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2006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统计系列分析--综合篇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全面小康总体实现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实现总体小康的达标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围绕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增强抢抓机遇、率先发展的信念,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和负重拼搏、积极奋进的姿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规模扩张、结构改善、质量提高、活力增强的良性运行态势,同时,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为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常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一、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一年来,我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国民经济总体上延续了“十五”以来的快速稳健的良性发展走势,市场化和外向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运行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经济效益创造了近年来的最好水平。
    1、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稳步上升。一年来,我市积极推进经济国际化、科教兴市、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全市国民经济总体上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格局。特别是体现地方综合实力的两大指标——地区生产总值(GDP)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突破1500亿元和100亿元大关,标志着我市的城市综合实力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平台,有力地提升了常州在全省和长三角城市中的地位和形象,也更加坚定了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信心。据初步测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2%,增幅继续名列全省第4位;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超过37000元,相当于4700多美元(按户籍人口计算超过5000美元)。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地方财力显著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达27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8.9亿元,比上年增长25.2%。
    2、经济效益显著改善,运行质量大幅提高。我市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更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优化发展模式,强化发展举措,以转变增长方式的“快”来带动发展质量的“好”,以结构效益的“好”来支撑发展速度的“快”,努力追求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经济与环境的统筹协调发展。作为衡量地区经济运行质量的综合性指标——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稳步提升,2006年达到17.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市中名列前茅。面对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的不利影响,我市广大企业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通过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来增强企业赢利能力,工业经济整体效益水平大幅上升,运行质量显著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达3243.8亿元,利税总额达228.9亿元,利润总额达14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9%、41.4%和47.8%,发展速度均创造了近年来的最好水平。
    3、有效投入作用明显,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市牢固确立投入是发展之纲、创新之源的理念,紧紧围绕“有效投入年”的各项目标,全力推进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扩大有效投入规模。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1.6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工业投入达562.9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59.2%;服务业投入达384.2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39.5%提高到40.4%。尤其是我市以国家新一轮宏观调控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大好机遇,通过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有效投入来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战略。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48.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4%,增速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全市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由上年的4.7:61.1:34.6调整为3.8:61.0:35.2,工业和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57%、38.1%,推动GDP增长8.7个和5.8个百分点。
    4、创优环境构筑平台,对外开放再创佳绩。为进一步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我市不仅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投资硬环境,更是不遗余力地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一年中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创优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努力打造一个政策公开透明、政务高效廉洁、市场诚实守信、社会治安良好的投资环境。2006年,常州被国家统计局评为“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随着投资环境的日益改善,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掀起了新一轮引资热潮。全市协议利用外资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6%;实际到帐注册外资突破10亿美元,达到1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1.1%,增幅在苏南五市中排名第一。口岸功能进一步增强,出口加工区封关运作,录安州港区码头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外贸出口规模继续扩大,经济国际化程度稳步上升,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0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3%,其中出口78.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8%。
    5、科技创新力度加大,城市活力继续增强。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我市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入,加速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加强与清华、北大、中科院、南大、东南等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有力地提升了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在全国创新环境前十位城市评比中,我市成功入围并名列第7位。全社会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6%,全年累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78.5亿元,比上年增长40.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3%,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科技创新增强了常州的竞争力,而体现城市经济活力的另外一个主要指标——民营经济的发展表现也格外突出。至2006年底,全市个体工商户达12.0万户,私营企业达5.1万户,个私经济注册资金达726.3亿元,个私从业人员达106.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9%、12.6%、24.5%和11.3%;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60%以上,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接近三分之二。
    6、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和谐理念深入人心。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市坚持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努力促进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大力推进文明城市和“平安常州”建设。全市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率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义务教育、高职教育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水平。体育中心、会展中心、大剧院三大公共工程顺利开工建设,常州成功申办第十七届省运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率均超过95%,城镇登记失业率继续控制在较低水平。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市医疗急救中心新大楼、市儿童医院门急诊病房大楼、市中心血站综合大楼等重大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接近98%。全市和谐友爱、团结互助蔚然成风,慈善基金总量突破10亿元,居全国前列。
    7、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目标,我市进一步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提升和美化城市形象,相继开展了清水工程、蓝天工程、宁静工程等专项整治活动,实施了以“八路八口”为重点的绿色通道和城市主要出入口绿化工程,敞开扩建了红梅公园、蔷薇生态湿地公园、新北区中心公园;新建了市民广场绿地、毓秀园、椿桂园等大型城市公共绿地。全年新增城市绿地320.4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28.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6%,市区人均公共绿地达到9.2平方米,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超过80分。与此同时,全市还继续加大和落实城市长效管理,实施了城市主要道路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对延陵西路、关河路、常澄路等景观大道进行了杆线入地、绿化升格、临街出新、景观照明等改造,城市道路景观发生了明显变化。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的城市化进程,到2006年底为止,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0.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6个百分点。
    8、富民工程加快推进,总体小康初步建成。以“建成一个不含水分、人民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为衡量标准,我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富民惠民步伐,不断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49元,比上年增长14.1%;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达到8001元,比上年增长14.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恩格尔系数达到36.2%,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30平方米。围绕2006年年底实现以市为单位的总体小康目标,我市全力以赴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在全面小康25项量化指标中,目前已有23项达到和超过了小康目标值,其中五大核心指标全面达标,一个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应文明进步趋势的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初步展现在全市人民面前。
    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经济领域一些固有的困难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结构调整进展还比较缓慢,经济增长方式有待继续改进和提高,一些热点领域已经逐步存在供过于求的风险,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仍任重而道远。虽然近年来我市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倡导集约化发展模式,但服务业比重偏低、工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依然存在。2006年,我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35.2%,尽管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但与工业的比重相比仍低了20.1个百分点。目前,我市服务业比重在全省13个城市中排名第6位,比南京、无锡、镇江分别低了12.3个、3.6个和0.3个百分点。此外,从我市工业内部结构变化来看,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由2005年的70.3%提高到72.4%,其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80%左右。工业重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将对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产生一定制约,特别是高能耗产业——冶金行业的高速扩张,在带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推动了全市能源消耗总量的上升,给节能降耗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2、房地产行业供过于求所带来的风险有所增大。近年来,我市房地产行业发展较快,已成为服务业重要行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和地方税收的贡献作用较为明显。2006年,面对国家的一系列调控措施,我市房地产业总体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全年实现投资171亿元,比上年增长49.7%,但在开发投资高速增长的背后,房地产业也不乏隐忧。受房价持续上涨刺激和存量土地利用加快的影响,去年我市房地产商的开发热情空前高涨,商品房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出现“井喷”之势,从而也改变了前几年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达到1702万平方米,其中当年新开工面积840万平方米,分别增长36.6%和73.7%,增幅比上年提高11.1个和89.4个百分点。尽管我市商品房销售形势良好,全年销售面积达47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5%,但与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仅占同期新开工面积的57.1%,比例较上年下降30.3个百分点。近期我市还有一批房地产大项目入市,去年创纪录的土地出让项目也将在今年陆续开工建设,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间房地产供应量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市场过剩的风险也随之增大。
    3、资金、价格、汇率等制约因素依然不容忽视。2006年,我市经济运行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工业效益增势强劲,达到了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虽然经济总体情况较好,但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仍比较突出,特别是受资金紧缺、市场价格波动、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因素影响,许多中小企业处在微利和亏损的边缘。据最新的企业景气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反映燃油、原材料、运输等价格持续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运营负担较为沉重,全市八大行业生产(业务)成本均处于不景气状态。企业流动资金短缺和融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好转,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为80.4,融资景气指数为83.7,虽然比前一阶段有所上升,但依旧处于不景气状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去年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给出口企业带来了很大压力,由于我市出口产品大多属于接单加工类型,两头在外的比例不到四分之一,因此受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的冲击尤为明显。据对大中型企业调查表明,汇率变动对六成以上的企业产品出口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4、社会事业和可持续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快推进。2006年,我市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社会保障程度,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全市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长期以来重经济发展、轻社会发展所积累的差距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例如,我市城乡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广大农村拥有近40%的人口,而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资源方面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比例,农村市场发展更是较为落后,仅占到城市市场的九分之一。又如,全市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仍略显不足,全年教育、卫生、体育、环境管理业占服务业投资的比重仅为3.1%,占全社会投资的比例更是微乎其微。再比如,社会保障虽然通过“扩面”覆盖的范围有了很大提高,但保障的水平依然很低,人们对生病、养老等还存在一定顾虑;生态环境虽然有很大改善,但对照适宜人居的高标准要求,仍有许多地方需要加以改进,进一步为广大市民创造一个宁静舒适的生活空间;虽然近年来我市不断探索城市管理新路,强化城市管理力度,但城市管理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对2007年经济走势的大致判断
    2007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以县为单位全实现面小康的关键之年。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发展趋势看,总体仍将呈现挑战和机遇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的格局,全市经济将继续保持健康、平衡、较快的增长。
    从世界经济走势分析,国际经济环境仍然较好,但不确定因素影响增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世界经济将分别增长5.1%和4.9%,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8.9%和7.6%。照此计算,从2003年开始,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连续五年达到4%以上,平均增速接近4.7%。各国宏观调控措施已经产生初步效果,国际油价和大宗初级产品期货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调整,世界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得到加强,而美国、中国等一些主要经济体的快速增长,对全球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形成带动作用,世界经济在抵御外部冲击方面的能力明显增强。尽管如此,2007年全球经济也充满不确定因素,美国住房市场降温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各国通货膨胀风险、国际油价和初级产品价格走势、全球经济不平衡等因素值得高度关注,世界经济在经历了持续的强劲增长之后,2007年增长明显放缓的风险加大。但从总体看,虽然受美国经济影响世界经济显示放缓迹象,但不会出现衰退,发展仍会较为平稳。
    从国内经济前景分析,在强劲的内生动力推动下,宏观经济将保持高增长态势。2006年我国GDP首次突破了20万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0.7%,这是连续第四年经济增速达到或略高于10%。目前,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化发展等内需因素增长强劲,人口红利等人口结构因素有利于我国保持高储蓄率水平,经济全球化带动的国际产业分工变化有利于我国在全球配置资源,这些长期有利因素支撑我国这一轮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延长。同时,我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加快,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断增强,随着前几年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投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煤电油运的条件将继续改善,这些都为2007年经济快速健康稳定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当然,我国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突出,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经济增长结构和增长模式还需进一步转变,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的影响,2007年中国经济将承接2003年以来的发展势头,继续有望增长9.5%-10%,虽然低于2006年增长水平,但仍处于经济增长周期中的繁荣阶段。
    从微观经济层面分析,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民营企业步正进入快速成长时期。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出台了《常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三年跃升计划》等多项扶持性政策,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着力为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宽松的发展环境。在这些有利因素的推动下,我市民营企业自主创业热情高涨,所涉及的领域也不断拓展,经营规模和整体实力连年跨上新的台阶。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全市经济的微观基础,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特别是民营经济灵活的机制、对市场灵敏的反应和较强的创新能力等优势,使其自身在取得较高投资回报率的同时,也有力地提升了全市经济的活力。因此,在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微观经济推动下,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利用效率将稳步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和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将持续上升,这也有利于全市经济保持良性发展态势。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2007年全市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较为有利,而微观经济主体加快发展所产生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供给能力、竞争实力和企业活力不断提高,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较快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支撑2007年经济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但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为此,在明年的经济工作中,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和节约优先方针,努力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确保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撰稿人:吴 煜 核稿人:吴志刚)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