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2006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稿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实现总体小康的达标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围绕富民强市和“两个率先”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增强抢抓机遇、率先发展的信念,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和负重拼搏、积极奋进的姿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规模扩张、结构改善、质量提高、活力增强的良性运行态势,同时,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为实现“全面达小康、建设新常州”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总量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5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952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548.5亿元,增长15.4%。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4.3∶61.1∶34.6调整为3.8∶61.0∶35.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210元,按现行汇率折算为4770美元(按户籍人口计算超过5000美元)。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地方财力显著增强。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77.3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达到118.9亿元,增长25.2%。作为衡量地区经济运行质量的综合性指标——财政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稳步提升,2006年达到17.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市中名列前茅。全年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8.5%。
    2、粮食产量平稳增长,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9.1亿元,比上年增长4.8%。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有所上升,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218.8万亩,比上年增长0.7%;粮食总产量105.8万吨,增长7.9%。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为1.6﹕1,优质水稻、优质油料作物种植比例分别达79.8%和82.9%,比上年提高7.2个和1.3个百分点。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高效农业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全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6.8万亩,年底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21.9万亩,增长4.3%;茶园总面积达9.3万亩,增长3%,其中无性良种茶园面积1.8万亩,增长2%;拥有特种水产养殖面积34万亩,其中高效渔业养殖面积14万亩,比上年增长40%。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大力倡导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截至年末全市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56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总面积达150.1万亩;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259只,获得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129只,有机食品51只,分别比上年增长22.2%、84.3%和82.1%。
    3、工业经济快速扩张,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6年,全市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4227.1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3293.9亿元,增长31.5%,增幅比上年提高5.9个百分点。按省统一口径计算,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21.4%。面对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的不利影响,我市广大企业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通过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来增强企业赢利能力,工业经济整体效益水平大幅上升,运行质量显著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243.8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实现利税228.9亿元,增长41.4%,其中利润142.3亿元,增长47.8%,利税和利润增速分别比上年提高18.7个和24.3个百分点,创下了近年来效益增速的最好水平。重点企业支撑强劲,全市56家重点企业(集团)完成产值1133.9亿元,比上年增长32.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1.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4.4%,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全年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达40家,比上年增加11家,实现利税超过亿元企业达34家,比上年增加8家。列入重点跟踪监控的150个新增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新增长点(项目)中,96%的项目产出态势良好,全年新增长点新增销售收入418亿元,其中新增销售超亿元的项目有78个,超5亿元的项目有18个。
    4、投资结构继续优化,民资占据主导地位。全年完成全社会投资951.6亿元,比上年增长23.6%。民营企业投资的热情较高,民间投资的主导地位进一步上升,全年完成投资630.8亿元,比上年增长31.4%,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62.3%提高到66.3%。基础设施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完成投资3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40.4%。制造业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投资562.9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523.6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增幅较上年上升5.3个百分点。钢铁、水泥等热点行业投资规模继续缩减,全年累计完成投资35.2亿元,虽然仍比上年增长12.5%,但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已由上年的6.8%下降为6.3%;以通信设备、计算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强劲,全年完成投资78.5亿元,比上年增长40.4%,增幅高于全社会投资16.8个百分点,在全市投资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7.3%上升至8.3%。服务业投入力度明显加大,全年实现投资384.2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增速高于同期全社会投资2.9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完成投资24.0亿元,比上年增长92.0%。
    5、消费需求日益上扬,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增速较“十五”时期的平均水平提高2.8个百分点。作为商贸流通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均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批发零售业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5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住宿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7.4亿元,比上年增长29.4%。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结构迎来了新一轮提升和改善,居民用于享受和发展方面的服务消费成为市场热点,如汽车、通讯、家居、餐饮、旅游等消费需求旺盛,消费品市场正在进入“换档”提速期。据统计,全年限额以上批零企业共销售小汽车2.1万辆,比上年增长50.4%,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5.3辆,增长60.1%。旅游消费持续升温,全年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523.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1%,其中国内游客1502万人次,增长17.1%;实现旅游总收入154.4亿元,比上年增长22.3%,完成旅游增加值70.8亿元,增长37.5%。
    6、对外贸易较快发展,出口结构日趋优化。据海关统计,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0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3%,其中出口78.9亿美元,增长28.8%;外贸依存度由上年的51.8%提高到52.3%,出口依存度由上年的38.1%提高到39.5%。全年机电产品实现出口36.5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0.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7%和49.4%,增幅比上年提高1.2个和11.2个百分点,较同期全市出口平均增速高出4个和21个百分点。对外贸易经营主体继续扩张,全市新增外贸进出口权企业617家,年底共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2236家,比上年净增372家。其中,出口千万美元以上的企业160家,比上年增加42家;出口5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21家,比上年增加7家。外贸出口市场分布更趋多元和合理,年末我市已与世界180多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正常的贸易关系。全年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额分别达17.6亿美元、14.3亿美元和1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3%、29.0%和9.7%;对东盟、拉美的出口增幅分别达到41.5%和62.1%,比上年提高7个和48个百分点,较全市出口增长平均水平高出13个和33个百分点。
    7、创优环境构筑平台,利用外资再创佳绩。全年共新签协议外资项目505个,协议外资33.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6%,实际到帐注册外资首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达1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1.2%。利用外资的质量和规模得到有效提升。全年新批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71个,比上年增加21个,累计协议利用外资23.8亿美元,占协议外资总额的比重为72%。特别是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数量增加明显,全年共计17个,比上年增加5个,累计协议外资金额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3.3%,增幅比全部协议外资高出68个百分点。“以外引外”逐步成为利用外资主要形式之一。全年共有190家外资企业增资扩股,比上年增加29个,协议注册外资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4%,其中增资金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22家。服务业利用外资增势强劲。全年新签服务业利用外资项目96个,协议注册外资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2.3%,增幅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6.7个百分点,占全部协议外资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18%提高到29%。
    8、价格指数波幅上扬,市场物价总体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8,即物价水平比上年上升1.8%,但涨幅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四升四降”,居住、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分别比上年上涨6.3%、4.7%、1.6%和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烟酒及用品、交通通信、衣着分别比上年下降3.8%、3.3%、0.7%和0.3%。居住类商品价格对物价指数的影响迅速增大。全年居住类价格涨幅居八大类商品之首,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8个百分点。建筑材料中木材、木地板及砖价格涨幅高达22.0%,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0.6个点;水电燃料类价格上涨2.3%,其中电价上涨0.9%,液化石油气价格上涨16.3%;居民自有住房消费价格上涨1.2%。
    9、金融运行稳定健康,存贷业务稳步上升。2006年,我市各大银行加快调整信贷投向,努力化解金融风险,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金融运行保持平稳运行,存贷款余额稳步增加。至年末,全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2020.8亿元,比年初增加330.8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974.1亿元,比年初增加334.7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1374.7亿元,比年初增加233.2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348.6亿元,比年初增加235.4亿元。从贷款种类看,主要集中在短期贷款,其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达59.8%;中长期贷款增长迅速,年末余额为425.6亿元,比上年增长46.6%,高于贷款平均增速26.5个百分点。
    10、富民工程加快推进,总体小康初步建成。以“建成一个不含水分、人民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为衡量标准,我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富民惠民步伐,不断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649元,比上年增长14.1%,人均消费支出12503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3297元,增长16.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1元,比上年增长14.3%,人均消费支出6518元,增长14.1%,其中服务性消费支出2085元,增长27%。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恩格尔系数达到36.5%,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30平方米,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达到41.5台。围绕2006年年底实现以市为单位的总体小康目标,我市全力以赴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在全面小康25项量化指标中,目前已有23项达到和超过了小康目标值,其中五大核心指标全面达标,一个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适应文明进步趋势的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初步展现在全市人民面前。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