4%,比上年同期增长11.5%。
二、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通过股份制改造及兼并收购等途径,使95%以上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顺利完成了改制,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调动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而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也为中小企业营造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在被调查的160户小规模企业中,已有21.3%的企业进入各类工业园区,且大多数企业对所在园区的总体状况表示满意。调查中,有三成以上企业认为目前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较好,六成企业感到“乱摊派、乱罚款”现象较以往有所好转,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矛盾和问题,仍然制约着小规模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资源匮乏 在信息化时代,管理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是企业加快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客观要求。调查显示,我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主要经营和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文化层次不高。在160户被调查的企业中,总经理的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占26.9%,高中或中专的占60.6%,大专及以上的仅占12.5%。同时,由于规模以下企业的生产环境、工资待遇和社会保障等相对较差,一些高层次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不愿屈就,因此,家属化管理现象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和制约了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在被调查的160户企业中,解决技术人员的途径以内部培养为主的占61%,外部引进、借用科研部门及外企业技术人员分别占22%和17%。当问及“目前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时,认为“市场开拓能力不够”的企业占43.1%,“新产品设计开发能力弱”的企业占27.5%,“管理水平不高”的企业占15.6%,这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小规模企业存在着人才资源匮乏、设计开发能力薄弱和经营管理水平差等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信息渠道狭窄 调查表明,小规模企业获取商业信息仍以传统方式为主,信息的主要来源(可任选3项)居前五位的分别是“本企业采购人员”占75%,“同行业其他企业”占43.8%,“原料生产企业推销员”占26.9%,“流通企业”占18.8%,“广告”占13.1%,利用行业协会或互联网等途径获取商业信息的企业仅占10.0和8.8%。信息渠道不畅,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受到影响。调查显示,160户企业中,主要产品销售状况“很好”的占3.8%,“较好”的占26.3%,一般的占61.3%,较差的占8.1%。
——融资难度较大 调查中,问及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可任选两项)时,企业回答“自有资金”的占91.9%,“银行贷款”的占30%,“民间投资”的占15%,“权益性投资”的占3.8%,“外商投资”的占1.9%,“其他投资”的占1.2%,“财务公司担保”的占0.6%。对“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易程度”这一问题,回答“十分困难”的企业占6.3%,“较困难”的占22.9%,“一般”的占62.5%,“较容易”的占8.3%。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一是“资信等级不够”,160家小规模企业中,有86.2%的企业未参与评级,获得AA级及A级资信等级的企业分别占3.1%和6.9%;二是“贷款手续繁琐,效率太低”,有10%的企业对此反映比较强烈,列各种原因的第2位;三是难以获得第三方担保,选择这一答案的企业占6.3%;另有5.6%的企业感到“缺乏必要的人际关系”、3.8%的企业认为“融资成本太高”、3.1%的企业认为“贷款政策不合理”。
——开发能力较弱 小规模企业设计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普遍较为薄弱,同时,不同程度存在着创新意识不强和质量、商标、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有部分企业因实力相对较弱,在新品开发和资金投入方面力不从心。调查显示,小规模企业新产品的开发设计仍然以自主开发为主,比重高达74.7%,而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购买专利技术的分别仅占18.4%和6.9%,使大多数企业的产品档次停留在较低水平。160户企业中,近七成企业在2002年内未有新产品开发资金的投入,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在5%以下的占20%,在6%-10%的占3.1%,在10%以上的占7.5%。开发设计能力的欠缺,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受到明显制约,也使部分企业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调查中,对企业发展前景预测这一问题,回答“较好”和“非常好”的企业分别占33.1%和6.3%,回答“一般”的占50.6%,回答“较差”和“前景未卜”的分别占4.4%和5.6%。
三、加快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在我市工业经济总量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加快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发展,增强企业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对于提高我市工业经济的整体运行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探索实施集股经营战略。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家属化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引导小企业转变经营方式,实施集股经营战略,突破家庭工业的“瓶颈”,摒弃自我封闭的状态,走专业化、协作化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大企业的配套与协作,“依大促小”;要引导企业大力发展“专、精、特、新” 及生态型、环保型、高效型工业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帮助企业运用ISO质量认证、环境认证等现代手段,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管理模式,使企业不仅在竞争中求生存,而且在生存中求发展;要引导企业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营造良好的主雇关系,吸引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加盟,提高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管理水平。
2、建立健全企业服务体系。要完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根据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和信用现状,充分考虑企业经营者素质和资产规模等约束,科学合理设置适应小企业信用评级的指标体系,提高规模以下工业企业的参评比例;要建立与完善为小企业服务的社会网络,鼓励创办各种咨询公司、信息公司、从事技术交流与转让的公司,形成完整的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政策、信息、技术、融资等一系列服务;要为小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小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和企业网络的发展,为小企业提供质检、认证、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并针对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层次,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务,以满足这些小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在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的指导下,为中小企业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服务,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要通过多种方式强化中小企业的信用观念,引导中小企业合法经营、有序竞争,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3、努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近年来,各级政府为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对保障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小规模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要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特别是要重视对民间投资的引导和吸纳,通过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发展信托投资、股权转让、债权出让、金融互助组织等多种形式,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4、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手段,为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帮助,促进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增加技术开发费用的投入;要把科技兴“企”的着力点放在技术引进和嫁接改造上,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有计划地选择一批重点行业、企业和产品进行设备更新、工艺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要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对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导与扶持作用;要及时给小企业以信息、技术等多方面支持,确保我市规模以下工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校对人:周志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