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2009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0-03-01  来源:本网站

2009年,面对百年不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坚定信心,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政策计划的同时,结合常州实际出台多项扶持政策,大力弘扬“创新、发展、提高”主旋律,着力营造政企同心、共时艰的氛围。全市经济成功抵御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呈现增长速度稳步回升、增长动力逐步走强、增长态势持续向好的格局,主要经济指标持续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化,健康、和谐、稳定的发展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一、经济运行

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攀升。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18.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1.6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1429.7亿元,增长10.8%;第三产业增加值997.3亿元,增长14.1%。产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结构由上年的3.758.138.2调整为3.656.839.6服务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6861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8000美元;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0103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10000美元。

地方财力持续增强。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完成215.9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GDP比重达8.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大多数主要税种保持增长态势,其中增值税(25%)完成37.5亿元,增长4.7%;营业税完成50.8亿元,增长26.7%;契税完成18.2亿元,增长19.0%;个人所得税(40%)完成10.7亿元,增长24.0%;企业所得税(40%)完成24.0亿元,下降0.8%。财政支出有序增长,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17.3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教育支出35.3亿元,增长26.1%;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18.6亿元,增长18.4%;农林水事务支出18.4亿元,增长27.9%;医疗卫生支出10.7亿元,增长11.0%

农业与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据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0.8亿元,比上年增长7.3%。粮食总产量达到114.2万吨,比上年增加0.8万吨,增长0.7%。稻麦油单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市水稻单产616.1公斤/亩,比去年提高17.2公斤,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1.1公斤,连续七年位列全省第一。标准粮田建设力度明显加大,全年建成标准粮田21.4万亩,投入资金总量1.8亿元。高效农业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年增加高效种植业面积13.8万亩,高效渔业面积4.7万亩,增量创历史新高。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继续推进,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313个,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403只,获得绿色标志的农产品256只,有机食品124个。全年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2009

比上年增长%

粮食总产量

万吨

114.18

0.7

油料总产量

万吨

5.16

-1.8

肉类产量

万吨

11.97

-0.8

 #禽肉产量

万吨

5.49

0.6

水产品产量

万吨

14.08

1.2

禽蛋产量

万吨

3.35

16.5

茶叶产量

3936

3.1

水果产量

万吨

8.32

4.7

牛奶产量

万吨

1.68

32.9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积极实施新农村建设“五大工程”,全年新改建农村公路297公里,改造农旧危桥240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198元,参保人数突破190万,参保率达100%。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新的成效,“三清一绿”千村整治任务基本完成,450个村达到“五化三有”标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2.9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建设土方2643万方,修建各类配套建筑物1106座,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新建防渗渠道271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平方公里,疏浚县乡河道171条、513.1公里,清淤土方769.9万方;疏浚整治村庄河塘4798个,土方1227.9万方,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工业

工业生产逐步回升。工业经济扭转了20084季度以来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的局面,呈现行业回暖、增长提速、效益趋优、投资扩大的特点。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978.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1326.5亿元,增长9.9%;重工业完成产值4651.5亿元,增长16.5%全市民营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359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私营工业完成产值3018.3亿元,增长28.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2127亿元,增长20.4%。规模以上企业全年实现利税446.8亿元,利润27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4%23.7%。规模经济成效明显,全市产值超亿元企业达939家,比上年增加71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由上年的66家增加到73家。

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坚持把保增长与调结构、抓创新紧密结合,着力振兴五大产业。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全年完成工业投资60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完成工业总产值3690.8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实现利税308.2亿元,比上年增长27.7%。五大产业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达61.7%,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市口径)全年完成投资37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完成工业总产值2887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4.8%提高到48.3%

规模以上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2009

比上年增长%

金属切削机床

1125

-10.6

挖掘、铲土运输机械

12584

70.3

中型拖拉机

62830

20.2

小型拖拉机

92510

-15.2

 

6653

8.4

摩托车整车

143113

-4.3

金属冶炼设备

17078

-17.7

金属轧制设备

26200

11.1

变压器

万千伏安

15263

7.5

通讯电缆

对千米

95493

854.5

电力电缆

千米

723903

62.9

 

芯千米

1480

557.8

电子元件

亿只

124

1.8

数字激光音视盘机

万台

154.62

-34.6

 

万件

35049

-3.9

 

万吨

2399.79

14.5

 

万吨

520.4

37.3

 

万吨

744

35.2

 

万吨

837.04

48.7

发电量

亿千瓦时

129.75

-2.7

 

170215

33.9

玻璃纤维纱

17530

15.2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

409782

8.6

化学药品原药

1641

-44.6

化学农药原药

43923

-10.6

建筑业

建筑行业稳定发展。建筑企业劳动效率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0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5%。建筑施工企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67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9%;施工面积5714.7万平方米,增长8.7%;竣工面积2433.98万平方米,增长1.8%。建筑企业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9.9万元/人,比上年提高1.08%

国内贸易

国内贸易快速增长。在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征收、家电汽车以旧换新以及“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一系列促进消费政策措施的推动下,消费市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城乡市场销售基本同步,其中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826.1亿元,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7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9.0%18.2%。零售业和餐饮业增长速度保持领先,全年零售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4.0亿元,增长21.1%;餐饮业完成零售额99.0亿元,增长21.7%。汽车消费呈现强劲增长势头,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全年实现汽车类零售额126.8亿元,比上年增长38.7%

大市场建设成效显蓍。将大市场建设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着力提升市场对各类资源的配置功能,已建市场加大投资力度,实现扩能提档。全年成交额超亿元大型骨干市场达54家,长江塑料化工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江苏湖塘纺织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凌家塘市场发展有限公司年成交额分别达到122亿元、126.8亿元和135.8亿元。凌家塘市场在完成整体搬迁的基础上,投资2.8亿元建设仓储冷冻、物流配送中心;苏浙皖金属材料市场全年新增投资3亿元,建设7.4万平方米的再生资源交易区及仓储区;亚邦医药物流中心加大投资力度,全年成交额达到18.8亿元。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

交通运力运能持续增强。“公、铁、水、空”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 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11101万吨,货物周转量74.4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7.2%47%;完成旅客运输量24700万人次,周转量128.6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7.5%29.6%;完成港口吞吐量9077万吨,比上年增长8.2%。民航常州机场全年进出港旅客53.5万人次,航空运输货物6124.4吨,分别比上年下降2.8%3.9%。机动车拥有量持续增长,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35.9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3.6%,其中私人汽车25.5万辆,增长31.4%

邮电通讯发展势头良好。通信业继续保持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实现通信业务总收入47.6亿元,比上年增长6.2%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正式拿到第三代移动通信(3G)牌照,移动电话业务快速发展,截止12月底,全市共有移动电话用户424.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1.9%。受无线电话用户(小灵通)减少的影响,电话用户数量比上年有所减少,年末全市本地电话用户数为169.2万户,比上年末下降14.6%,其中住宅电话94.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0.6%;无线市话用户30.7万户,比上年末下降50.4%。居民家庭电脑普及率不断上升,宽带网用户迅猛发展,截止年末,全市共有互联网用户82.0万户,比上年增长40.8%,其中宽带网用户70.6万户,比上年增长39.6%特快专递业务发展迅速,全年特快专递达274.5万件,增长11.3 %

金融保险业

银行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形成种类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作高效、服务领域较为全面的区域性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异地银行来常设立分支机构明显增多,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先后来常设立分支机构,银行分支机构进一步向县域发展;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快速发展,溧阳市成功设立溧阳浦发村镇银行,武进区、新北区、溧阳市先后设立武进龙城农村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汇通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盛大农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取得新的突破,由辖市区5家法人金融机构新设合并成立地(市)级农村商业银行——江苏江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企业直接融资快速增长。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在境外募集资金1.5亿美元,华盛天龙股份有限公司登陆国内创业板市场,募集资金9.09亿元。常州高新区发展(集团)总公司、常州投资集团、武进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成功发行企业债,融资金额合计达57亿元。全年直接融资金额76.29亿元,比上年增长204%

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765.9亿元,比年初增长33.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56.2亿元,比年初增长22.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514亿元,比年初增长35.8%,其中短期贷款1237.2亿元,中长期贷款1069.7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25.9%54.7%。个人消费贷款增势强劲,年末短期消费贷款余额7.3亿元,比年初增长66.7%;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297.1亿元,比年初增长52.3%

保险业务快速发展。年末全市各类保险机构达44家,比上年增加4家。全年实现保费总收入72.6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8.8亿元,增长21.1%;寿险保费收入53.8亿元,增长16.6%。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22.6亿元,比上年下降0.7%,其中各项赔款支出为12亿元,比上年下降4.1%

股票黄金交易活跃。全市16个证劵营业部成交各类证券65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5%,其中股票成交额6420.2亿元,增长160.3%;基金成交额75.0亿元,增长33.7%;债券成交额12.19亿元,增长84.7%。黄金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销售纸黄金产品5662.4千克,销售额11.9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7.7%113.7%;各金融机构当年销售实物黄金396.38千克,销售额0.91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55.4%51.3%

旅游业

旅游业加快发展。围绕打造旅游目的地和建设旅游强市的目标,突出“休闲旅游年”主题,推进恐龙谷温泉、春秋淹城旅游区综合配套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82.4亿元,比上年增长20.7%;接待国内游客2342.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6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22.1%;接待入境游客30.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9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6.5%。全力推进中华恐龙园国家5A级旅游区创建工作,启动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旅游区创建工作,推进春秋淹城旅游区、金坛城南风景区、青枫公园和南大街商业街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培育 4个省级乡村旅游精品。年末共有星级饭店62家,其中五星级5家,四星级21家。旅行社96家,4家旅行社进入国内旅游百强社行列。旅游区(点)26家,其中4A8家。

固定资产投资

有效投入持续扩大。围绕50项重点工程(工作)、100项工业重点项目和200个工业经济新增长点,加大项目跟踪落实力度,优化有效投入结构。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717.6亿元,增长18.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亿元,比上年增长33.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78.8亿元,增长16.6%,其中工业投资971.1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22亿元,增长19.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06.2亿元,下降0.9%

房产交易高度活跃。受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以及90平方米以下住宅交易免契税、经济适用住房8万元货币化补贴等政策刺激,全市商品房销售火爆,增长幅度逐月走高。全年商品房成交突破10万套,达到10.1万套,成交面积达1082.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6.9%成交额达538.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1%。列统房地产开发企业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888.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6.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87.2万平方米,增长85.0%;办公楼销售面积21.4万平方米,增长106.1%;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70.5万平方米,增长13.2%。年末全市商品房空置面积133.5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12.2%,其中住宅空置面积为58.5万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8.7%

二、改革开放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全市新增私营企业0.29万家,年末累计达   5.97万家;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202.2亿元,户均注册资本201.4万元,分别增长20.2%14.4%。新增个体工商户1.6万户,年末累计达14.3万户;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46.6亿元,户均注册资本3.3万元,分别增长22.2%9.1%。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1486.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1.9%,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59%;全年上缴税收234.3亿元,比上年增长4.2%

开放型经济

外贸出口降幅收窄。全面落实各级外贸扶持政策,支持外贸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和拓展外贸市场份额,全市外贸进出口降幅逐步收窄,走势日渐趋稳。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50.8亿美元,下降14.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7.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08.7亿美元,下降17.9%,比上半年收窄5.5个百分点;进口42.1亿美元,下降3.9%,比上半年收窄15.2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难中有进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在抓好园区招商、产业招商和“以外引外”、“以民引外”的同时,着力推进驻点招商,在京沪等地设立招商联络处。主攻大项目、好项目,引进了一批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利用外资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取得较快增长。全市实际到帐外资2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9%,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1个百分点,利用外资总量在省内城市的排位由上年的第5位前移至第4位。全市新增总投资超亿美元或注册外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25个,新增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5个,新批项目平均规模达到167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新签总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44个,合同利用外资36.1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85.5%。全市外资企业达3100余家,吸纳就业近30万人,涉外税收达8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8.9%

外经外包快速增长。全年新核准境外企业30家,比上年增长50%,中方协议投资总额达到1.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4.6%。完成外经营业额4.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5%。全年新增服务外包企业110家,实现服务外包合同额2.04亿美元,外包执行额0.96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合同额1.37亿美元,外包执行额0.56亿美元;全市通过CMMI3以上认证的企业达74家,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居省内首位。

开发区建设

贡献份额继续提升。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投入达172.0亿元,主要指标在全省的综合排位明显前移。江苏武进出口加工区顺利通过由国家海关总署、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外汇局等9部委组织的联合验收,获得9部委颁发的验收合格证书,正式封关运作。全市新增3家省级特色产业园和2家省级生态园。省级以上开发区全年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35.6亿美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6.7亿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82.4%54.1%

外事

对外交往更趋活跃。全年邀请接待外宾80批、1032人次,其中副部长以上团组5批、52人次;接待来常考察访问的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18批、134人次,接待来访外国记者10批、59人次。至年底,有12个外国城市与我市结为友好城市,友好城市年内来访团组31批、272人次,组织24个团组、161人次出访友好城市。全年派遣出国研(进)修生26人次。

三、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科技创新成效显著。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不断壮大创新主体。全年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13家,新认定省级创新型企业10家、民营科技企业558家;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明显提升,全年获得省级以上项目304项,争取经费3.4亿元。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市口径)完成产值2887亿元,比上年增长23.9%,高新技术产品总量达2387只。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所增强,全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12116件和4857件,比上年增加2970件、2321件,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万件大关,其中职务发明专利申请量超过70%,申请量比上年增长1倍多;授权专利比上年增长91%

创新体系不断发展。坚持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大力度推进产学研结合、高水平建设创新载体的工作思路,加快科技创新三级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全市举办“5.18”等产学研合作及对接活动80余场,签订合作项目271项。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新建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7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孵化面积累计达201.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2031家,科教城引建各类机构和企业超过220家。

高层次人才加快引进。以技术为先导、资金为重点、产业化为目标,组织实施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引进计划项目,大力引进创业人才及团队,第五批领军型海归创业人才签约96个项目,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的5年任务3年完成。建立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联动的运行机制,组织海外人才招聘活动,拓宽与海外留学人员的沟通联系渠道。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0万人,比上年增长6.5%;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1万人,其中博士258名,硕士1396名。

教育事业

教育体系持续优化。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全日制学校408所,在校学生61.5万人,其中普通高校12.5万人,普通中专(含职业中专)3.5万人,技工学校3万人,职业高中0.8万人,普通中学19.9万人,小学21.7万人,特殊教育697人。另有在园幼儿8.63万人,成人高校及成人中专3.26万人。教职工达4.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3.4万人。全市投入6.8亿元实施农村中小学千万元以上教育项目16个,完成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以上。深入实施“春晖工程”,新增优质精品课200节,总数达800节以上,发放范围覆盖100%的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深入推进“蓝天计划”,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公办学校吸纳比例83.87%以上。全面落实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年内发放帮困助学金3000万元。新增“五级阶梯”教师1054名,全市中小学五级阶梯优秀教师比例达25%以上。3178名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全市中小学中学高级教师占比达12.07%。中职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0%,“高级工”比例达45%

基础教育稳步提升。全市拥有省优质幼儿园120所,占比61%以上,就读人数比例72%以上;拥有省优质初中、小学233所,占比60%,就读人数比例70%以上。公办高中100%成为省三星级以上高中,其中四星级高中18所,占比58%以上。学前三年教育入学率达101%,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比例99.9%,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112.7%,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以上,并全面实现免费教育,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高考二本以上进线率达46.2%,位居全省前列。

职业教育取得突破。新增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2所。建有省高职品牌、特色专业34个,新增省级示范专业5个,其中优秀等级2个,30个专业全部通过省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水平评估。举办2009年技能竞赛月活动,选拔196名学生参加全国和省技能大赛,省级金牌从2008年的13块跃升至2009年的28块,国家级金牌从2008年的空白突破至2009年的5块,位处江苏省第一方阵。全省创新大赛最佳作品入围数量达37件,位居全省第一。

全民教育深入推进。建立14部门(单位)终身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全省首家社区大学,基本形成社区大学、社区培训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居民(村民)学校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全市7个辖市区全部成为省级以上社区教育实验区,自主开发课程100门,引进、嫁接课程300门,举办第四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各类终身教育机构年培训总数达150万人次。

高等教育和谐发展。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转移力度进一步加大,常州市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评为国家科技园。在常高校新增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江苏赛区中获特等奖3项(全省5项)、一等奖2项(全省4项)。

文化事业

群众文艺活动繁荣活跃。精心打造常州城市名片“常州故事”,整合歌舞演艺资源,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创办《常州文化产业》杂志,全年出刊四期,每期发行6000份。常州大剧院正式运营,辖市区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组织“幸福广场——常州市广场文艺周周演”暨千台文艺节目走进社区(村镇)活动,全年阵地演出300场,广场演出180场,流动演出70场,非遗展示演2场。组织开展红歌会、“祖国颂”老年文艺汇演、“歌唱祖国——群众广场文艺汇演”等大型群众性国庆活动。组织开展大规模送戏、送书、送电影“三下乡”活动,全年送科普书籍价值40万元,送戏386场,送电影11952场。

文化精品创作成绩斐然。话剧《五月端阳》在国家戏剧核心期刊《剧本》杂志7月号上发表,剧本《飞扬少年》获第七届江苏省戏剧文学奖剧本类二等奖,第四届常州市戏剧文学奖评比收到作品44件,数量列全省第一。“常州地方曲艺发掘抢救学术观摩展演及研讨活动”在北京举行,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国家级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常州市评弹团创作演出的中篇弹词《雨露青苗》、短篇弹词《晚饭前》获第四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优秀节目奖,滑稽戏《阿拉美丽苑》、《红线》赴镇江连演十场,反响良好。编纂完成《常州先哲遗书》、《常州词派》。《永远的羔羊》作品入围《2009中国百家金陵中国画画展》,13件作品参加省展,3件作品入选“江苏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展”。电影《邓稼先》、广播剧《军训日记》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同时和电视剧《郭海的家事》、动画片《太空足球》一起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在全省高职院校的技能比赛中获748铜,名列全省同类院校第一名。

广播电视事业有序发展。努力做好广播电视安全优质播出,确保实现(非法画面插播率为零和重大事故率为零)“双零”目标。整合文化信息和数字电影放映资源,充分利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点,为老百姓提供优质影片。继续加大力度,增加投入,加快网络改造,提升网络质量,数字电视用户增加13.86万户,入户率达 92%。农村有线电视全面实现村村通,全年新增用户4.1万户,入户率达到   92%

卫生事业

卫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积极防控甲型H1N1流感,积极稳妥推进医改,深化卫生惠民工程。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089个,其中各级各类医院、卫生院99家;卫生技术人员2.02万人,其中医生9512人、注册护师、护士7238人。年末全市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62人,医生2.64人,床位4.49张,分别比上年末增加0.1人、0.21人、0.28张。社区卫生稳步推进,城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家,服务站63家,其中18个中心、55个站业务用房面积达标,达标率分别为90%87%,基本装备达标率均达到100%,全科医生和护士岗位培训率达91.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零差率药品增加品规至300种,全年让利群众1564万元。社区门诊继续实行 “六免二减”,2009年累计减免1258万元。社区卫生机构就诊比例占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门急诊量的40%,门诊均次费用80元,比辖区三级医疗机构门急诊均次费用低53.8%

农村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基金管理规范,使用合理,运行平稳,平均住院补偿率为40.71%。按人均10元标准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建成7家农村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个农村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农村卫生人员岗位培训560人。武进区雪堰镇、遥观镇,金坛市薛埠镇通过国家卫生镇省级考核。全市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95.1%,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年末拥有省级卫生镇30个、省级卫生村408个。

体育事业

竞技体育取得丰硕成果。成功举办中国羽毛球大师赛、国际泳联世界跳水系列赛常州站等5项国际比赛、7项国家级、12项省级赛事,央视直播近40个小时,居国内同类城市之首。全年共组队参加25个项目的省年度比赛,获金牌130枚,总分3826.5分,进入全省前三名。有68名运动员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获355铜,总分281分,由我市承办的省女子曲棍球队和女子手球队均顺利通过预赛,进入决赛阶段的比赛。卢兰获世界羽毛球锦标赛女子单打冠军。第17届省运会筹备工作有序开展,全年新注册运动员1242名,确认注册运动员1074人,各项目参赛队伍全部组建完成。

优育惠民工程扎实进展。完成全市188个全民健身点的整新,老小区整治中配套体育设施和场地建设28处,完成60个批次新建小区配套体育设施的验收工作,达标率为100%。建成圩墩公园羽毛球基地、西林公园全民健身基地、飞龙体育主题公园等户外广场。体育中心综合服务大楼及清潭体育馆改造项目顺利完工。全市体育人口(指每周进行体育活动3次,每次锻炼半小时以上人群)比重达53.8%,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5.89亿元,在全省份额连续4年上升。

四、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人口管理得到加强。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59.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3%;常住人口445.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全市暂住人口132.1万人,比上年末下降13.2%,其中暂住一年以上人口46.3万人,下降11.5%。出生人口素质稳步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正常,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8.9%,独生子女率为81.7%;当年全市出生人口26142人,死亡人口27577人,自然增长率为-0.4‰

就业工作力度加大。将“扩大就业”列为政府“为民办10件实事”之首,强化目标考核、政策扶持和资金保障力度,积极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对城乡居民就业的影响。积极实施海归创业工程、“城乡百千万”创业工程、创业培训工程、创业基地培育工程,出台稳定就业、促进就业系列文件及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就业扶持政策体系,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筹集就业再就业资金1.6亿元,支出2.0亿元;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8万人,其中援助就业困难人员9300人;实现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2.1万人;各类再就业培训机构全年培训5.8万人。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751元,比上年增长10%;人均消费性支出15961元,比上年增长6.6%;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33.7%,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1198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843元,比上年增长8.8%;居民恩格尔系数36.2%,比上年下降1.5个百分点。

住房保障力度加大。对符合条件的经济适用房购房家庭每户补贴8万元,经济适用房购房签约5000户,新增廉租住房家庭1953户。在全国率先出台公共租赁房管理办法,对不符合廉租房条件又买不起经济适用房的“夹心层”低收入家庭和“新就业人员”提供公共租赁住房保障。

市场物价

消费价格低位运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呈现年初上涨、年中回落、年末走高的运行态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5%。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五涨三跌”,其中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食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平均价格水平分别比上年上涨2.9%2.6%1.3%1.3%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居住类、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水平分别比上年下降1.4%2.1%5.1%

社会保障

社保体系不断完善。全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分别净增参保6万人、5.5万人、4万人、3.8万人、4.5万人,企业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9%以上。金坛、溧阳、武进、新北区全面实施农村老年居民养老补贴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78%。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险范围,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9.5%

社会福利与救济

救助能力不断增强。年末拥有各类养老机构104个,床位总数达12731张,收养人数达8854人。以应保尽保为目标,城乡居民最低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有32486户、63533人纳入低保范围,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2470户、24625人;农村低保对象20016户、38908人。市区低保、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行补贴和百岁老人营养补贴全部落实到位。全年发行福利彩票3.73亿元,比上年增长42.4%

慈善事业不断创新。坚持“慈善为民,服务为本,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宗旨,积极募集慈善资金,不断加大救助力度,拓宽救助覆盖面。到2009年底,全市慈善基金突破15亿,达15.2亿元,其中市本级5.6亿元。全市慈善募集收入11850.6万元,全市慈善救助支出6810.6万元,救助7.0万人次。在重点围绕助医、助学、助老、助孤、助残、助困传统集中“六助”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慈善救助公益实体项目,创建常州市慈善医院血透中心,为市区低保尿毒症患者提供免费血透治疗;创建常州市福利院困难老人慈善生活照料区,为低保无生活自理能力的困难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慈善项目的实施使慈善救助在即时性和针对性上得到了完善,使慈善救助实现了经常性救助。

 

五、城乡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常州机场新航站楼主体工程开工建设,京沪高铁、沪宁城际、宁杭铁路客运专线及配套场站建设顺利推进,西绕城高速、泰州长江大桥南接线工程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全面完成长虹路、通江大道、录安洲港区疏港公路及239省道改造等道路工程,录安洲夹江港区一期工程及京杭运河东、西港区建成投运。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列入国家太湖治理重点项目;城市防洪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北塘河水利枢纽建设。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北部新城全面启动,南部新城初具规模,完成东部地区发展规划研究。清潭路、吊桥路、月季路改造工程完工。开工建设青洋路高架,中吴大道实施城市化改造。建成江边污水厂二期、戚区污水厂二期等重点市政工程,电网建设投入超过20亿元,供电能力和安全性大幅提高。

公用事业

公交优先战略深入实施。“优质、高效、便捷、惠民”公交体系实现突破性进展,快速公交二号线开通,初步形成快速公交骨架网络。全年新增空调公交车303台,空调公交车总数达1560台,比例达62.4%,公交出行比例达25.5%。城乡交通一体化步伐加快,在常武地区、溧阳市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全覆盖的基础上,金坛市城乡公交一体化完成东部片区改造,交通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提高。

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建成数字化城管三级平台和视频监控系统,数字化城管覆盖面积扩大到220平方公里,全面完成城市主要道路环境提升任务,圆满完成公厕改造提升年度任务,新建公厕32座、改造公厕75座,公厕保洁管理向标准化、市场化迈进。完成65万平方米老小区整治,建成停车泊位6800个,10家菜市场完成提升改造。城区供水总量3.4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1.2亿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100%。全社会用电量255.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6%,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3亿千瓦时,增长7.5%。年末市区管道燃气用户达32.9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9.7%;城市供气气化率达99%。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为52.5万吨,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8.9%。年底城市路灯总数14.6万盏,比上年增长7.2%

六、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境质量不断提高。打好太湖治水、市河清水、净化空气和城乡绿化四场硬仗,18个镇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级验收,6个镇通过省级验收,30个村达到“省级生态村”标准。完成204个化学需氧量、13个二氧化硫减排项目,确保按时形成减排能力。着力推进武进港、太滆运河、漕桥河、武宜运河、运河、丹金溧漕河等19条河道小流域综合整治,水质主要污染物指标浓度比上年下降10%以上。对46条已整治河道、新增的14条整治河道和3清水通道推进污水接管,加大沿河排污单位治理力度,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水质预警及应急保障能力,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市河水质提升。空气质量继续改善,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4天,比上年增加10天。

城市绿化

城乡绿化工程成效明显。实施城乡绿化八大工程,新增城乡绿地2584.36公顷。修复新北区小黄山等2个生态林地和金坛市长荡湖等4个生态湿地,生态修复面积540公顷。完成S338省道、S342省道、奔发公路等10条绿色通道工程及沿江高速等8条绿色通道提升工程;完成省庄河、李大河、十里横河等11条河道绿化工程;完成东方西路、红梅南路、运河路和BRT二号线等32条新建、改建道路绿化工程。完成9个集镇、261个绿化合格村和120个省级绿化示范村绿化达标工程建设。新建和改建、扩建东坡公园、圩墩遗址公园、恐龙谷温泉公园、西林公园和飞龙公园,并向市民开放。年末建成区绿地达5118公顷,其中公园绿地1542公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1.4%7.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2.2%,比上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3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2平方米。

   

 注: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及经济普查公报为准;

         2、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均按现行价格计算。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电话:0519-8568305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