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运行起步良好 后期发展压力犹存 |
发布日期:2011-10-08 |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更加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目标,以60项重点工作(工程)为抓手,扎实推进“加快转型升级年”活动,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速良好、支撑有力、效益提升、结构优化的良好走势。 一、 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季度,我市经济运行态势继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相关指标支撑比较有力,省内排位情况比较理想。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771.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2%,增幅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在全省13辖市中列第6位。 (一)工业运行积极向好,速度效益亮点纷呈。一季度,我市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26.3亿元,同比增长14.7%,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0.4个百分点;完成产值1851.1亿元,同比增长27.8%。 1、部分行业发展较快。受市场需求旺盛、销售价格走高等因素的拉动,我市机械、冶金等传统优势行业依然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一季度,机械、冶金行业分别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07.8亿元、424.8亿元,同比增长27.7%和39.4%,两行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68%,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18.9个百分点。受益于天合光能等新能源企业的持续快速增长,电子行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152.9亿元,同比增长47.2%,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12.2%,拉动全市规模工业增长3.4个百分点。 2、相关指标支撑有力。与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相对应,全市税务申报销售收入、工业用电等相关指标增速也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国税、供电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一季度全市工业企业应税收入1772.6亿元,同比增长38.1%,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3.7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59.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7%,比前两个月加快3.1个百分点,在全省13个辖市列第3位,其中3月份当月全市工业用电达到2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7%,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3.3个百分点。 3、经济效益全面提升。一季度,全市工业产销效指标均保持快速增长,呈现出效益增长快于产销增长的良好格局。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806.1亿元,同比增长27.7%;实现利税135.5亿元,其中利润9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3%和49.9%。33个大类行业中有32个行业实现盈利,其中29个行业实现利润比去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机械、冶金行业对工业经济效益的贡献突出,利税、利润增幅均在35%以上,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58.6%和56.2%。 (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重点行业增势良好。今年以来,我市商贸旅游、金融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行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有力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一季度,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8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8%,高于GDP增速0.6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增速0.7个百分点。 1、税收贡献作用显著。一季度,全市服务业实现税收64.2亿元,同比增长37.2%,高于全部税收增幅2.5个百分点;占全部税收的比重达到41.3%,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分税种看,服务业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实现较快增长,其中营业税税收19.6亿元,同比增长31%;企业所得税11.7亿元,增长45.5%;增值税税收9.4亿元,27.3%。分行业看,房地产业和批发零售业对服务业税收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分别完成税收23亿元、1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8.1%和26.6%。 2、消费市场持续活跃。一季度集中了元旦、春节等多个传统节日,以旅游、娱乐、餐饮、购物为特征的假日经济,进一步活跃了消费品市场,1-3月份全市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3亿元,同比增长16.7%。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继续引领消费品市场快速增长。一季度实现零售额142.1亿元,同比增长24.1%。分商品类型看,20类具体商品中有17类商品零售额保持增长,其中金银珠宝、化妆品、汽车、服装鞋帽和体育娱乐用品五类商品涨势迅猛,分别增长43.6%、38.4%、36.7%、29.6%和29.0%。 3、旅游行业加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资源开发力度,进一步确立常州旅游新形象,旅游经济成为消费领域最具活力的增长点。1-3月份,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628.2万人次,同比增长23.3%;接待国际旅游者7.8万人次,同比增长15.3%;完成国内旅游总收入78.6亿元,同比增长29.4%;实现旅游增加值39.3亿元,同比增长28.5%。 (三)投资运行增势良好,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季度,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9.8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工业投资278.3亿元,增长18.5%,增幅较前两个月提高3.4个百分点。 1、增值税抵扣增势强劲。受天合光能等一批上市企业加大设备投入等因素的拉动,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值税抵扣在上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抵扣增值税额达8.8亿元,同比增长37.1%,增速比工业投资高出近20个百分点,在省内13辖市中居苏州、无锡、南京之后,列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增值税抵扣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4%提高到3.2%,表明我市工业经济运行的后劲和潜力正在稳步提升。 2、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一季度,我市五大产业完成投资193亿元,同比增长20.3%,在工业投资中占比达69.3%,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投资增长的贡献份额达75%,拉动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3.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128.6亿元,同比增长32.5%,增速高于工业投资11个百分点,其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46.2%,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 3、服务业投资比重上升。1-3月,全市服务业完成209.2亿元,增长26.6%,增速超过全社会投资5.1个百分点,高于去年同期0.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42.7%,比去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份额达50.7%。房地产投资在服务业投资中依然占据较高比重。一季度,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23.3亿元,同比增长61.4%,增速同比加快45.9个百分点,拉动服务业投资增长28.4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在服务业投资中所占比重达58.9%,比去年同期提高13.3个百分点。 4、外商投资增势迅猛。在天合光能、顺风光电、瓦卢瑞克曼内斯无缝钢管、恒立高压油缸等外资企业项目的拉动下,我市外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年明显加快。一季度,全市外资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3亿元,同比增长40.3%,增速超过全社会投资18.8个百分点;外资企业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16.4%,同比提高了2.2个百分点。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外贸出口增势良好。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加大外向型经济工作力度,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均实现良好开局,增速速度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1、招商引资规模扩大。1-3月份,我市新签协议外资项目73个,同比增长23.7%,其中新签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9个,同比增长3.6%;新签工商登记注册外资10.5亿美元,同比增长43.1%;实际到帐外资8.1亿美元,同比增长57.2%。制造业招商引资进展良好,一季度全市新增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5个,其中制造业项目达4个,分别是朗盛(常州)有限公司、常州市众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苏华东船用机械有限公司、江苏明鼎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2、对外贸易形势喜人。一季度,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65.0亿美元,同比增长45.5%,比全省高出23.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进出口总额增速已连续10个月居苏南五市之首。完成出口42.7亿美元,同比增长35.8%;进口22.3亿美元,同比增长68.6%,增速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3个和45.2个百分点。 3、出口结构更趋合理。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一季度,我市机电产品出口24.0亿美元,同比增长36.1%,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56.2%提高至56.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0.6亿元,同比增长45.1%,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3.3%提高至24.9%。传统市场出口回升明显,一季度我市对香港、韩国的出口增幅分别达46%、84.5%,对日本出口增幅逐步加大,累计增长27.3%,比前两个月增速加快4.6个百分点。 (五)财政收支稳定增长,金融信贷增幅回落。虽然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央行大力度收缩流动性对新增信贷投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由于政策效应的滞后性,宏观调控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尚未完全体现,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继续保持去年四季度以来的较快增长态势。 1、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63.2亿元,同比增长35.5%,增幅比前两个月提高13.9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8.9亿元,同比增长27.6%。从收入构成看,税收收入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85.7%。主体税种中,作为地方财力主要来源的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分别入库10.9亿元、22.4亿元和12.8亿元,同比增长27.8%、20.0%和49.6%。企业所得税和城建税增长较快,同比增幅均接近50%; 2、财政支出凸显惠民。今年以来,我市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公共性服务职能进一步彰显。一季度地方一般预算支出51.7亿元,比上年增长33.3%,增幅同比提高18.8个百分点。其中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住房保障等民生支出增长较快,增幅分别达36.6%、41.1%、48.8%和83.2%,共计支出11.9亿元,同比增长45%,占比由去年同期的21.1%提高到22.9%。 3、金融信贷增幅回落。截止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807.3亿元,比年初增长5.6%,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储蓄存款2196.1亿元,比年初增长9.4%。受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清理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信贷资金投放力度明显减弱,截止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134亿元,比年初增加111.7亿元,增长3.7%,增幅较去年同期降低2.8个百分点。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中长期新增贷款明显下降,截止3月末新增72.2亿元,同比下降53.7%,其中单位贷款及透支仅新增33.1亿元,同比下降65.5%。 (六)物价运行保持高位,居民收支同步增长。今年以来,我市消费市场价格在去年由低到高、持续上涨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而工业品原材料价格也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的拉动下持续上行。 1、居民消费价格高位运行。在去年物价上涨的翘尾影响及节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以来我市物价水平保持高位运行。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5,涨幅较去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呈现“七涨一跌”的格局,食品类价格走高成为CPI上涨的主要动力。一季度,全市食品类价格上涨10.3%,影响总指数上涨约2.7个百分点,特别是粮价受国家提高收购价和北方地区持续干旱的影响持续上涨,一季度涨幅达22.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居住类价格上涨对CPI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一季度,居住类价格指数达109.8,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2.1个百分点。 2、工业品原材料价格涨势明显。3月份,我市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9.8%,涨幅较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铁矿石价格攀升、美元贬值等因素的影响,石油加工和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纺织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品出厂价格涨幅居前,同比分别上涨51.9%、31.5%、29.3%、26.5%和23.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1.1%。九大类原材料价格涨声一片,其中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类价格涨幅分别达21.1%和22.8%。 3、城乡居民收支同步增长。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一季度我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8835元,同比增长11.2%,人均消费支出4736元,增长9.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435元,同比增长14.0%。工薪收入、转移性收入上升是推动城镇居民增收的主要因素,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6323元,同比增长6.7%,拉动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增长5个百分点;人均转移性收入2372元,同比增长29.3%,拉动居民人均家庭总收入增长6.8个百分点。在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居民消费支出规模继续扩大,一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4736元,同比增长9.0%。 二、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一季度全市宏观经济开局良好,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特别是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通胀预期等将对未来经济走势产生不利影响。具体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压力: 1、工业重化趋势仍在加剧。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产值1279.5亿元,增长36.9%;轻工业实现产值335.4亿元,增长21.8%。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15.1个百分点,导致轻重工业产值比由去年同期的20.8:79.2调整为17.7:82.3。重工业增加值占比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个百分点。过于偏重的工业结构,使得我市节能降耗的形势更加严峻,任务更加艰巨。一季度,全市纺织、化工、建材、冶金、电力五大高耗能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达294.2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9.5%,增幅较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迅速,分别为142.5万吨标准煤和2.8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9.0%、14.5%。 2、各类要素制约有增无减。一是“高进低出”的价格剪刀差压缩了企业盈利空间,一季度我市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11.0%,比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高出1.4个百分点。二是利率、汇率上升,流动性收紧,中小企业贷款更加困难,生产资金日趋紧张,企业融资成本迅速增加。1-3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利息支出15.6亿元,同比增长38.9%。三是“两项资金”占用扩大,加剧了流动资金紧张的矛盾。3月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两项资金总额同比增长29.1%,其中应收账款增长32%,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2.2和7.3个百分点。两项资金占用上升,不仅占用了生产流动资金,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也给企业效益的持续改善增加难度。四是企业用工成本增加。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应付工资总额达61.2亿元,同比增长24%,企业人均工资7683元,同比增长11.8%。随着劳动报酬的提高,企业用工成本也有所增加。 3、投资增长后劲不足。年初以来,我市新开工项目数及投资额双双大幅下滑,对投资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一季度,全市新开工项目仅为537个,比去年同期减少652个,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86.8亿元,同比下降54.4%,新开工项目完成投资额占在建项目的比重不到23.7%,而去年同期占比在52.4%以上。随着宏观政策趋紧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效应的显现,房地产市场需求回落,企业家信心下滑,我市的商品住宅市场活跃度下降,成交量明显减少。一季度,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6.9%,增幅较前两个月回落20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仅增长2.2%,增幅回落20.9个百分点。商品房屋本年新开工面积增幅由前两个月的增长20.9%转变为下降2.8%。 从一季度主要经济指标运行情况看,我市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仍然较强,工业、服务业发展均呈现积极向好的态势,二季度有望继续保持稳定较快的增长。但同时应当看到,今年以来工业经济及相关指标的较快增长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物价高企的基础上,工业用电、工业产出等指标的增长速度已经出现一定的回落趋势,随着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提升和效应的显现,企业生产经营的难度将逐步增大,整体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尤其是一季度全国、全省GDP增长速度分别只有9.7%和11.6%,分别低于去年同期2.2个、3.8个百分点;苏南5个城市仅有南京、常州两市GDP增长速度达到或超过12%,因此,今年我市人代会所确定的12%的增长目标能否顺利完成,目前看来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撰稿人:杨 珏 核稿人:吴小燕 签发人:吴小燕 |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电话:0519-8568305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