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结构调整深化 农村经济发展加快 2003年,我市农村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克服“非典”带来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有所加快,农村工业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全市预计完成不变价农业总产值44.8亿元,同比增长1.8%;现价农业总产值85.0亿元,同比增长3.5%;实现农业增加值46.8亿元,比上年增长3.5%。 一、农业结构继续优化,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2003年,全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适应市场形势的发展变化,降低灾害性天气和“非典”带来的影响,确保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增长。 1、农作物播种面积继续调减。2003年,我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继续呈下降趋势,且降幅比上年有所扩大。全市播种面积为241.6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0.2%,降幅增加了9.2个百分点。除药材及其它农作物等播种面积小幅增加外,粮、油、棉、蔬菜瓜果等大宗农产品播种面积全面调减,全市粮食作物面积为147.5千公顷,同比下降13.8%,其中夏粮面积为35.3千公顷,下降20.1%,秋粮面积为112.2千公顷,下降10.6%;油料播种面积为46.5千公顷,同比下降4.3%,其中油菜籽播种面积为45.4千公顷,同比下降4.4%;棉花种植面积为0.4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3千公顷,下降44.2%;蔬菜瓜果播种面积为28.3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5.2%。 2、粮油棉总产、单产双双下降。在粮油种植面积连年缩小及病虫害和灾害性气候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我市粮油棉单位产量和总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003年,全市夏粮亩产为175.2公斤,比上年下降4.1%,其中小麦亩产177.8公斤,比上年下降2.9%;秋粮亩产580.4公斤,比上年下降1.4%。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03.5万吨,比上年下降15.7%,其中夏粮9.3万吨,比上年下降23.8%,秋粮94.3万吨,比上年下降14.8%;油料产量为7.3万吨,比上年略有下降,其中油菜籽为7.1万吨,下降0.5%。与数年前粮食增产不增收有所不同的是,粮油产量的下降并没有导致农民收益的明显减少,在粮食种植面积连年调减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双重影响下,粮食市场供求关系出现全面调整,粮食价格出现多年来少有的大幅回升。据初步调查,我市水稻平均收购价达到每百斤72元,高的要超过80元,比上年提高近20元,增幅达35%左右。 3、特色优势养殖业逐步发展壮大。2003年,我市进一步加大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推广的力度,全市池塘生态养殖面积继续扩大,水产品品质有所提高,渔业在农林牧渔业产值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52万亩,其中特种水产养殖面积达48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92%,预计全市水产品产量在12.5万吨左右,同比增长8%。与此同时,全市畜牧业养殖发展平稳,结构调整加快,以生猪为代表的常规养殖略有下降,以鹅为代表的食草畜禽养殖发展迅速。全年生猪出栏92万头,比上年下降5.7%;家禽出栏200万只,比上年增长5.1%;奶牛饲养量4000头,比去年增长30%;鹅饲养量比上年增长14.9%。 4、经济林果发展形势喜人。近年来,我市以金坛、溧阳的丘陵山区、武进东部地区和新北沿江地带为主的三条经济林果带为重点区域,积极发展经济林业,不断加大丘陵山区综合开发力度。2003年,全市新增经济林果面积1万多亩,总面积近47万亩,特别是武进东部地区优质时令果品规模化基地,发挥品种新、机制活、建设水平高的特色,成为全市水果业发展的重点;全市茶叶生产呈现面积上升、名特优比重提高的特点,全年新增种植面积4000多亩,总面积突破8万亩,其中新发展良种茶1500多亩,是历年来发展最快的一年,全市无性良种茶种植面积已达6860亩,名特茶比重达到60%,比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蚕桑生产在龙头企业带动和市场价格促动的双重作用下,出现了面积增、单产增、产量增、效益增的局面,预计今年全市蚕茧产量达6.5万担,比上年增长6.8%。 二、农村工业健康发展,投入规模稳步提高 2003年以来,我市农村工业在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的同时,整体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呈现出生产、销售、效益同步快速增长的良好运行态势。 1、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良好。农村工业的快速稳步增长,为农村经济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2003年,全市乡镇工业完成增加值356.1亿元,同比增长31.7%;工业总产值1538.3亿元,同比增长29.7%;工业销售产值1494.2亿元,同比增长30.4%;出口交货值281亿元,同比增长35.5%。在经济总量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农村工业经济效益也连续保持了较好的水平。全市乡镇工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41.0亿元,同比增长31.8%;实现利税总额106.4亿元,同比增长37.0%,其中利润总额59.6亿元,同比增长47.9%,实交税金总额44.8亿元,同比增长18.3%。 2、个私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个私工业强劲增长,是2003年农村工业运行的一大亮点。2003年,我市铁本钢铁、金鼎工具、亚邦集团、常发动力等一大批农村私营工业,不仅增长快、效益好,而且实力强、投入大,成为支撑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预计全市农村私营及私营控股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40.9亿元,同比增长56.8%;增加值183.2亿元,同比增长60.4%;销售产值718.0亿元, 同比增长57.8%。农村个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产值128.1亿元、36.2亿元、12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7.8%、60.0%和57.0%。 3、农村投资项目多、规模大。农村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和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为农村民间资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批经过改制明晰了产权关系的乡镇企业,成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2003年,我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在建项目数量增多、单个项目规模扩大、投资增速大幅提升的良好格局,预计全市农村投资完成24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0%,农村亿元以上在建项目达36个,比去年同期增加27个;3000万元至1亿元的项目达112个,比去年同期增加58个,其中江苏天山水泥有限公司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以总投资9亿元创近年来农村投资单个项目规模之最。 三、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2003年,我市农民收入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势头,增长幅度比上年有所抬升。据市农调队对全市41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550元,比上年增长8.0%,增幅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1、工资性收入贡献份额占九成以上。农村工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效益的大幅提高,促进了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加。2003年,我市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3502元,比上年增长12.1%,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4.1个百分点,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份额达到91.4%,其中农民从乡村干部、教师、行政事业单位等非企业组织中得到的收入为663元,比上年增长5.2%;在本地劳动所得收入为2337元,比上年增长14.2%;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为501元,比上年增长11.9%。 2、家庭经营收入小幅下降。2003年,受粮食种植面积减少、农作物减产和“非典”疫情的影响,我市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上年略有下降,全年人均收入为1702元,比上年下降0.1%,经营性收入在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为30.7%,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945元,同比下降7.9%;第二产业纯收入为300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受小城镇建设和城区开发的拉动,农民从家庭经营第三产业中得到的实惠增长较快,第三产业纯收入达457元,比上年增长20.3%。 3、财产性收入增势良好。近年来,随着农村各级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力度的加大,农村居民来自征地、拆迁的收入呈明显上升趋势,带动了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大幅增长。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139元,比上年增长14.7%,与此同时,农民福利水平有所提高,离退休收入稳步增长,全年人均转移性收入为206元,比上年增长12.3%,增幅比上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 4、农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耐用消费品的拥有状况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伴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空调机、抽油烟机、微波炉、热水器、影碟机、家用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已在农村越来越多家庭中使用,手机、“家庭影院”、电动自行车等时尚家庭用品也开始不断进入农家,给农民家庭带来了浓厚的现代生活气息。截止2003年末,我市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71部,比上年末增加26部;空调机36台,比上年末增加12台;淋浴热水器41台,比上年末增加7台;家用计算机8台,比上年末增加4台;私家车1.7辆,也比上年末增加了1.2辆。(校对人:李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