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需求趋旺 消费领域日益拓宽
“十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增长速度最快、运行质量最好、建设成就最大、群众受惠最多的一个时期。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各项鼓励消费政策的出台,我市城镇居民家庭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明显上升,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积极而显著的变化,发展型消费在总消费中所占比重明显上升。2005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预计将达10746元,相当于2000年的1.6倍,5年来年均增长幅度达9.7%,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年增幅为8.4%,比“九五”时期提高了4.3个百分点。居民家庭消费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恩格尔系数明显下降,膳食结构更趋合理。“十五”期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人们在满足基本食品消费需求的同时,有了更多的资金追求其他方面的消费,而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各项改革的深化,也使得居民家庭增加了相应支出,消费结构与“九五”相比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详见附表),食品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大幅度下降。2005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购买食品支出为3874元,5年来年均增长7.4%;恩格尔系数为36.0%,比“九五”期末下降了4.1个百分点,表明我市城镇居民整体生活水平逐步开始由小康向富裕型迈进。居民家庭的食品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食品更加趋向营养、新鲜、方便和快捷,荤素兼有、粗细搭配、低脂肪、高蛋白的膳食理念已被广大居民认同。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为60公斤,比2000年减少了8.9%;人均消费鲜奶28.7公斤、家禽11.2公斤、水产17.5公斤、鲜瓜果56.7公斤,分别比2000年增长40.8%、16.8%、53.3%和6.6%。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也使得更多的居民经常选择在外就餐,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在外饮食支出达932元,相当于2000年的1.7倍。
2、交通消费逐步升级,通讯支出亮点频现。“十五”以来,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与改造,我市特大型城市框架逐步拉开,电动车等新的代步工具迅速进入居民家庭,私家车拥有量也开始逐步增多。而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使得通讯产品功能日趋多样化,手机、传真机、电话机等逐渐演化为具有文化意蕴的时尚产品,成为深受市民青睐的又一消费亮点。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我市人均交通通讯支出达到1292元,比5年前增长1.2倍,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达12.0%,比2000年提高6.1个百分点,其中人均交通支出为779元,比2000年增长3.9倍;人均通信支出512元,比2000年增长1.1倍。公共交通的迅速发展以及中心城区禁摩令的出台,一方面增加了居民家庭购置交通工具的费用,另一方面也使市民外出较多地选择公交车、出租车等方式,居民家庭的交通费支出明显增加。2005年,我市城镇居民购买家用汽车和电动助力车等家庭交通工具的支出人均为356元,与2000年相比增长4.8倍;人均交通费用178元,比2000年增长1.95倍,其中人均公共交通费用支出为47元;人均乘坐飞机、火车、长途汽车、出租车等交通费支出为129元。百户居民家庭的电动助力车和汽车的拥有量分别达到10.5辆和3.7辆,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移动电话在我市居民家庭中得到广泛普及,2005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固定电话138部、移动电话130部,分别比2000年增加53部、94.5部;城镇居民购买手机等通信工具人均支出132元,比2000年增长1.2倍;人均电信服务支出达373元,比2000年增长1.3倍。
3、医疗支出刚性增长,消费比重持续上升。“十五”期间,我市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大范围推进,医疗费用个人负担比例明显上升,大大增加了居民家庭的医疗消费支出,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的自我保健意识进一步增强,“花钱买健康,健康是财富”等健康投资理念逐渐被普通居民家庭所认同,也促使“十五”期间居民家庭医疗保健支出呈显著增长态势。2005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达841元,比2000年增长了1.1倍,在居民家庭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也由6.1%上升到7.8%。其中医疗费支出增长最快,2005年人均消费达296元,比“九五”期末增长4.5倍,其余依次是保健支出、保健器具支出和药品费支出,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65元、13元和395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99%、77%和43%。
4、旅游消费方兴未艾,教育消费日趋旺盛。“十五”期间,随着我市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居民家庭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们在满足吃、穿、用等物质消费后,将消费需求逐渐转向更高层面的精神享受,旅游消费成为居民家庭消费的重要选择。2005年,我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用于参观游览、健身活动和团体旅游等文化娱乐服务支出为316元,比2000年增长42%,其中旅游支出266元,同比增长91.8%。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次数达到0.52次,人均团体旅游消费支出和参观游览消费支出分别为180元和33元。在物质生活条件日益丰富的同时,人们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迫切,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渐被广大市民接收和认同,出于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能力的考虑,居民家庭对教育投资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教育消费在家庭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呈稳步上升的趋势。抽样调查显示,“十五”期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年教育消费支出由443元增加到663元,增长了50.0%,其中人均成人教育支出达67元,比2000年增长3.8倍。
5、购房支出增势强劲,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十五”期间是我市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的时期,一大批商品住宅和适合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房竣工并交付使用,二级房屋市场、公有住房置换程序也进一步规范,这些都使城镇居民家庭在住房消费上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2005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用于购建房支出达到3818元,比2000年增长3.0倍。截止2005年底,我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9平方米左右,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居民家庭商品房拥有率上升到32%,八成以上的家庭拥有了两居室以上住房。居民在住房面积变大的同时,对居家环境和设施的要求也更高了,在住房装修和家庭用品上更舍得花钱,2005年,我市居民家庭人均住房装潢支出达493元,比2000年增长92.4%;年底有99.7%的居民家庭使用了自来水、管道煤气或液化石油气;有九成家庭室内安装了空调设备;有88.0%的居民家庭有厕所浴室卫生设备。
6、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现代化程度逐年提高。“十五”时期,大多数市民家庭彩电、冰箱等普通家庭设备用品开始进入更新换代期,而家用电脑、空调等一些多功能、智能型的高档家庭设备则进入了需求高峰期,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呈现数量增多、功能增强、档次提升的格局。2005年,我市城市居民家庭的空调器、淋浴热水器、家用电脑、照相机购买量分别比2000年增长95%、78%、49%和1.4倍。与2000年相比,目前全市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已拥有空调器143.7台,增长1.4倍;拥有淋浴热水器86.3台,增长23.3%;拥有摄像机4架,增长7.0倍;拥有家用电脑47台,增长3.1倍。这些中高档耐用消费品大量进入千家万户,并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成为我市城市居民家庭生活从温饱步入小康的一个重要标志。(撰稿人:孙丹 核稿人:杨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