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节能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资源。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与日俱增,供需缺口逐年拉大,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瓶颈制约影响亦趋凸显。针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形势,我市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并把节约放在首位,大力提倡节约能源,努力推进节能降耗,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能源紧张的压力,确保了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我市工业能源消费现状及主要特点
随着我市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费也持续攀升,2004年,我市工业能源消费总计达1311万吨标准煤,突破了1000万吨标煤大关,其中,煤炭894万吨,成品油34.4万吨,焦炭114.2万吨,电力111亿千瓦时,热力1157万吉焦。从我市工业能源消费的发展变化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利用效率有所提高,高耗能行业节能明显。2004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达122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30.8%,其中231家重点耗能企业(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企业)能源消费961.1万吨标准煤,占全市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3.3%。与2000年相比,我市规模以上工业虽然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较快,年均增幅达20.7%,但仍比产值年均增速低了4.2个百分点,万元产值能耗也从0.44吨标准煤下降至0.42吨标准煤,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进一步得到提升。除此之外,我市重点能耗行业节能效果比较明显,大部分行业能耗增长远低于产值增长,其中,能耗总量排在首位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能耗年均增长55.7%,低于产值增幅33.6个百分点,万元产值能耗比2000年下降54.2%;能耗总量排在第2、3位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能耗年均分别增长26.1%和9.5%,比产值增长分别低了17.9个和3.3个百分点,万元产值能耗比2000年分别下降41.2%和11.2%;另外,近年来能耗增长较快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能耗年均增长32.8%,也比产值增长低了22.5个百分点。
2、电力增长较为迅猛,自给能力有所下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市对电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大。2004年,我市全社会电力消费152.2亿千瓦时,比2000年增长了一倍,年均增幅高达19.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电力消费尤为迅猛,突破100亿千瓦时大关,同比增长38.9%,占全社会用电比重由2000年的55.8%上升至67.4%。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近年来我市新建了新港热电、苏源热电、华源热电、新区广达热电、长江热能、东南热电等一批热电企业,使全市电力供应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截止2004年末,全市火力发电装机容量达114万千瓦,全年发电量达61.2亿千瓦时,比2000年增长了一倍多。尽管如此,我市电力自我供应的增长速度仍低于需求增速,电力自给率也从2001年的49%下降至2004年的40%。
3、能源结构日趋优化,清洁能源比重上升。从能源消费的结构来看,初始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但原煤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日益降低。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消费原煤818.8万吨,在全部能源中所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55.5%下降至47.8%,其中用于发电、供热煤耗占全部原煤消费的比重达52.2%;规模以上工业用电102.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8.9%,高出原煤增幅19.5个百分点,在全部能源中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29.1%上升至33.9%;消费各类成品油30.2万吨,同比增长37.8%,其中柴油消费量随着柴油发电企业的增加而一路攀升,比2000年增长2.5倍;焦炭消费量受冶炼行业迅猛发展的影响,出现大幅上升的势头,2004年达109.6万吨,是2000年的7.7倍,占全部能源的比重由2.4%上升至8.7%。另外,西气东输的实施为我市增添了新的优质清洁能源,全年天然气消费量达394万立方米。
4、能源消费更趋集中,耗能大户增长迅速。由于近年来我市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迅速扩张,使得工业能源消费更趋集中。2000-2004年,全市重点耗能企业从129家增加到231家,能源消费量从434.9万吨标准煤上升至961.1万吨标准煤,增长了一倍多,在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由75.5%上升至78.5%。截止2004年末,我市能耗在1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有24家,比2000年增加了6家,其中,2家企业年耗能超过了50万吨标准煤,1家企业年耗能超过100万吨标准煤。从比例结构看,24家年耗能在10万吨以上的企业仅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0.5%,但全年能源消费总计达585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47.8%,平均每家企业年耗能24.4万吨标准煤。从行业结构看,上述24家企业中,热电企业占11家,冶金、建材企业各占5家,化工企业有3家,其中江东化工、江苏铁本、邦益钢铁、中天钢铁的年用电量均超过3亿千瓦时,戚电厂、中天钢铁、盘固水泥年消费原煤均在30万吨以上。
二、我市工业能源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2004年,尽管通过推进企业节能降耗,我市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是从目前终端能源消费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今后节能增效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因素。
1、高耗能行业低产出现象仍然存在。从2004年分行业能源消费状况来看,虽然几大高耗能行业的能耗增长小于产值增长,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高耗能行业的迅猛发展势必带来能源消费的大幅上扬,这样不仅使我市工业经济对能源供应的依赖性有所增强,而且也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作用。特别是一些高耗能行业中,小规模企业数量众多,必然产生低效率、高污染等严重问题。统计资料显示,居我市高耗能前两位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共有企业331家,其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的13.5%,但其综合能源消费量达382万吨标准煤,占规模以上企业能耗总量的42.9%,其中31家企业属大中型企业,其余均为小型企业;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仅有51家,占总数的15.4%;利税超亿元的企业仅有5家,占总数的1.5%。由此可见,高能耗行业的生产集中度和效益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上升的空间还比较大。
2、工业用电产出效益亟待继续提升。近两年,我市电力供应一直较为紧张,但另一方面,电能的利用率和使用价值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有关数据显示,欧盟国家每度电所创造的工业产值为4.8欧元,相当于人民币48元;日本每度电创造的工业产值是6.1美元,接近于人民币52元;而我市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2004年工业用电102.8亿千瓦时,完成工业总产值2127.2亿元,每度电所创造的产值为20.7元,仅相当于日本的39.8%、欧盟国家的43.1%。由此可见,我市工业电能的使用价值与发达国家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如果能将每度电的产出提高1元,那就意味着在没有增加电能消耗的情况下,全市增加产值102.8亿元。因此,我市在重视扩大电力供应的同时,更应注重提高工业企业的节能降耗水平,不断提升电能的利用效率,促进全市经济朝集约型方向发展。
3、电力生产的能源利用率有待提高。近几年来,为缓解电力紧张的矛盾,我市新上了不少小火电、小热电项目,这些项目的上马虽然暂时缓解了电力紧缺的矛盾,但小火电、小热电无论是能源效率水平,还是环保措施方面,都明显弱于大火电、大热电,给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控制埋下隐患。从上报的20家电力生产企业的投入产出来看,能源利用率比较好的企业热电转换效率达75%以上,而有些小热电企业转换率还不足40%。另外,从火电与热电企业比较来看,大型火力发电厂理论热效率是41%,实际运行时往往只有33-36%左右,如我市江苏华电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热效率为36.4%,而热电联产企业综合效率可达75%以上,因此,应积极推广热电联产项目,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节约能源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也是减缓我市能源瓶颈制约和环境压力,提高能源支撑能力,保障能源和经济安全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措施。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一方面继续实行严格的高能耗行业准入制度,抑制部分高耗能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减少不合理的低水平能源需求;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发展科技含量高、能耗低、附加值高的产业,鼓励、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促使我市工业增长尽快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增长方式的转变。(撰稿人:张全梅 核稿人:吴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