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统计系列分析--信息产业篇 |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
信息技术稳步提升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市抓住全球信息产业和资本加速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机遇,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信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全市信息产业增长势头十分强劲,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与此同时,信息科技正迅速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技术都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全市的社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 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2003年,我市加大信息产品制造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引资力度,积极推进信息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全市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健康、快速发展态势。全年完成信息产业增加值67.4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在全市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达7.5%,比上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从信息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发展状况看,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1、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长势头强劲。我市信息产品制造业具有比较雄厚的发展基础,特别是在微电子和光电子产品方面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拥有新科、国光等知名品牌,计算机中西文终端、数字音视产品、微特电器、光纤、通信及控制继电器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水平在全国及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我市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富士通、东芝、OKI、高见泽等一批著名外资企业,美国柏玛的8英寸芯片、台湾赛米微尔的6英寸芯片以及台湾威猛光电的LED芯片、台湾星翰科技的片式压敏电阻等一批高新科技产品,也先后入驻我市高新区电子科技产业园,不仅大大提升了我市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档次,也为我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3年,我市电子行业实现增加值44.7亿元,比上年增长34.0%,在全市信息产业中所占比重达到66.1%,比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信息产品制造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7.8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实现销售收入200.7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实现利税13.2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2、通讯行业继续稳步增长。我市电信行业已经连续多年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初步形成了集程控交换、数字传输、移动通讯、数据通讯、卫星通讯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电信网络,为常州经济迅速走向国际国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3年,全市电信企业进一步挖掘潜力,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努力拓展业务范围,特别是各大电讯运营商纷纷推出了新型业务和增值服务,如常州电信公司开办了无线市话业务(俗称“小灵通”),并在常州信息港上建立了大型商务平台“龙城E网”;移动、联通等公司也推出了灵活的价格“套餐”,这些新型业务和增值业务,受到了老百姓普遍的欢迎,带动了全市电讯业务的快速上升,使全行业良好的经营业绩得以延续和巩固。通讯行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完成增加值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全年固定长途电话通话量达2.0亿次,比上年增长26.5%。 3、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后劲十足。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软件产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占地1.3平方公里的常州软件园顺利开园,并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软件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并先后引进了炎黄在线、美国芯安、国光软件、汉王科技等国内外数十家著名软件企业入驻软件园,为我市打造“软件大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我市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共实现增加值9059万元,比上年增长10.7%,全年有11家软件企业和30只软件产品通过省信息产业厅的“双软”认定,使全市“双软”数量分别达到39家和114只,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数量均在全省位居前列。 4、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日益见旺。随着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因特网及数码产品开始加快走进普通居民家庭,我市电子信息产品销售势头十分红火,各类以计算机、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大卖场、专卖店层出不穷,促进了电子信息产品的热销局面。2003年,我市信息产品销售业完成增加值6553万元,比上年增长45.1%,增速在各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有效地提升了我市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信息化水平。据对我市300户城市居民、410户农村居民的抽样调查,截止2003年末,我市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已拥有电脑36台、摄像机3台、传真机3台,分别比上年增长28.6 %、2倍和1倍;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电脑8台,比上年增长1倍。 信息社会建设情况 在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同时,我市进一步加快信息社会建设步伐,不断加大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人们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快捷方便。 1、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加快。围绕建立现代化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我市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推进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近两年来,我市各级政府投入制造业信息化经费达800多万元,带动企业自筹资金7000多万元。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企业资源管理等现代信息技术已在我市许多工业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影碟机、城市客车、液晶显示器等70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综合效益指标位居全国同行前5名,常林股份公司被确定为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建设试点企业,戚墅堰机车车辆厂的ERP项目等10多个项目列入省制造业信息化计划。同时,我市大力推广CAPP、PDM、CRM 等7项信息化技术,提高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普及率。据对全市50家重点企业统计,成功应用两项主题技术的企业比例达100%,应用三项以上主题技术的企业已达15家,其中,应用ERP有21家,OA有13家,PDM有11家,CAPP有7家,MRP有3家,CRM有2家。 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空前。2003年,电信、移动、联通、苏通等各大通讯公司均加大了对基础通讯设施的建设改造力度,全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共完成投资8.2亿元,比上年增长53.1%;市区基础通信管道集约化建设完成397.4孔公里,比上年增长32.5%。全年布放通讯光缆83.7千芯公里,至年末,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63万门,移动交换机容量208万门,分别比上年增长11.2%和24.2%。常州电信建设了无线市话(小灵通)以及交换扩容工程,全年建成无线市话基站5600多个,建成邮电路和竹林交换平台两个,系统容量达到40万线,目前“小灵通”网络已基本覆盖了常州全区。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市信息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水平明显提高,通讯网络的容量规模、覆盖范围、服务质量等各项指标达到了新的高度,有效地改善了常州的招商引资环境,满足了地方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3、信息化广泛深入市民家庭。通讯资费及上网资费的数次下调,使移动通讯、宽带网等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应用日益广泛,越来越多的家庭从信息化发展中得到实惠,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截止2003年末,我市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达13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1.7%;移动电话用户达160.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0.1%。全市已开通181个小区的宽带接入,年末因特网用户达21.6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5.1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5倍。特别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平台、电子政务、政府上网工程等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使许多复杂的工作可以在网上轻松完成,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如企业可以在网上实现年检,市民可以在网上收看影视节目等,2003年末,常州信息港的注册用户达15万户,其“影视点播”栏目月访问量已突破200万人次,月访问时间已突破45万小时,“互联星空”游戏互动平台日访问量已突破6万人次。(校对人:蒋斌) |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电话:0519-8568305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