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十五”回眸统计系列分析——农村经济篇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效益优先  致富为本 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五”期间,我市围绕“两个率先”、富民强市总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和农业工作各项政策措施,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营机制更加完善,农民生活稳步提高,农村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一个社会安定、人民富裕的现代化新农村逐步呈现在全市人民面前。据初步预测,“十五”期末,我市农村社会总产值总计达2616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44%,年均递增   19.6%,其中农业总产值达103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8%,年均递增3.4%。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00元,比“九五”期末增长55.8%,年均递增9.3%。
    一、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十五”以来,面对主要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民收入增长后劲不足的不利形势,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村稳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通过舆论宣传、典型示范、政策扶持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经过几年的努力,不仅保持了粮食等主要农作物产量的稳定,而且使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不断增强,农业内部结构更趋合理,产业化程度稳步提升。
    一是粮经比例日趋合理。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我市逐步缩减粮食播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使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保持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比例,土地利用效益也得到了有效提高。五年间,全市共调减粮食播种面积75.4万亩,年均调减15.1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5万亩,种植面积比“九五”期末增长5.4%;粮经之比由2000年的2﹕1降至今年的1.6﹕1,经济作物占总面积的比重为39%,比“九五”期末提高7个百分点。
    二是区域特色逐渐形成。“十五”期间,我市继续注重发挥区域优势,通过合理引导和大力培育,花卉、水产、水果、茶叶、畜禽等八大特色农业经济区域已初步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逐步成为全市农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支撑力量,为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截止2005年底,预计全市拥有特种水产养殖面积48万亩,比“九五”期末增长20%;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21万亩,比“九五”期末增长81.8%;茶园总面积达9.1万亩,比“九五”期末增长30.1%。
    三是科技含量稳步上升。“十五”期间,我市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广力度,大力倡导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至2005年底,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居全省前列,水稻单产连续多年列全省第一。全市获得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达212只,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达70只,共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近151.9万亩,拥有各级名优农产品135个,比“九五”期末增加114%。
    四是产业化经营有所突破。农业产业化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一批依托农业生产基地和农村专业户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得到快速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农业龙头企业近2000家,全年生产总值约为130亿元,其中2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年经营收入突破100亿元。围绕龙头企业、专业市场和特色基地,农村专业经纪人队伍应运而生,在沟通生产与消费、联结农户与市场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组织346个,比“九五”期末增长50多倍。
    五是土地产出率进一步提高。“十五”期间,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市场意识的增强,我市农业效益也显著提高。预计2005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56.4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25.1%,年均递增4%。广大农民依靠科技进步,合理开发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不仅生产出产量更高、品质更好的各种农产品,而且使土地产出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据测算,目前我市亩均土地实现农业产值达3950元,比“九五”期末增长39.1%,年均递增6.8%。
    二、农村工业呈现勃勃生机,整体实力继续增强
    “十五”期间,我市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投资环境,在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同时,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发展农村工业经济,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农村工业整体竞争力。
    一是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十五”期间,我市农村工业经济每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幅,呈现总量规模持续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运行质量明显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预计2005年全市农村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28.8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2.1倍%,年均递增25.1%;实现利税167.4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2.6倍,年均递增29.2%,其中实现利润97.3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4.1倍,年均递增38.4%。
    二是投入与产出持续增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宏观形势,不断激发着我市农村企业家创业与投资的热情,全市农村工业投入规模明显扩大,投资大项目不断涌现。许多乡镇企业在明晰产权并逐步完成原始积累的同时,更加注重苦练内功,着力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农村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农村工业的产出规模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十五”期间,全市的乡镇企业个数达21692家,比“九五”期末增长53.2%;全市乡镇企业的资产总额的达1560.7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6倍。
    三是个私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十五”期间,我市农村个体私营工业发展迅猛,产销效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预计2005年全市农村个体私营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799.3亿元,占全部农村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73.1%;农村私营及私营控股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68.2亿元、增加值386.0亿元、销售产值1625.0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4.3倍、3.4倍和4.5倍;个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0.9亿元、增加值41.7亿元、销售产值174.3亿元,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3.1倍、3.1倍和3.3倍。
    三、农民收入结构更趋合理,增长速度逐步回升
    提高农民收入增幅,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推进农村地区的全面小康进程,是我市“十五”期间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落实中央两个“一号”文件精神,引导广大农民转变观念,依靠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就业结构的调整,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优化农民收入结构,并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实现以工带农。五年来,我市农村工业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生产和效益形势喜人,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在自身获得较快发展的同时,也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保障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不断提升。预计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从农村工业得到的报酬性收入达4420元,比2000年增长79%,占新增收入的比重将达到79%左右。预计年底农村二产从业人数将达到63万人,其中工业从业人数为46.5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12.5万人和9.5万人。
    二是努力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业收益。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农民增收政策和措施,取消了农业税,并对粮食生产实行直补,极大地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在认真落实这些政策措施的同时,还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提高农民收益。“十五”期末,全市多种经营产值已达85.7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40%,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2%,比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特别是我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的名、特、优、新农产品收益较高,对稳定农民收入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三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挖掘增长亮点。“十五”是我市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随着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农村城镇化速度的提升,广大农民加速向城镇集聚,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载体,有力地带动了农村地区第三产业快速增长,优化了农村三次产业结构。“十五”期间,全市农村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九五”期末的1﹕8.8﹕1.28调整为1﹕8.3﹕4.0,农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由25.7万人增加到30万人,增加4.3万人,增长16.7%。预计2005年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值将达200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64.0%。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活跃了农村经济,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我市农民从第三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已达15.2%左右,比“九五”期末提高5.2百分点;占新增收入的比重约为24.5%左右。(撰稿人:李戈  核稿人:吴煜)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