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苏南五市科技进步监测结果浅析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苏南五市科技进步监测结果浅析

苏南五市地处经济社会较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期以来,在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科技活动也较为活跃,并各具特色,科技进步监测得分一直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现根据省科技厅、省统计局最近反馈的2002年全省科技进步监测资料,对苏南五市科技发展情况作一简单的对比分析,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2002年苏南五市科技监测总体评价
全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采取以科技指标为主、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为辅的方法,以科学性、合理性、可比性为原则,通过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4个一级指标以及12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从2002年总体评价结果看,苏南五市继续在省内13个辖市中分列前5位,但内部排位情况与上年相比有所不同。南京继续保持第1,得分为94.67分,比上年下降2.51分;无锡由第3位升至第2位,得分为93.79分,比上年提高3.91分;苏州则由上年的第2位下滑至第3位,得分为93.65分,比上年下降2.05分。常州、镇江继续分列第4、第5位,常州得分为84分,比上年提高0.8分;镇江得分为80.15分,比上年下降1.79分。从历年监测情况看,常州基本处于第四位,但与前三名差距相对较大,而与紧随其后的镇江市差距则较小。

二、主要科技监测指标得分情况的比较
首先,从科技投入看。南京列全省第1,得分26.12分;常州列第2位,得分为21.01,比南京低5.11分,比去年监测结果低0.35分;无锡、镇江、苏州分列第3至第5位,与常州的差距分别为0.34、0.69、1.09分。从科技投入指标评价体系看,科技投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两方面,我市人力投入得分在全省列第2位,财力投入列第3位。

——人力投入  对于人力投入的考核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员数,该指标南京有绝对优势,指标值高达710.57人,无锡、苏州分列第2、第3位,分别为600.02人和565.60人,常州市指标值为537.24人,在全省处于第4位,比排在第5位的镇江多99.44人。科技人员中R&D人员比重,南京同样处于第1位,达8.44%;常州比重为6.85%,在全省列第2位,比南京低1.59个百分点,较紧随其后的镇江高0.96个百分点;无锡、苏州分列全省第4、第6位,分别为3.93%和3.46%。每万人口中科学家、工程师数,我市为259.37人,在全省位居第4;南京、苏州、无锡分别为424.67人、289.32人、276.76人,分列全省前3位;镇江为212.11人,排在第5位。科技人员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比重,常州为15.84%,居全省第2,仅次于南京(19.55%),好于苏州(9.57%)、无锡(14.68%)和镇江(10.47%)。

——财力投入  财力投入考核体系主要由4个三级指标组成。R&D支出占GDP比例,该指标南京和镇江列第1、第2,分别为2.94%和1.19%;我市为1.11%,居全省第3;无锡、苏州分别为0.92%和0.7%,在省内13个辖市中分列第4、第7位。科技活动支出占GDP比例,南京、无锡、常州分列第1、第2、第3位,统计值分别为6.19%、2.63%、2.49%;镇江为1.69%,居全省第5;苏州为1.66%,在全省列第6位。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苏南五市中,苏州、南京、常州、镇江、无锡指标值分别为2.45%、2.27%、2.14%、1.93%和1.82%,分别在全省列2、3、4、5、6位。我市此项指标得分为2.18分,比排在第2的苏州低0.17分,比排在第6的无锡高0.18分。科技与技改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镇江为2.89%,南京为1.94%,分别排在全省第3、第4位;无锡为1.03%,列全省第7;苏州为0.46%,列全省第11位;常州此项指标明显偏低,仅为0.22%,得分为1.52,分别低于镇江、南京、无锡、苏州0.55、0.35、0.16和0.05分,在省内列第12位。
其次,从科技产出看。苏州第1,得分为40.49;无锡第2,得分为39.44;南京第3,得分为36.22;常州第4,得分为34.1,比排在第5的镇江高2.18分,比去年监测结果高1.73分,位次也比上年提前了1位。对科技产出指标的评价主要取决于科技贡献率、高新技术产业化、技术创新以及科技经济外向度4项指标,2002年,上述4项指标常州均在全省排第4位。

——科技贡献率  该指标包含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和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苏南五市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均在40%以上,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除南京略低外,其余各市均在50%以上。从科技贡献率得分情况看,苏州列第1位,得8.69分;无锡列第2位,得8.68分;其余依次为镇江、常州和南京,得分分别为8.19分、7.95分和6.93分,分别在省内列第3、第4和第8位。

——高新技术产业化  科技监测体系中,用高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高技术产品产值比重、高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和高技术产品利润率三项三级指标反映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苏南五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得分在省内列前5位,相对而言,苏州市优势比较明显,得分达14.41分,3项三级指标中有2项列全省第1;其余依次是无锡、南京、常州和镇江,得分为13.60分、13.10分、11.60分和10.95分。常州市3项三级指标相对比较均衡,均在省内列第4位。

——技术创新  从技术创新得分情况看,依然是苏州列全省第1位,得9.94分;列全省第2至第4位的分别是无锡、南京和常州,得分分别为9.05分、9.00分和7.83分;镇江市得分相对较低,为6.83分,在省内列第10位。在评价技术创新能力的3项三级指标中,苏州市专利批准数列全省第1位,南京、无锡、常州、镇江分别列全省第2、第3、第4和第9位;无锡市新产品销售收入列全省第1位,南京、苏州、常州、镇江分列第2至第5位;苏南五市中,新产品利润率较高的是无锡市,在省内列第4位,其余依次是常州、镇江、苏州和南京。

——科技经济外向度  无锡市科技经济外向度在省内居于首位,得分为8.11分,其余依次为苏州、南京、常州、镇江,得分分别为7.45分、7.19分、6.72分和5.95分。在评价科技经济外向度的5个三级指标中,无锡市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新产品出口销售收入两项指标列全省第1位;而出口总额与GDP之比则是苏州市列全省第1位,达890.2美元/万元人民币,明显高于列第2位至第4位的南京(463.2美元/万元人民币)、常州(349.2美元/万元人民币)、无锡(321.2美元/万元人民币),镇江最低,为180.2美元/万元人民币,列全省第6位。
再次,从经济发展看。该指标5市监测得分都比上年有所下降,其中无锡市以24.46分在省内列第1位,比去年监测结果下降0.1分;苏州市为23.91分,列第2位,比去年下降0.46分;南京、常州、镇江依次为22.40分、19.90分和19.09分,分别列第3至第5位,分别比去年下降0.24分、0.79分和0.54分。对经济发展的评价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效益提高两个方面。

——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  评价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共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人均GDP和三产比重4项指标。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无锡、苏州、南京、常州、镇江分别在省内列第1至第5位,人均GDP分别达36631元、35734元、23247元、22215元和21019元;从第三产业占比重看,我市在省内13个辖市中列第6位,在苏南五市中列最后1位,统计值为36.85%,分别低于南京、无锡、镇江、苏州11.03个、4.65个、1.14个和0.51个百分点。

——效益提高  效益提高由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工业资本金利税率、农业土地产出率和万元工业产值能耗4个三级指标组成。总体得分情况为无锡9.74分,列全省第1;苏州9.14分,列全省第2;南京7.81分,列全省第6;常州7.69分,列全省第7;镇江6.97分,列全省第12位。其中,无锡市全员劳动生产率达71975元/人,列全省第1位,苏州、南京、镇江和常州分别列第2至第5位;苏南五市的工业资本金利税率指标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无锡最高,为36.42元/百元,列全省第7;常州为33.78元/百元,南京为28.6元/百元,苏州为26.86元/百元,镇江为23.47元/百元,分列全省第9、10、11和13位。常州工业资本金利税率在省内排位相对靠后主要是个别行业实收资本较大而经济效益偏低所致,如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资本金利税率只有2.61%,煤气生产和供应业也只有7.73%,其他如食品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也均未超过15%。
最后,从社会进步看。评价社会进步的指标共有人口素质、环境治理和社会基础设施改善三项。我市得分为8.99分,分别比南京、无锡、苏州低0.94、0.23和0.34分,比镇江高0.17分,比去年监测得分提高0.21分,继续在省内列第4位。

——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的高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苏南五市差异不大,南京为8.63年,无锡为8年,常州为7.84年,分别排在1、2、3名,镇江为7.82年,列第4,苏州为7.68年,列第5;二是每万人口中中专及以上在校学生数,南京为760人,在全省排第1位,我市低于南京,为256人,但高于镇江(210人)、苏州(210人)、无锡(175人)。

——环境治理与基础设施改善  在反映该指标的3项指标中,我市三废综合治理率为57.06%、通信发展水平指数为0.74,这两项指标不仅落后于苏州、无锡、南京,而且落后于镇江。另外,我市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6.71%,在五市中居领先地位,在全省位于第4,苏州、无锡、镇江、南京分别排在6、10、11、12位。
综上所述,虽然我市2002年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得分排名仍然在全省位居前列,但与南京、无锡、苏州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与紧随其后的镇江之间相比领先优势并不明显,个别指标不仅落后于科技综合实力较强的南京、苏州和无锡市,还落后于镇江。我市排名在中下游的三级指标主要有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新产品利润率、工业资本金利税率、农业土地产出率、三废综合治理率。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我市科技进步在全省的位置,对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指标中相对薄弱的环节予以重点跟踪,并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增强我市科技实力,确保我市科技统计监测在全省继续保持较为领先的位置。

(校对人:曹秀莉)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电话:0519-8568305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