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发布日期:2012-05-11 |
2011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再掀波澜、国内经济运行遭遇多重挑战的复杂局面,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加快转型升级年”活动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为动力,努力在保增长中调结构、促转型,在快发展中惠民生、促和谐,全市国民经济呈现运行态势总体平稳、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民生民计持续改善的良好局面,圆满完成了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运行 【综合】 产业结构持续改善。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580.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2%,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1.4亿元、1950.8亿元和151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0%、12.2%和12.8%。全市产业结构继续得到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3.3∶55.3∶41.4调整为3.1∶54.5∶42.4,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77473元,依据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1995美元。 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50.9亿元,比上年增长22.6%。主要税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入库48.6亿元、74.1亿元和19.2亿元,增长21.5%、14.1%和32%。民生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一般预算财政支出354.2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其中教育支出50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6.5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9.6亿元,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6.5亿元,交通运输支出13.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1%、46.1%、33.5%、63.9%和57%。 【农业与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成果丰硕。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粮食生产稳中略升,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59.5千公顷,比上年略有下降;粮食总产量115.2万吨,较上年基本持平。粮食亩产481.4公斤,其中水稻亩产再创新高,达到627.9公斤,比上年增产7.8公斤,实现全省“九连冠”。高效设施农业继续推进,“双百万亩”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14万亩,新增高效农业面积达13.9万亩(其中设施农业7.6万亩),高效渔业面积10.3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3.3万亩,高效农业113万亩(其中设施农业30.4万亩),高效渔业45.7万亩。截至年末,全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14个,省级以上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624只,省级名优农产品42个,获得绿色标志的农产品343只,有机食品140个。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全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8公里,改造农危桥185座。农村水利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实现农村水利建设投资3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建设土方1599万立方米,疏浚县级河道5条,疏浚乡级河道104条,整治178个村庄的865个河塘,完成圩堤加固61.7公里,建设小沟以上建筑物3526座,新建防渗渠道267公里,新建改造塘坝187座,新建改造机电泵站256座,新建改造圩口闸48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平方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6万亩,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0.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8万亩。
产业化发展成效显著。当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47家,累计2350家;新增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其中国家级1家。48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种植面积超[Page]100万亩,全年实现销售收入388亿元,比上年增长21.5%。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全年建成各类休闲观光农业景点300余个,创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7家,评出市级三星级以上景点41家,年内接待游客55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亿元。 【工业】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8302.5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1532.2亿元,增长18.2%;重工业完成产值6770.3亿元,增长29%。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完成产值5078.5亿元,增长35.4%,其中私营企业完成产值4282亿元,增长22.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产值2956亿元,增长16.4%。全市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165.3亿元,实现利税711.2亿元,利润总额466.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6%、24.9%、21.4%。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五大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5620.9亿元,较上年增长33.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7.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80.7%。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贡献份额显著增强,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完成产值3100.6亿元,比上年增长38.6%,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2.1%上升到37.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2.8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由上年的30.7%提高到47.7%。 【建筑业】 建筑行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8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8%;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98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施工面积7714.5万平方米,增长17.8%;竣工面积2807万平方米,增长5.8%。建筑业劳动效率不断提高,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8万元/人,比上年提高11.8%。常州高架道路一期工程荣获中国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 【国内贸易】 国内贸易平稳增长。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36.1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批发零售业共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33.8亿元,增长16.6%;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2.3亿元,增长24.8%。城乡市场消费基本保持同步增长,其中城镇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1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7.3%;乡村地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1.8亿元,增长16.4%。 商品市场繁荣兴旺。截至年末,全市拥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59家,营业面积428.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3%;成交额1623.1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全市有5家市场年成交额突破百亿元,分别是江苏凌家塘市场、江苏长江塑料化工交易市场、江苏湖塘纺织城、常州钢材现货交易市场、常州龙成钢材城,成交额分别达到206.1亿元、202亿元、184亿元、120.8亿元、116.7亿元。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 [Page]交通运能不断提升。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15644万吨,货物周转量109.8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20%、22.5%;完成旅客运输量15751万人次,旅客周转量89.7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9.4%、22.9%。港口货物吞吐量9521万吨,其中长江常州港货物吞吐量2768.7万吨。全年外贸货物吞吐量390.6万吨,比上年增长14.3%;集装箱吞吐量13.4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26.4%。民航常州机场全年进出港旅客93.4万人次,航空运输货物8362.7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1.9%、24.5%。全市机动车拥有量继续增长,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56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3.5%,其中私人汽车43.4万辆,增长28%。 通信行业加速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总收入6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发送特快专递425.1万件,增长28.6%。通信业务收入54亿元,比上年增长6.9%。年末本地电话用户数158.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60.5万户,其中3G用户达到84.3万户,全年短信业务量44.3亿条。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数达107.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1.3%,其中宽带网用户96.1万户,增长22.8%。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信贷有序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902.2亿元,比年初增长7.7%;贷款余额3406.4亿元,比年初增长12.8%,其中各项短期贷款1840亿元,比年初增长21.1%。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余额483.6亿元,比年初增长14.2%,其中个人住房贷款462.3亿元,比年初增长13.5%。 保险业务发展较快。截至年末,全市纳入统计范围的保险公司共57家,比上年增加9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9.7亿元,增长21.3%;寿险保费收入70.4亿元,增长13.4%。全年保险赔款、其它各类给付支出25.2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1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2%;寿险赔付支出2.0亿元,增长27.9%,其它各类给付支出8.6亿元,增长29.2%。 证券市场交易趋冷。年内新增5家证券营业部。23个证券营业部全年证券交易总额4839.1亿元,比上年下降27.3%,其中股票、基金、债券分别成交4779.2亿元、53亿元、6.8亿元,分别下降27.3%、28.9%、17.3%。年底资金账户53.5万户,下降4.7%,持有A股股票市值293亿元,下降14.1%。 【旅游业】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2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8%;接待国内游客3360.9万人次,增长19.9%;国内旅游收入398.5亿元,增长22.2%。全年接待入境游客41.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1%和21.4%。环球动漫嬉戏谷、环球恐龙城5D互动电影、超级大海啸、南山竹海二期历史文化区、春秋淹城旅游区百灵水世界、春秋王宫等一大批旅游新项目先后建成开放。至年末,全市共有国家5A级景区1家,国家4A级景区11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7家。旅行社发展到111家,1家旅行社进入全省旅行社20强,1家旅行社进入全国旅行社100强;星级酒店发展到65家,其中五星级酒店6家,四星级酒店26家。 【固定资产投资】 有效投入不断加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38.9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0亿元、1295.8亿元和1033.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2%、19.3%和20.7%。工业投资稳定增长,投入结构持续优化,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2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其中五大产业完成投资961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74.3%,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势明显,全年完成投资576.7亿元,比上年增长95.2%,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44.6%,比上年提高17.2个百分点。 房产投资较快增长。列统房地产开发企业全年完成投资565.9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住宅完成投资402.9亿元,比上年增长39%;商业营业用房、办公楼分别完成投资82.5亿元、28.3亿元,增长21.3%、51.5%。全年商品房屋施工面积达3927.1[Page]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4%,其中新开工面积1435.3万平方米,增长8.5%;商品房竣工面积648.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5%。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191.5万平方米,下降0.9%,其中住宅待售面积71.2万平方米,下降17.7%。 二、改革开放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年内新增私营企业1.2万户,私营企业累计达7.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1.9%;新增个体工商户3.8万户,个体工商户累计达17.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8.4%。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2170.1亿元,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7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2%、18.9%。民营经济全年完成增加值239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9%,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6.2%提高到66.8%;上缴税收362.5亿元,比上年增长23.4%,在全市税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3.4%提高到63.7%。 【开放型经济】 外贸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286.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5%,其中出口193.6亿美元,增长24.4%;进口92.7亿美元,增长38.1%。机电产品出口103.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份额的53.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1.1亿美元(按商务部高新技术类统计口径),占全市出口份额的21.2%。全年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共360家,比上年增长25.4%。全市新增国家级出口基地1家,新获认定省级出口品牌32家,市级出口品牌53家。传统市场出口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对欧盟、美国、东盟和日本市场的出口分别为51.5亿美元、35.4亿美元、17.4亿美元、18.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24.4%、22.1%和32.3%。新兴市场开拓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对东欧、拉美、大洋洲和中东等市场的出口增幅分别达68.9%、46.6%、29%和42.3%。 招商引资结构优化。全年完成实际到帐外资上报数3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6%;实际到帐外资确认数30.5亿美元,增长14.3%。其中制造业实际到帐外资19.8亿美元,生产性服务业实际到帐外资2.5亿美元。项目引进成效显著,全年新增工商登记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3个,其中制造业项目29个;实际到帐外资超1000万美元项目81个。外商投资企业设备进口7.6亿美元,增长126.7%。新增世界500强投资项目9个,已有5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85个项目。 外经合作稳步推进。全年新签外经合同额5.8亿美元,与上年持平,完成外经营业额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走出去步伐有所加快,全市新核准境外投资项目49个,比上年增加9个;中方协议投资额4.5亿美元,增长30.1%。金昇公司斥资1亿欧元收购德国埃马克集团股权,常发集团投资5000万美元开发赞比亚铜矿。 【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竞争力不断增强。载体建设不断加快,省级以上开发区累计完成开发面积149.9平方公里,全年基础设施和功能性平台建设投入127亿元,工业投入798亿元。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和钟楼开发区获得江苏省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园区,常州高新区通过国家生态园区评审。外资集聚效应凸显,省级以上开发区全年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6.5亿美元,占全市82.2%。其中制造业实际到帐17.5亿美元,占全市88.6%。新批协议外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5个,占全市的86.8%。新增工商登记超3000万美元项目35个,其中制造业项目27个,分别占全市的81.4%和93.1%。 【外事】 对外交往活跃频繁。全年接待外宾117批、1019人次,其中副部长以上团组5批、82人次;接待来常考察访问的外国驻华使、领馆官员29批、145人次,接待来访外国记者17批、62人次。年内有3个外国城市与我市结为友好城市,至年底,累计15个外国城市与我市结为友好城市,友好城市年内来访团组44批、302人次,组织25个团组、170人次出访友好城市。 三、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科技创新成绩斐然。全年政府科技经费投入14.3亿元,比上年增长28.8%;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3%。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Page]165家,累计618家;新增省创新型企业59家,累计164家;新增省民营科技型企业961家,累计3306家;新增科技上市企业11家。全年共争取国家、省科技资金项目444项,争取资金4.2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国家科技计划项目141项,争取资金1.9亿元。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23413件,比上年增长47.5%,其中发明专利6128件,增长84.8%;专利授权11390件,增长25.3%,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44件,增长33 %。 创新平台建设加快。“一核八园”建设稳步推进,科教城入驻机构达520家,研发人才超万人;科技金融中心引入创投、担保、科技小额贷款、金融租赁等机构50家,资金规模20亿元。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556项,科研总收入4.4亿元。全市新建“两站三中心”149家,累计625家;新增国家级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5家、市级孵化器10家,新增孵化面积60.6万平方米,累计达364.6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610家。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企业技术中心1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 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成功举办2011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吸引14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1400多位专家、1800多位企业家参加,达成合作项目160多项,其中108个项目现场签约,协议金额4.3亿元。充分发挥国际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作用,重点开展与俄罗斯、以色列、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交流合作;以“医疗器械和转化医学”为主题,举办第二届中英科技桥开放创新研讨会,“干细胞/微载体创面敷料”等7个项目达成实质性合作协议。年内共组织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27次,开展重大产学研合作活动13场,正式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310项。 人才高地加快构筑。启动实施“龙城英才计划”,全年引进250个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实施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培育计划236个,入选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双创人才”25名,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人才项目的支持经费5000万元,领军型创业人才创办的企业累计获得2.6亿元科技和人才专项资金。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1.4万人,比上年增长11.3%。全年接收大中专毕业生、引进各类技术人员37185人,其中博士157人,硕士1842人。 【教育事业】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600所,在校学生74.5万人,教职工5.2万人,其中专任教师4万人。继续推进校舍安全工程,累计建设、改造校舍30万平方米。成立教育服务中心,举办“常州公开课”3讲、“龙城心理讲堂”大型公益讲座4场、龙城网校公益讲座155场,受众超过12万人次。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100%学校建成一级校园网,8所学校获省中小学优秀校园网站评比活动一等奖,57所学校被确认为全国动漫实验学校。积极推进合作办学、境外培训和双向交流,新增聘外资格学校2所,年内有3所学校与国外4所学校缔结友好学校,165名教师赴境外教学、培训、考察,近千名学生赴境外修学、访问,11名学生获新加坡政府奖学金项目,300多名国外中小学生来常州留学、交流,美国总统奖学生首次来常州访问。落实各类学生资助3329万元。 基础教育不断强化。全市基础教育阶段省级优质学校达407所,占比率和就读率分别达到72.9%、83.6%。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小班化教学试点逐步推开,流动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吸纳比例达87%以上,市直属小学、幼儿园移交辖区管理,热点高中55%的统招名额分配到各初中学校,新组建25个优质名校教育集团。高考二本以上进线率位列全省前茅。省常中生物学科、前黄高中环境•生命学科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省常中被评为全省14所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之一。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推进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工程,形成殷村职教园建设思路和总体方案并启动建设,100%职业学校成为省优质职业学校,探索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本科高职(技师)工作,省职校单招考试蝉联全省十二连冠,[Page]1名学生获全国光华创业精神大奖。 终身教育优化发展。推行社会办学规范管理、属地管理,编印《常州市社会办学服务指南》。年内新增省级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3个,确定社区教育实验项目10个、市标准化乡镇(街道)成人教育中心6个、居民(村民)学校32家,开发社区教育课程200讲并每周在市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引进、嫁接社区教育课程总量达15万讲,举办“2011年全国终身学习常州论坛”和第六届“全民终身学习推进周”活动。 【文化事业】 文化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公共图书馆图书总流通132.2万人次,书刊文献外借125.3万册次,博物馆全年接待参观者94万人次。常州市图书馆戚区分馆、上书房分馆分别挂牌,在江苏省内率先探索开通了电视图书馆,推进城区街道社区信息共享工程按新标准建设。启动并推进“我为城市文明添光彩”主题活动和“幸福广场周周演”系列活动。通过全国第三次文化馆站评估定级省级验收。文化惠民工作深入开展,完成各类公益性演出1900场,低票价经营性演出3200场。公益文化场所免费开放服务水准不断提升,接待观众400万人次,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展览110个。农村文化工作有序推进,央视于2011年11月初进行了专题报道。 文艺精品异彩纷呈。常州历史上投资最大、阵容最强的大型交响锡剧《天涯歌女》社会反响强烈,成为江苏省戏剧节开幕式剧目并晋京演出。原创滑稽戏《逼煞钱师爷》成功上演。地方文献《常州词派研究丛书》(6册)、清代地方文史大成《常州赋》、《常州锡剧论文荟萃1950—2010》正式出版发行。广播电影电视节目48件作品获省政府奖,其中一等奖11件,二等奖19件,三等奖18件,为历年最好成绩。《长湖荡歌》获全省“市县代表性歌曲大赛”优秀作品奖。《常州白泰官》获第四届江苏曲艺“芦花奖”文学奖,《七彩人生》获节目奖、表演奖。建党90周年献礼片《秋之白华》获得较好反响。全市13个项目入选江苏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共获得总额为1680万元的资金扶持。 广电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自办广播节目套数7套,全年播出时间43938小时,自办电视节目8套,全年播出时间49428小时,广播、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均为100%。网络改造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有线电视网络双向传输改造33.3万户,有线电视用户达112.7万户,比上年增加5.1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06.8万户,比上年增加15.7万户。获得广播电视科技创新奖、金鹿奖、金帆奖等45个省级奖项,为全省第一。江苏省5个国家级广播电视先进台站常州占2席。全年《常州广播电视报》发行量327.6万份。 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全面完成常州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全市共普查文物点1677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1270处。新增省级文保单位23个,累计达50个。完成清凉寺修缮与环境整治工程(一期)、大成一厂老厂房刘国钧办公楼修缮工程、孟河古城墙修复工程等项目;完成武进胥城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内的考古调查勘探、戚机厂燃机二期工程考古调查勘探、溧阳弘博热电二期工程考古调查勘探等多项工作;8个项目入选第三批江苏省非遗名录,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出版发行《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组织参加2011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获得一金三银。在“2011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摘得12金、13银、11铜和2个优秀奖。 【卫生事业】 医疗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101个,其中各级各类医院、卫生院92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8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卫生技术人员2.3万人,其中医生10376人、注册护士8550人。全市平均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9人、医生2.2人、床位3.6张。累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344.2万份,建档率为75%,其中65岁以上老人建档率达到95%;高血压、Ⅱ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规范化管理率分别达到98.1%、98.1%和97.5%[Page]。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规定目录范围内的基本药品,统一网上采购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截至年底,网上采购基本药物4.4亿元,销售4.2亿元,让利幅度35%以上。科研教学实现突破,创建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医学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2个,7人入选省医学重点人才。 农村医疗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口达187万人,参保率继续保持100%。人均筹资305元,比上年提高60元。县乡两级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为73.5%,实际住院补偿比52.8%。全面开展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2例白血病、17例先心病患儿得到新农合基金补偿。截至年末,全市拥有省级卫生镇27个、省级卫生村542个。 【体育事业】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2011李宁杯中国羽毛球大师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常州站)、2011亚洲女子手球锦标赛暨2012伦敦奥运会资格赛、中美篮球对抗赛等4项国际级比赛、18项国家级比赛、10项省级赛事,央视直播25小时。常州籍运动员全年在重大比赛中获得25项冠军,其中世界冠军2项,亚洲冠军1项,全国冠军22项。 全民健身扎实推进。全面实施城市社区和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提档工程”,全市新增社区健身活动场所63个,完成了对城区2004年以前建设的170个健身工程(点)的器材整新工作,对城区2004年以后建设的630个健身工程(点)下拨器材维修管理经费,对老小区改造过程中的7处场所配套建设了公共体育设施,清潭全民健身中心开工建设。青枫公园、武进健身广场被评为江苏省仅有的两家“国家级健身广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市组织开展区级以上全民健身活动150多场,乡镇、街道以上活动200多项次,参与活动人数超过35万人。新建市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10所,发展俱乐部会员2500人。整合社区晨晚练点的项目布局,新建社区晨晚练点80个。全市体育人口比重达52.6%。连续第15年获全民健身活动优秀组织奖和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全年发行体育彩票10.8亿元,比上年增长48%。 四、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年末全市户籍人口达362.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6%;暂住人口达133.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2%。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8.7%,节育率达88 %,独生子女率为79.7%;当年全市出生人口29007人,死亡人口2214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 创业就业工作不断推进。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8万个,比上年增长3.3%,新增就业10.6万人,增长17.1%;扶持创业3595人,创业带动就业1.8万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5.9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6%。继续强化技能培训工作,全年完成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6.2万人,城乡新成长劳动力技能培训1.1万人,高技能人才培养2.3万人。 【人民生活】 居民收支稳步增长。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29元,人均消费性支出18893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6%、10.3%,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8%,比上年上升3.1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4838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20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4%、13.1%,居民恩格尔系数35.5%,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居民储蓄继续增加,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71.2亿元,当年新增150.3亿元。 安居工程继续推进。截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Page]34.8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3.3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3平方米。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全年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1022套、新开工公共租赁住房14013套、新增经济适用住房1376套、新建限价商品房3389套、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56.5万平方米,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5016户。住房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区(天宁区、钟楼区、戚墅堰区)新增经济适用房购房签约461户,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家庭718户,新增经济适用房货币补贴保障家庭461户,新增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家庭1131户,新增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实物配租1567户。全市住房公积金扩面人数11.4万人,全年发放公积金贷款1.1万户,金额28.6亿元。全市老小区综合整治80万平方米。 【市场物价】 物价指数高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105。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现“七涨一平”的格局,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居住类、烟酒类价格分别上涨6.3%、4.4%、3.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衣着类价格分别上涨2.4%、1.5%、1.6%、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与上年持平。 【社会保障】 社保体系不断完善。截至年末,共有113.7万人参加企业养老保险,比上年末增长6%;88.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增长11.9%;149.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增长11.9%。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综合覆盖率在97%以上。五大保险基金征收达118.6亿元,比上年增长22.7%;支出89.2亿元,增长16.7%。全市医保定点住院医疗机构152家,门诊医疗机构206家,定点零售药店627家。市区企业退休人员月养老金提高至1661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月基础养老金提高至80元,城镇老年居民月养老补贴提高至220元,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住院制度规定范围内医药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0%和60%。全市参加新农保49.6万人,参保率达99.5%,享受基础养老金42.3万人,比上年增长11.9%。 【社会福利与救济】 慈善救助有序开展。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机构92个,床位总数达14453张,收养人数达9704人;福利企业总数达到302个。全市30283户、56712人纳入低保范围,其中城镇低保对象10891户、20439人,农村低保对象19392户,36273人,累计发放保障金1.4亿元,15582人次得到医疗救助,比上年增加3088人次;救助金额达2383万元,增长56.3%。全年发行福利彩票9.3亿元,增长59.5%。慈善事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截至年末,全市各级慈善会累计募集和认捐慈善总额达18.79亿元,累计发放救助金3.95亿元,救助惠及各类困难群众40.56万人次。年内全市各级慈善会共发放救助金8348万元,救助各类困难群众5.56万人次,市慈善总会共发放各类救助金2490.58万元,救助困难群众1.9万余人次。 五、城乡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常州机场新航站楼、京沪高铁常州北站建成运营,西绕城高速公路、龙江路高架南延等工程建成通车,常溧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推进,苏南运河、丹金溧漕河等三级航道整治工程进展顺利,串新河枢纽、南运河枢纽、大运河东枢纽等城市防洪节点工程全力推进。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完成永宁北路、中吴大道东延等道路建设,南部新城扎实推进武宜路片区综合改造工程,滨湖新城商业综合体项目启动实施。 【公用事业】 公交优先成效显著。全年新辟公交线路11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9条,年末拥有公交线路167条,公交线路长度3138公里,运营车辆2600辆,分别较上年末增长3.7%、5.3%、3.3%。车辆安全舒适以及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年新增空调公交车辆689辆,市区公交车实现100%空调化,GPS安装率达100%。公交总行驶里程1.5亿公里,比上年增长2.1%;总客运量4.1亿人次,增长4.5%,日均客运量111.6万人次。快速公交日均客运量29万人次,达到公交日均总客运量的[Page]26%,最高峰客运量达到46.3万人次。快速公交系统成功入选全国“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 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数字化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居民住宅区治安防范进一步加强。156个老小区门岗设施已基本投入使用;80万平方米老小区提升工程防范设施补建到位,实现老小区保洁、保绿与保安一体化管理。城区供水总量2.9亿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1.2亿立方米,供水普及率达100%。全社会用电量331.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3.9%,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8亿千瓦时,增长1.9%。年末市区管道燃气用户达53.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3.3%;城市供气气化率达99.1%。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54.5万吨,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1.6%。年底城市路灯总数16.7万盏,比上年末增长9.8%。 六、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 【环境保护与治理】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巩固提升市区60条河道整治成果,完成市区外围黑臭河道整治40条,3条入太湖河道和主要湖泊水质总体有所改善。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3天,占总天数的94%。生态市建设通过国家级考核验收,成为全国第二个通过生态市建设国家考核的地级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7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为67.3分贝,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15个全国环境优美镇提升创建为国家级生态镇,建成国家级生态街道2个、国家级生态村5个,新增省、市级生态村85个、绿色社区34家、绿色学校54所和环境教育基地3个。 【城市绿化】 城市绿化品质提升。实施深化五大特色绿化工程,完成投资 8.3亿元,新增绿地578.1公顷。高铁生态公园总投资1.8亿元,已新增绿化面积32公顷;太湖湾嬉戏谷绿化工程已完工,新增绿地面积44公顷;高铁南北广场绿化、玲珑花园北侧绿地、太湖路北侧绿地、龙江路—黄河路交叉口绿地已完工,新增面积9.9公顷;紫荆公园东经120°标志塔框架完成吊装。组织实施西绕城高速公路和泰州长江公路大桥连接线常州段绿化、锡溧漕河航道整治绿化、花海大道南段绿化以及新北区多条道路绿化工程,完成高架桥二期桥柱、城际铁路地道垂直绿化。年末建成区绿地面积达6648.7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1704公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3.4%和4.4%;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2.4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2%,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地率38.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注: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均按现行价格计算。 |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电话:0519-8568305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