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2006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统计系列分析--工业篇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总量速度齐创新高  运行质量又好又快
    2006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经济发展,主动顺应宏观调控的新要求,努力化解各种不利因素,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十一五”的工业开局之年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一、2006年工业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纵观2006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轨迹,总体上呈现了快速、协调的良性发展格局,主要指标“高开平走、窄幅波动”的运行特征较为明显,往年增速大幅起落和逐月走低的状况没有出现,工业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有所增强。特别是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利税、利润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并且走势颇为平稳。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227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293.9亿元,增长31.5%;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243.8亿元,比上年增长31.9%,累计实现利税228.9亿元,增长41.4%,其中利润总额达到142.3亿元,增长47.8%。按省统一口径计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1.4%,列全省第6位。从各地区工业经济发展情况看,产值、销售增幅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的有新北、钟楼、武进、金坛和戚区。其中,新北产销增幅均超过四成,列各地区之首;武进全年产销规模双双突破1000亿元大关,在全市工业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与此同时,钟楼、金坛、新北和武进的工业利税、利润增幅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金坛、钟楼的利税和利润增长均超过五成,武进对全市利税、利润增长的贡献份额接近四成。一年来,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规模迅速扩张。2006年,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并且实现了诸多突破:一是全部工业总产值仅用一年时间就从3000亿元跨上了4000亿元平台,工业生产能力又有所扩大;二是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大关,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从2000亿元到3000亿元的跨越;三是月度产值首次跃上300亿元台阶,12月份当月完成产值303.2亿元,月产水平创下历史新高;四是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及利润总额分别突破200亿元和100亿元大关,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攀升;五是规模以上企业家数超过4000家,比2005年净增600余家,规模效应进一步突出。工业经济总量的连年大幅扩张,标志着我市工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工业的主体地位更加凸现,全年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57%,推动GDP增长8.7个百分点。
    2、发展速度明显提升。从2006年初开始,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始终以高于上年3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高位运行,全年产值增幅不仅较2005年提升了近6个百分点,而且也创下了近年来增长速度的新高。从月度产值增速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月度产值已连续48个月保持增速超过两成,成为历史上增长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增长周期之一。从省内城市比较看,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速列全省第六位,与上年相比大步前移六位,实现了提速争位的目标,继续稳居全省“第一方阵”。此外,工业增长速度与工业用电量、工业税务申报销售等指标增幅基本保持同步,相关指标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全市工业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3、运行质量大幅走高。2006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行质量进一步向好,总体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增幅高于产值增幅0.4个百分点,工业利税和利润增速均超过四成,分别比上年提高18.7个和24.3个百分点,创下了近年来效益增速的最好水平。同时,工业企业扭亏情况继续好转,亏损企业亏损额明显回落,再次缩减至10亿元以内,比上年下降12.3%。随着效益水平的快速提升,2004年下半年以来效益增长慢于产销的状况得到根本改观,效益增幅快于产销增幅的良好格局再次形成。全市工业产销衔接更趋协调,产品销售率保持在98.3%的高位,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一路走高,由年初的157.4上升至176.8,比2005年底提高21.7个点,达到了历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综合指数涉及的七大分类指标均好于上年水平,其中总资产贡献率提高1.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提升5.9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24.1%,资产负债率下降1.5个百分点。
    4、结构调整积极有效。纵观全年工业经济发展格局,我市围绕产业优化升级目标,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已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所占份额进一步提高。截止2006年底,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达1306家,较上年增加200余家,全年完成产值1327.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0.3%,较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接近五成。在产能快速扩张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效益增势更为强劲,全年利税及利润增幅均超过50%,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也均较上年上升3个百分点以上。另一方面,三资、私营双轮驱动效应明显。全年规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1047.9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28.8%提升为31.8%,现价产值较上年增长45.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3个百分点。综合来看,三资企业以占全市三成的经济总量创造了四成多的产值增长贡献份额,对全市工业经济效益增长的贡献份额更是达到五成左右的水平。与此同时,虽然私营企业全年产销增幅基本与全市平均水平同步,但其占规模以上工业40%以上的经济比重仍在很大程度为全市工业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其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43.8%。
    5、发展格局更趋协调。全市工业发展的协调性不仅体现在产销增速保持平稳,以及工业增长速度与税收、贷款、用电等相关指标基本同步,更加表现为工业内部发展格局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从九大行业看,全年产值增幅均超过18%,行业之间增速落差由上年的57.5个百分点缩小到35.8个百分点,其中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有冶金、机械、医药和塑料四大行业,尤其是在全市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机械行业逐步走高,为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区域发展格局看,二辖市五区工业发展相对均衡,产值增幅均超过25%,发展速度相对接近,增速差距从上年的18.7个百分点缩小至16.9个百分点。从企业规模增长格局看,呈现出大中小型企业协同成长的良好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73.7%上升至77.9%。全市大中型企业产值较上年增长34.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48.7%;小型企业全年产值增长29.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54.2%,对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功不可没。
    6、重点支撑力度强劲。全市重点企业(集团)对工业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全年56家重点企业(集团)累计完成产值1133.9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增幅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1.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4.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扭转了前一段时期重点企业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局面。全市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达40家,比上年增加11家,年实现利税超过亿元企业达34家,比上年增加8家。不仅如此,重点工业企业还呈现增长点明显增多、单体增量规模不断扩大的可喜局面。在列入重点跟踪监控的150个新增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新增长点(项目)中,96%的项目产出态势良好,全年新增长点新增销售收入418亿元,比年初预计高出88亿元,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增量中所占比重超过五成,其中新增销售超亿元的项目有78个,超5亿元的项目有18个。
    二、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2006年全市工业经济运行亮点频现,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明显好于往年,但在取得显著成绩的背后,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全市工业在结构、层次、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在发展环境、生产要素等方面还面临着诸多制约。
    一是轻重工业增长的协调性有待继续提高。2006年,我市工业增长主要依赖重工业的局面依然没有改观,反而出现进一步增强的趋势,重工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了80%左右,轻重工业增速仍然存在13.4个百分点的差距,这对未来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二是冶金行业仍然是拉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2006年,全市冶金行业的增长速度高达54.1%,增幅不仅位居各大行业之首,而且远远高出其他行业20个百分点以上。全市工业产值增量居前四位的企业均来自冶金行业,累计新增产值123亿元,占全市产值增量的15.6%。冶金行业的过快增长不仅给全市工业结构调整带来压力,而且将由于其高耗能而影响全市节能目标的完成。
    三是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部分产业效益构成负面影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市的出口企业带来了很大压力。我市的出口产品大多为机电产品和纺织服装类产品,多数属接单加工型,两头在外的产品所占比重不到25%。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带来的冲击尤为明显,据对大中型企业的调查,超过六成的出口企业由于汇率变动已对产品出口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是保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压力仍然较大。随着近年来全市工业的高速增长,总量基数也随之大幅抬高,今后保持快速增长的难度有所增加。同时,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我市已经落实的后续增量大项目还不多,不足以承担支撑未来快速发展的重任。此外,新增企业带来的经济增量是2006年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但其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全市工业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还不够稳固。

    展望2007年,虽然面对诸多矛盾和不利因素,但根据目前工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内外部因素的分析,只要认真应对各种不利因素,有效克服各种困难,大力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以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全力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我市工业一定能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撰稿人:杨敏 核稿人:吴煜)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