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生活水平迈向小康
2005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农民收入质量明显提高,生活消费信心显著增强,农民生活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十一五”期间农村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我市农民收入增长特点
据市统计局农调队对51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002元,比上年增长12.3%。在全省13个辖市中,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增幅均列第3位,特别是增幅仅比并列第一的南京、无锡低0.2个百分点,连续第5年进入全省前三名。从农民收入构成来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工资性收入保持稳步上升。随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进厂务工农民数量的不断增多,工资性收入在农村居民家庭收入中的比重稳步上升。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4356元,比上年增长13.2%,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66.3%,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62.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从工资性收入来源看,农民在本地企业劳动获得的收入为3049元,比上年增长18.5%;农民外出从业收入545元,增长2.2%;农民从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收入为762元,增长2.7%。
2、家庭经营收入比重下降。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为2123元,比上年增长4.3%,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为30.3%,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从产业来源看,第一产业收入为1229元,增长3.7%;第二产业收入361元,比上年下降1.1%,其中农民家庭工业人均收入168元,比上年减少43.6%,建筑业人均收入194元,增长185%;第三产业收入534元,比上年增长9.8%。
3、财产性收入出现大幅增长。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254元,比上年增长79.0%,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3.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从财产性收入构成来看,集体分配股息和红利收入为69元,是上年的3.3倍;农民租金收入为73元,比上年增长85.1%;农村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为23元,是上年的2.3倍。
4、转移性收入贡献份额提高。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269元,比上年增长28.3%,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7.7%,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从转移性收入构成来看,人均离、退休金收入为185元,增长2.3%;人均粮食直接补贴收入11元,增长22.8%;人均报销医疗费11元,增长52.8%;人均得到救济金9元,是上年的2.4倍。
5、农民收入的“含金量”增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使农民收入的现金比重不断上升。调查显示,2005年,我市农民自给自足的实物纯收入人均为432元,比上年下降17.6%;人均现金纯收入6570元,增长15.0%,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则由上年的91.6%提高到93.8%。
6、农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在被调查的农户中,2005年,20%农村低收入户的人均纯收入为2468元,比上年增长2.4%;20%中低收入户的人均纯收入为4839元,增长10.7%;20%中等收入户的人均纯收入为6475元,增长10.9%;20%中上收入户的人均纯收入为8495元,增长10.4%;20%高收入户的人均纯收入为14491元,增长14.8%。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的绝对差额从上年的10216元扩大到12023元,基尼系数也由上年的0.315上升到0.323。
二、我市农民生活消费变化特点
收入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的消费信心。 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5712元,比上年增长19.2%,八大类消费呈现全面扩张的态势。
1、食品消费结构继续优化。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2273元,比上年增长12.8%,其占农民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为39.8%,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农民食品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全年人均谷物消费315元,比上年下降3.3%;而人均肉禽蛋奶及制品支出553元,水产品支出174元,烟酒支出354元,蔬菜及制品支出190元,分别增长20.5%、25.4%、36.7%和6.7%。另外,农民在外饮食费用也明显上升,人均支出达264元,增长7.2%。
2、服装消费档次稳步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衣着类消费支出达370元,比上年增长36.2%,占生活消费的比重为6.4%,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从服装消费的内部构成来看,人均服装消费266元,比上年增长35.9%;人均鞋类消费支出76元,增长33.1%。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购买衣料加工服装的比重越来越低,全年人均衣着材料和加工费支出仅为10元,在衣着类消费中只占2.6%。
3、农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为800元,比上年增长17.7%,占生活消费的比重达14.0%,与上年基本持平。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加注重居住环境,不断改善住房条件。截止2005年底,我市农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6.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面积所占比重为62.1%,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农村住房中带有水冲式厕所的比重为86.5%,有空调等设备的农户占64.1%,使用液化气的农户占70.2%,分别比上年提高14.1个、22.2个和10.5个百分点。
4、耐用消费品普及度上升。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家庭设备及用品消费支出为349元,比上年增长42.4%,占生活消费的比重达6.1%,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家庭耐用消费品不仅数量不断增多,而且档次逐年提高。截止2005年底,我市农村每百户家庭拥有电冰箱73台、洗衣机94台、空调机78台、抽油烟机43台、微波炉45台、热水器69台,数量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5、交通通讯服务支出增加。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交通通讯消费支出659元,比上年增长4.9%,占生活消费的比重为11.5%,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由于燃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农民在交通燃料方面的支出增势迅猛,人均达到81元,比上年增长105.7%。与此同时,农民家庭拥有的交通和通讯工具数量继续上升,截止2005年底,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摩托车95辆,比上年增加18辆,拥有移动电话131部,比上年增加36部;全年人均交通消费服务支出135元,通讯消费服务支出21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6.8%和28.9%。
6、文教娱乐消费增长迅速。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文教娱乐消费支出748元,比上年增长29.5%,占生活消费的比重达13.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从文教娱乐支出结构来看,人均文教娱乐用品消费支出190元,比上年增长42.4%,其中以家用电脑为主的文教娱乐机电类用品消费支出148元,增长43.2%;人均教育服务性消费支出504元,比上年增长25.6%,其中学杂费支出388元,增长31.8%;人均文化、体育及娱乐服务消费支出54元,比上年增长25.8%,其中农民外出旅游消费支出26元,增长18.3%。
7、农民医疗负担有所加重。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376元,比上年增长35.6%,增幅比生活消费支出高出16.4个百分点,其中人均购买药品支出192元,增长20.3%;人均医疗费用支出162元,增长54.0%。与此同时,农民医疗保健费用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也进一步攀升,达到6.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8、其他商品及服务消费趋旺。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136元,比上年增长38.1%,其中人均购买首饰消费22元,增长40.8%;人均购买化妆品消费支出7元,增长44.4%;人均民俗、宗教用品支出17元,增长50.9%;其他消费服务类支出62元,增长24.0%。
三、2006年我市农民增收因素分析
尽管2005年我市农民收入和消费均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协调、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生活消费刚性开支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有待于进一步加以消化和克服。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战之年。在中央“一号文件”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我市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五项重要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提高农民收入的各项措施。因此,今年农民增收的前景依然较为乐观,主要依据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强了农村经济的活力,促进了农民转移就业,为农民增收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二是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和民营企业的加快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工业反哺农业,有力带动对农民收入不断上升;三是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的“一号文件”将继续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四是持续实施的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将推动全市农业继续向高效、特色、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产出效率,直接增加农民一产经营收入;五是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区范围的拓展,使农民来自租房、征地补偿等财产性收入增长明显,也为农民从事服务业提供了机会,将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撰稿人:罗志勇 核稿:梁正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