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通知公告 统计动态 统计信息 统计数据 政府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政民互动
您好!今天是 :
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内容
“十五”回眸统计系列分析——服务业篇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浏览次数:  字号:〖
                 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十五”以来,我市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着力优化地区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在城市综合竞争力跃上新台阶的同时,服务业发展也迈出了新的步伐,总体水平和产业素质明显改善,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450.4亿元,在地区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到34.6%;服务业实现税收70.5亿元,在税收总量中所占比重达到40.2%。服务业正成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重要的推动力量,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稳步提升。
    1、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大,增长速度有所加快。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市场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我市服务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旺盛的活力,总量规模持续扩大,增长速度逐步加快。2001年到2005年,全市累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64.8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的1.9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3%,增幅比“九五”时期高出0.4个百分点。5年中,全市服务业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2.0%、12.3%、13.3%、14.1%和14.7%,呈现逐年加快的态势。服务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助推器”,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稳步提升,“十五”期间,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32%以上,平均贡献率达到36.1%,其中最高的2002年达到了37.9%。
    2、增幅波动相对平缓,双轮驱动格局明显。“十五”以来,我市服务业在各级政府的合理引导和科学规划下,逐步进入了理性、协调发展的新阶段,服务业发展的稳定性明显提高,年度间增幅波动趋于缓和。5年来,全市服务业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2.0%-14.7%之间,最大波幅为2.7个百分点,而“九五”时期,增速最低的1999年与增速最高的1996年,服务业增长速度分别为10.6%、16.0%,上下波幅超过5个百分点。在服务业自身发展轨迹更显稳定的同时,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的发展关系也更为协调,二三产业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增长格局逐步形成,“双轮驱动”的特征更加明显。“十五”期间,我市服务业与第二产业增长最不平衡的年份为2004年,第二产业增速比服务业高出3.5个百分点,而“九五”期间,最大增速差距达到6.4个百分点。
    3、吸纳就业明显增加,维护稳定作用突出。“十五”期间,我市各级政府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吸纳新增劳动力、促进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的主要渠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积极鼓励和引导灵活就业人员进入旅游、社区服务、餐饮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截止2004年底,我市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达217.4万人,其中服务业从业人数为68.3万人,比“九五”期末增加18.9万人,四年中,服务业平均每年为社会增加4.7万个就业岗位。随着服务业从业人员的逐步增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结构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2000年的28.9:43.6:27.5调整为2004年的15.9:52.7:31.4,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比“九五”期末上升了3.9个百分点。
    4、个私经济迅速崛起,整体实力逐年提升。由于交通运输、批零贸易、居民服务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吸引了私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竞相进入,也为个私经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成长空间。截止2005年末,我市私营服务业企业数达到1.5万户,相当于“九五”期末的2.5倍,5年来平均每年新增1800多户;私营服务业企业从业人员达15万人,相当于“九五”期末的2.5倍,5年来平均每年新增1.8万人;私营服务业企业注册资金达195.7亿元,相当于“九五”期末的7倍,户均注册资金由47.4万元扩大到131.1万元。个体服务业也得到较快增长,“十五”期末,全市个体服务业户数、从业人员分别达到9.7万户和15.4万人,分别比“九五”期末增加1.7万户和1.4万人。
    5、有效投资不断扩大,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十五”期间特别是近年来,我市进一步确立服务业多元化发展思路,打破行业垄断和政府包办的传统模式,连续多次召开服务业招商会、洽谈会等,推动服务业招商引资,不断拓展服务业开放领域,各类资本对服务业的投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01年至2004年,全市服务业累计完成投资657.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0.9%,增幅比同期服务业增加值高出14.7个百分点,其中道路交通、邮电通信、城市公用设施等领域的投资总量年均增幅达到43.7%,批零贸易餐饮业投资额年均增长40.7%。房地产投资增势同样十分强劲,投资规模由2000年的30.3亿元扩大到2005年的102.3亿元,总量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5.5%。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领域的投资额同样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2001年-2004年,教育文化广播事业投资额年均增长15.5%,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完成的投资额年均增长7.2%。
    6、新兴行业发展加快,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十五”期间,我市旅游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业、教育文化等新兴服务业的不断涌现和迅速成长,服务业内部结构得到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以贸易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要支撑,金融保险、旅游业以及房地产等新兴行业竞相增长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服务业发展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
    ——交通运输业 近几年来,我市交通运输系统充分利用高速公路、常州港、机场等交通枢纽优势,在巩固和发挥传统运输业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快物流中心、物流园区的建设,积极推进传统交通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变,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05年,我市完成全社会旅客周转量64.1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31.2亿吨公里,“十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7.8%、2.7%;常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472.2万吨,相当于“九五”期末的7.3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9.0%。全市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45.1亿元,年均增长12.4%,比“九五”期间平均增幅高出1.5个百分点。
    ——通信服务业 “十五”期间,随着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通信产品和通信服务的价格持续下降,我市通信服务业呈现用户数持续快速增长、业务收入增势逐年趋缓的特点。2005年末,我市每百人拥有的固定电话由“九五”期末的22.2部上升到57.5部,每百人拥有的移动电话由16.6部上升到59部,全市固定电话(含小灵通)、移动电话用户数分别达到202.1万户和207.5万户,分别相当于“九五”期末的2.7倍和3.7倍。但同期通信业务收入的增长却大大低于用户数的增长,2005年,全市通信业务收入为30.6亿元,五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低于用户数增幅近10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邮电通信业增加值23.5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4.8%,在服务业总量中所占比重达到5.2%,比“九五”期末下降了0.3个百分点。
    ——批零贸易餐饮业 “十五”以来,我市依托现代制造业,依靠信息新技术,积极推进连锁经营、加盟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的发展,加快对传统批零贸易餐饮业的升级改造,全市商贸流通行业呈现逐步升温、小幅走高的总体格局。2005年,全市实现批零贸易餐饮业增加值160.3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16.3%,比“九五”期间高出2.1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9.9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19.4%,快于批零贸易业增幅3.5个百分点。批零贸易餐饮业依然是服务业中最重要的支柱行业,其增加值在服务业总量中所占比重达到35.6%,比“九五”期末提高0.1个百分点。
    ——金融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资金的需求明显加大,虽然十五后期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加大了对金融业的监管力度,但整个十五期间,我市金融存贷款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649.6亿元,相当于“九五”期末的2.6倍,年均增幅达到21.3%,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65.4亿元,年均增长19.5%,居民人均储蓄额由“九五”期末的10413元增加到24610元。金融业对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截止200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1113.3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达到23.4%,其中工业、服务业贷款余额分别为574.3亿元和335.1亿元,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22.9%和24.1%。以住房、汽车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个人消费贷款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十五”期间金融业发展的一大亮点,2005年末,我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达到130.7亿元,比五年前增加了117.3亿元。金融业务的快速增长,使得金融业增长速度大大加快,2005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5.2亿元,5年中平均增长速度达28.1%,在服务业中的比重也由“九五”期末的4.8%提高到7.8%,成为服务业中比重上升最快的行业。
    ——房地产业 “十五”期间,我市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加快老小区的环境整治,着力建设舒适宜人的城市环境和人居环境,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五年中,全市累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38亿元,累计竣工住宅面积1161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九五”期末的15.2平方米扩大到21.0平方米,农村居民的住房面积由49.3平方米扩大到55平方米以上。房地产开发的快速发展,在改善人们居住条件的同时,还带动了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代理、咨询担保等相关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壮大,使房地产业逐步成长为服务业新的支柱行业。2005年,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达到42.6亿元,年均增长19.5%,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9.5%,比上年前上升了1.3个百分点。(撰稿人:杨薇 核稿人:恽东玉)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办公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网站地图
联系电话:0519-85683051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