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江苏沿江八市经济发展比较 江苏沿江八市包括苏南地区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5市和苏中地区的南通、扬州、泰州3市,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苏经济发展的先发区域和主要支撑,在全省经济发展全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统计数据来看,沿江八市土地面积和人口总量约占全省的一半比重,而经济总量却占了全省的八成左右。本文根据省统计局最新反馈数据,对2005年沿江八市经济发展情况作一简要对比分析,重点反映常州在沿江八市中的位次变化情况,仅供参考。 一、经济实力比较 ——经济总量 沿江八市呈现梯队发展态势,苏州作为第一梯队,GDP总量已经超过4000亿元,2005年达到4026.5亿元,占沿江八市总量的27.6%;无锡和南京为第二梯队,GDP均超过2000亿元,分别达到2805亿元和2413亿元;我市和南通依然处于第三梯队,GDP均超过1000亿元,分别达到1302.2亿元和1472.1亿元;扬州、镇江和泰州处于第四梯队,GDP总量均在1000亿元以下,分别为922.0亿元、833.5亿元和819.6亿元。由此可见,沿江八市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均衡,城市间经济实力对比较为悬殊。 ——发展速度 沿江八市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位置,GDP可比价增速均在15%以上,其中南通达到15.4%,居沿江八市之首;苏州、南京紧随其后,分别达到15.3%和15.2%;无锡和我市GDP均增长15.1%,并列第4位;扬州、镇江、泰州三市并驾齐驱,可比价增幅均为15.0%。与上年相比,南通、苏州、南京、无锡、常州发展速度有所回落,分别下降0.2个、2.3个、2.1个、2.3个和0.4个百分点;而扬州、镇江、泰州发展速度有所提升。 ——发展水平 苏州、无锡在沿江八市中为第一层次,人均水平相差不大,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均超过50000元,分别达到54165元和50964元;南京和我市位居第二层次,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均超过30000元,分别达到35538元和31969元;镇江、扬州位居第三层次,人均GDP均超过20000元,分别达到28241元和20389元;南通和泰州人均GDP相对较低,分别为19979元和17417元。 二、工业经济比较 ——工业产值 2005年沿江八市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337.5亿元,其中,苏州已接近万亿元大关,达到9907.1亿元;无锡突破5000亿元,达到5720.3亿元;南京超过4000亿元,达到4064.4亿元;我市排在第4位,达到2504.2亿元;其余依次为南通(2144.3亿元)、扬州(1448.8亿元)、镇江(1331.6亿元)和泰州(1216.8亿元)。从增长速度看,2005年沿江八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幅均在20%以上,其中南通增长最快,增速达到33.7%;扬州、南京、泰州、镇江、苏州增幅居2至6位,分别为31.2%、29.9%、28.4%、28.1%、和27.5%;我市和无锡增幅排在最后二位,分别为25.6%和25.5%。 ——工业增加值 2005年,苏州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63.7亿元,稳居沿江八市首位,其占八市工业增加值总量的比重达到35%;无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也超过1000亿元,达到1353.1亿元;其余依次为南京、常州、南通、扬州、镇江和泰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均在1000亿元以下。从增长速度看,沿江八市增长较为均衡,其中南通增速最高,达到25.2%;泰州紧随其后,增长23.5%;其余依次是镇江(23.4%)、扬州(23.3%)、苏州(22.5%)、无锡(22.0%)、南京(21.8%)和常州(21.7%)。 ——工业利税 沿江八市呈现四个层次分布,第一层次是苏州,其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接近600亿元,达到598.2亿元,比上年增长25.5%;第二层次是无锡和南京,分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利税384.8亿元和365.4亿元,比上年增长21.2%和7%;第三层次是南通和我市,分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利税163.0亿元和161.8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和24.5%;第四层次是泰州、扬州和镇江,分别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利税107.8亿元、102.4亿元和97.7亿元,比上年增长28.2%、24.6%和27.8%。 三、三大需求及利用外资比较 ——投资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以及扩张型财政政策向稳健型财政政策的转变,沿江八市的投资增速普遍有所减缓。2005年,苏州、南京、无锡3市投资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分别达到1870.1亿元、1402.7亿元和1335.1亿元;南通、常州、扬州、镇江和泰州五市投资规模在1000亿元以下,分别为815.3亿元、769.8亿元、432.3亿元、404.8亿元和403.1亿元。从增长速度来看,南通投资上升最快,增幅达到34.7%;其次是泰州、扬州和我市,分别增长31.6%、30.9%和30.8%;镇江、苏州、无锡和南京的投资增速均低于30%。 ——消费 从总量看,南京、苏州、无锡3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共计2734.2亿元,占沿江八市的比重超过六成,其中南京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5亿元,苏州、无锡分别实现905.1亿元和824.1亿元;南通、常州、扬州、镇江和泰州五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均未超过600亿元,分别达到536.4亿元、444.1亿元、306.9亿元、241.4亿元和233.8亿元。从增速看,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5市均超过16%,分别为16.5%、16.3%、16.3%、16.2%和16.2%,扬州、泰州、镇江3市增速均低于16%。 ——出口 苏州以728.2亿美元的出口绝对额、43.4%的增长率遥遥领先于其余7市;无锡、南京紧随其后,分别实现出口155.4亿美元和142.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1%和36.2%;常州和南通出口额均低于100亿美元,分别完成出口61.3亿美元和5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9%和33.2%;镇江、扬州、泰州3市出口规模相对较小,分别完成出口20.3亿美元、19.1亿美元和1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9%、41.1%和40.7%。 ——利用外资 沿江八市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均衡,其中苏州实际外商直接投资最多,达到51.2亿美元,占沿江八市总量的41.3%;其次是无锡、南通和南京,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分别为20.1亿美元、15.3亿美元和14.2亿美元,分别占沿江八市总量的16.2%、12.4%和11.5%;常州、镇江、扬州和泰州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均未超过10亿美元,分别为7.3亿美元、6.0亿美元、5.3亿美元和4.6亿美元。从增速看,我市实际利用外资增幅为40.6%,在沿江八市中列第3位;前二位依次是南京和南通,分别增长68.2%和55.5%。 四、收入水平比较 ——财政收入 2005年,沿江八市财政收入均呈较快增长态势,总计达到2390.1亿元,其中苏州完成财政收入718.1亿元,占沿江八市总量的三成;其余依次是南京、无锡、常州、南通、镇江、扬州和泰州,财政总收入分别510.2亿元、421.8亿元、220.5亿元、171.2亿元、118.4亿元、117.0亿元和112.9亿元。从增速情况看,泰州财政总收入增长最快,增幅达到29.3%,其次是镇江、南通、扬州、常州和苏州,增幅超过20%,分别达到26.6%、26.3%、26.0%、25.9%、和22.9%;南京和无锡财政收入增长低于20%,分别为19.5%和19.0%。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苏州、南京和无锡稳居前三位,分别达316.8亿元、211.1亿元和181.7亿元;但增幅前三位依次是泰州、常州和南通,分别增长34.3%、27.4%和26.7%。 ——城市居民收入 2005年,沿江八市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八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突破万元大关。从总量看,收入最高的是苏州,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276元,其余依次是无锡(16005元)、南京(14997元)、常州(14589元)、镇江(12394元)、南通(12384元)、扬州(11379元)和泰州(11122元)。从增速看,收入增长最快的是南京,比上年增长19.9%,其余依次是无锡(17.8%)、扬州(15.5%)、泰州(14.7%)、镇江(14.1%)、常州(13.4%)、南通(13.2%)和苏州(12.6%)。 ——农村居民收入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面小康建设的扎实推进,沿江八市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保持较快增长。从总量看,收入最高的是苏州,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8393元,其余依次是无锡(8004元)、常州(7002元)、南京(6225元)、镇江(5916元)、南通(5501元)、扬州(5215元)和泰州(5102元)。从增速看,收入增长最快的是南京和无锡,均比上年增长12.5%,其余依次是常州(12.3%)、苏州(11.9%)、南通(11.6%)、扬州(11.5%)、镇江(11.5%)和泰州(11.5%)。(撰稿人:杨珏 核稿人:吴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