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2006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统计系列分析--农村经济篇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农业现代化水平上升  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
    2006年,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建设方向,着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整体水平,努力构筑农村经济发展新优势。据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9.2亿元,比上年增长4.9%;完成农业增加值59.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5.2%;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增长14.3%。
    一、农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一年来,我市切实落实扶农政策,狠抓项目实施,加大资金扶持,增加有效投入,优化配套服务,现代高效农业得到切实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一是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在粮食直补、农资增支综合补贴等政策的激励下,我市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所上升。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218.8万亩,比上年增长0.7%;粮食总产量105.8万吨,增长7.9%,其中水稻产量达85.3万吨,增长5.2%;粮食亩产为483.6公斤,增长7.1%,其中水稻亩产592公斤,增长8.6%。通过组织实施农业部优粮工程、市水稻良种工程,以及示范推广超级稻和重大实用技术,我市水稻优质品种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亩产水平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选育的“武粳15”被农业部评定为全省唯一粳稻超级稻品种,全市达国标三级米以上的优质稻面积达115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79.8%,比重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
    二是高效种植业加快发展。全市积极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十项工程,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高效农业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全年新增高效农业种植面积6.8万亩,年底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21.5万亩,新增0.5万亩,洮滆花木板块已经成为全国有较大影响的重要花木产区,夏溪花木市场全年交易额为20亿元,比上年增加3亿元,苗木交易额名列全国第一,交易总量位列华东地区首位;时令水果种植面积达7.7万亩,新增0.4万亩,葡萄种植面积在苏南五市中位居第一,在2006年全省优质水果评比中,我市选送的水蜜桃和葡萄共获金奖6个;茶叶种植面积达9.3万亩,新增0.3万亩,茶叶种植总面积、白茶种植面积和高效茶叶种植面积比例均居全省第一;设施农业面积达15.1万亩,设施农业和食用菌基地化生产在苏南均位居前茅,金坛市食用菌产业产值突破亿元。
    三是畜牧业收益逐步稳定。全市畜牧业生产在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业优势的同时,努力克服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继续保持了稳定发展势头。年末生猪存栏总数达50.0万头,全年出栏97.3万头,分别比上年下降27.0%和9.7%;家禽存栏904.6万只,出栏2723.0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9.4%和6.4%。随着农村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出现较大改变,传统的散养已被规模饲养所取代,以立华畜禽、金谷牧业等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养殖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全市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步伐。目前,我市肉禽、蛋禽规模养殖水平在全省名列第二位,比重分别达83%和75%,比上年提高13个和6个百分点,生猪规模养殖比重列全省第三。
    四是渔业生产快速上升。2006年,我市加快了水产养殖结构的调整步伐,通过加大投入、改良品种、提高效益来促进渔业生产的发展。全年水产品养殖面积达50.4万亩,比上年增长0.2%,其中特种水产养殖面积34万亩,高效渔业养殖面积达14万亩,比上年增加4万亩,占全部渔业总面积的27.9%,比重较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5个百分点;水产品总产量为13.5万吨,比上年增长3.8%。与此同时,各类渔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水产养殖品种的进一步调优,加上市场价格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使水产品养殖的亩均收益大幅增长,渔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得到大幅提升。全年渔业实现产值31亿元,比上年增长6.9%。
    二、农村工业发展水平上升
    2006年,我市农村工业通过连续多年的加大投入,开始迸发出强劲活力,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运行质量稳步提高。一是经济总量稳步扩大。全年乡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277.2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实现营业收入3163.4亿元,增长31.7%;实现利税225.2亿元,增长38.1%,其中利润总额135.7亿元,增长39.5%。二是个私工业增势强劲。全年农村私营及私营控股企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产值2219.8亿元、501.3亿元和2167.7亿元,依次比上年增长33.1%、29.9%和33.4%;个体完成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产值分别达197.3亿元、44.5亿元和190.6亿元,增长9.1%、6.7%和9.4%。三是规模企业支撑作用日益显著。全市农村工业企业中,共有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3506家,所占比重达到15.0%,全年完成营业收入2106.8亿元、利税总额94.7亿元、工业增加值517.8亿元,分别占全市农村工业的66.6%、69.7%、69.21%。
    三、农民收入实现较大突破
    2006年,我市紧紧围绕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进一步推进各项富民政策的落实,积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对老区的扶贫开发,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1.4元,比上年增长14.3%,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一是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在乡镇工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市农民工资性收入稳步提高,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因。全年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990.6元,比上年增长14.6 %。二是家庭经营性收入逐步回升。受各项扶农政策和市场价格回升的影响,加上小城镇建设逐渐取得成效,农民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快,我市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加快。全年人均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达2203.3元,比上年增长3.8%,其中来自第三产业的人均经营性收入达615.9元,增长15.4%。三是财产性收入增长迅猛。去年以来,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新一轮投资开发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农村土地征用、拆迁安置总量猛增。全年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高达407元,比上年增长60.3%。四是转移性收入稳步提升。一年来,我市加快扩大农村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提高离退休人员工资,稳步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使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增长加快。全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400.2元,比上年增长48.9%。
    虽然2006年我市农村经济发展总体形势较好,农民收入增长加快,但影响农村经济进一步稳定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较多。一是农资价格上涨对农业效益提高影响较大。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走高,化肥、农药、柴油等主要农资价格上涨较快,抵消了部分农产品产量增长带来的增收,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得到巩固。从去年农民收入的结构分析中可以发现,土地征用补偿、调整退休工资等临时性、一次性增收因素所占比重较大,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机制依然未能得到有效的建立和巩固。此外,由于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到了一个较高水平,通过向二、三产业转移来提高农民收入的难度也不断增大。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依然显著。受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地域差距较为明显,特别是金坛、溧阳两地的老区农村经济较为薄弱,近年来虽然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加大了投资开发力度,但农民生活水平与全市总体水平差距依然较大。如何进一步帮助落后地区加快发展,使其能分享我市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实现全面小康、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撰稿人:李戈 核稿人:吴煜)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