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择业态度趋于务实 就业环境仍需改善
发布日期:2011-10-08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人数不断增加,导致高校人才的快速供给和社会经济发展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愈加突出,社会上流传的“毕业等同失业”的言论,也客观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近日,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对我市部分高校的136位应届大学生进行了一次就业意愿快速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我市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趋于务实,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等诸多不利因素依旧存在,就业环境仍需改善。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样本量为136位在校大学生。按性别分,男性占62.5%,女性占37.5%;按学历分,大学专科占30.1%,大学本科占69.9%

二、调查的结果分析

1、大学生就业意愿强烈。调查表明,在136位受访大学生中,47.1%的受访者“就业愿望强烈、目前已着手寻找工作”,32.4%的受访者认为“一般,等毕业后再找”。

2、选择常州就业的占多数。近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建设步伐加快,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更多的在校大学生愿意选择留在常州发展。调查结果显示,39.0%的大学生毕业后愿意留在常州工作;其次为选择回老家工作,占27.9%;去外地(常州和老家除外)发展的占16.2%

3、国有企业是大学生最想去的地方。与前几年出现的大学毕业生一窝蜂考公务员的现象,目前这一状况有所改观,由于竞争激烈,大学生的就业目标已不仅仅局限于机关和事业单位了。本次调查显示,有27.9%的大学生选择去国有企业工作,其次是事业单位,占25.0%,选择去外资企业工作的大学生占14.7%

4、预期月薪集中于3000元以下。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将预期月收入定位在3000元以下。其中,选择月薪在2000元以下的占6.6%2000-2500元的占25.7%2500-3000元的占22.8%。但也有14.0%的大学生将自己的工资定位在月薪5000元以上。

5、满足个人兴趣是择业的首选因素。从选择职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来看,适合个人兴趣、能力提高和事业发展的工作岗位更受大学生青睐,回答比例占40.7%,其他依次为工作条件好、收入较高、留在本地就好,回答比例分别为35.4%23.2%0.8%

三、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偏低。调查显示,44.8%的受访者认为,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和缺乏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问题。由于不具备用人单位要求的职业素养,缺少工作经验,没有足够的竞争力,致使大学毕业生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环境中难以立足;二是大学生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在调查中了解到,20.2%的应届大学生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表现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上,过多地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表现在职业考虑的因素上,更多地是从自身喜好这个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到实际就业时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三是用人单位急功近利。特别是有些招聘企业,由于规模不大,且主要以追求短期利益为主,缺乏长远的企业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计划,提供给大学生的岗位层次偏低,待遇不高,大学生的发展空间有限,客观上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四是大学教育水平有待提高。调查了解到,有些高校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和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脱节现象,缺乏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很多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对毕业后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

四、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对策建议

大学生就业工作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既有社会的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问题。因此,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政府、用人单位、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都应认真对待。

1、进一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当前,第一产业不发达,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推动就业结构转变,逐步解决大学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不配置的矛盾,为大学生创造更多人尽其才的就业岗位。

2、进一步完善就业管理体系。政府应建立健全就业市场管理体系,建成可信度高、有一定实力的就业咨询机构。出台鼓励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各类帮扶政策。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等多部门联动,采取各种措施,对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

3、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同时,在提高办学水平的时候要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对各年级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提升就业指导的教育职能。学校应与招聘单位多沟通,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做好毕业生就业推荐,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减轻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4、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学生要突破传统思维,创新就业观和创业观,更多地进行实践训练,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增强就业中的竞争力。在没有工作经验的前提下,放低对自我过高的职业定位,按照社会需要来塑造自身,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未来的职业生涯。

撰稿人:李歆生

核对人:李歆生

签发人:薛建伟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电话:0519-8568305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