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2002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统计系列分析·物价篇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商品价格低位运行   物价指数继续下降

——2002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统计系列分析·物价篇

2002年,我市国民经济运行态势良好,工业生产速度逐季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消费品市场逐步回暖,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多项指标创“九五”以来最好水平,但困扰经济发展的物价走低状况未能得到明显改观,市场价格自2001年下半年重新步入下降通道以来,始终维持低位运行。统计显示,2002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5,较上年下降1.5%,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99.0,较上年下降1.0%。

一、全年物价指数变动的主要特点

——价格下降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2002年,市场物价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同时表现出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下降持续时间长,自2001年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跌至100以下以来,已连续16个月低位运行,未能跃上100大关;二是下降范围大,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处于下降状态,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8大类商品中,仅居住类价格上涨0.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3%,其余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均低于上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以及工业品出厂价格等上游产品价格也明显低于上年;三是月度之间波动较小,各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逐步走高、小幅波动的走势,最高点出现在11月份,达到99.7,最低点出现在1月份,只有96.9。月度之间指数波动幅度较小,连续两月之间指数差异最大的相差1.3个百分点,差异最小的仅相差0.1个百分点。

——政府调价推动作用减弱。较长时间以来,政策性调价一直是影响消费价格升跌的重要因素。如2001年,我市先后调整了自来水价格、公共汽车月票价格、托幼费和电信费等,推动总指数上升了2个百分点。2002年,政策性调价虽然仍对全年价格总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物价指数上升的推动作用有所减弱,全年政策性调价因素主要有“春运”期间火车票价短时间上浮、3月份提高污水处理费标准带动民用自来水价格上涨42.9%、7月份公有住房月租金标准提高等,这些政策性因素仅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升0.39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前几年水平。

——农副产品价格有升有降。2002年,大部分农副产品价格表现出持续下降的走势,特别是粮食、油脂、肉禽、水产品等一些主要食品价格回升乏力,虽然鲜菜价格一度较上年同期明显上扬,但未能遏制食品类价格总体下滑的势头。调查显示,全年粮食、油脂、肉禽、水产品平均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3.9%、2.8%、2.3%和7.0%,四项合计影响总指数下降0.55个百分点;鲜菜类价格上升9.7%,影响总指数上升0.31个百分点。

——服装家电价格持续走低。2002年,龙城街头多次出现一浪高过一浪的服装、家电打折风,特别是路桥、九洲等服装城及一些品牌服饰专卖店的兴起,对综合商场的服装销售形成较大的压力,价格走低成为必然。全年衣着类商品价格比上年下降0.5%,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下降0.04个百分点。家电类商品价格继续一路走低,特别是空调器、油烟机、微波炉、彩电等家电价格下降幅度较大,年度的降幅分别达到14.5%、9.8%、11.3%和19.7%。家电类商品价格下降共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降低0.47个百分点。

二、导致市场价格持续下行的原因分析

影响市场价格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在环境变化等短期因素的影响,也有一些长期性、趋势性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供给结构方面的制约,也有需求不足方面的效应,同时与经济发展阶段、市场运行机制等也有直接的关联,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具体而言,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外在因素的冲击。一是加入WTO后,关税税率普遍下调,进口配额相应增加,对国内市场价格下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关税下调带动了进口商品价格的普遍下降,如肥料、电子元器件、汽车、计算机等商品,价格下降幅度较为明显。二是国外通货紧缩因素的影响。日元持续较大幅度贬值、美国大公司假帐丑闻不断、日美股票指数接连大幅下挫,在相当程度上动摇了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反映在国际市场上,一些初级产品继续呈现需求不旺、价格下降的局面。受此影响,国内冶金、石油、纺工等行业产品价格仍然处于下降的状态。

2、政策调价因素的减弱。居住、服务项目价格的持续上扬是支撑前些年市场价格平稳运行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家加快了电力、交通、通信等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步伐,打破垄断局面,引入竞争机制,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市场经济秩序的整顿力度,通过举行价格听证会等方式,初步遏制了教育乱收费、药品价格和农村电价虚高的势头,使政策性提价对居民消费价格的拉力作用大为减弱。反映在具体项目上,服务项目价格涨幅从前几年的10%左右转为今年的下降0.5%,以往涨幅偏高的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从上年的上涨12.8%转为下降2.5%,居住项目价格总体上也呈现出稳中趋降的态势。

3、技术进步因素作用的结果。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对外开放水平的明显提高,为我市企业的自主创新、引进吸引国外先进技术营造了良好的气氛,反映在统计数据上,表现为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单位产品成本下降。从全国范围看,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加之劳动力成本低廉、市场潜力巨大等优势,正使我国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主要机电产品更是实现了从大量进口到大量出口的重大转变,这也是近年来我国家电、通信类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价格一降再降的重要原因。从国际范围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产品从创新到普及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创新者依靠高价格来获取垄断利润的时间和空间大大缩小。

4、国内需求不足因素的制约。今年以来,国内需求总体仍未得到有效启动,市场自主性需求增长力量仍然较弱,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导致市场商品价格继续下降和生产能力大量放空。近几年来,我国商品供大于求的比例呈逐年提高之势,根据国家商业信息中心对国内600多种主要商品供求情况的分析,今年下半年供过于求的商品比重已由去年下半年的83.0%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86.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5、结构不合理矛盾的反映。结构失衡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老大难问题,近年来,随着商场供求环境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更加明显突出,成为影响市场价格的主导因素之一。一是长期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同构化,以致生产能力过剩、技术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弱、过度竞争严重等矛盾日益突出。二是居民消费重点主要集中于吃穿住用等有形商品上,用于旅游、娱乐、教育等无形商品的消费相对较少,由于有形商品的价格逐年走低,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整体市场价格走势的疲软。三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不同居民收入阶层之间差距不断扩大,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已由1990年的1.33:1扩大到2002年的1.93:1。收入分配进一步向城市、少数地区和少数人集中,限制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消费,制约了需求的扩张,最终牵动市场价格水平下行。

三、2003年价格运行的趋势分析

分析下阶段价格基本走势,我们认为,在经济加快发展的推动下,2003年物价水平将略有回升,总体上仍将处于低位运行的格局。主要依据是:

    一是从价格形成机制方面看,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将越来越强。总体上看,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的作用已深深扎根于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以市场为基础和杠杆的价格体系已基本形成,整体价格将围绕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窄幅波动。与此同时,随着垄断性行业竞争局面的逐步形成、市场价格秩序渐趋规范,政策性调价对整体市场价格的影响将越来越小。

二是从市场供求关系看,供大于求的状况将可能一直持续下去。供略大于求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普遍现象,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往经济生活中出现过的商品短缺现象将不再复返。

三是国际化因素和技术进步因素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制约作用将进一步突出。按照WTO有关协议,未来几年,我国将进一步降低关税税率、增加进口配额,国外商品和服务对国内市场价格的打压作用将更加明显。同时,随着我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日趋密切,技术进步因素对我国经济生活各方面的促动作用也会进一步显现。

尽管市场价格的走低有其客观必然性,但当前的持续下降却对国民经济发展构成明显的影响,它影响了企业扩张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经济增长的活力,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应从挖掘需求增长内部潜力、疏通货币传导渠道、理顺各种不合理结构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扭转目前价格持续下降的不利局面。

                                   (校对人:范晓青)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电话:0519-8568305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