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 |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
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常州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非农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乡镇工业的蓬勃兴起,使大量农民逐步告别祖辈的生活方式,离开土地进入二、三产业,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和存在问题,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004年7月,常州农调队在全市范围内对2250户农村住户、75个乡镇(包括镇级开发区)进行了一次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专项调查,现将本次调查的主要情况汇总分析如下。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状况 抽样调查显示,截止本次调查时点(2004年6月30日),全市共有农村从业人数123.2万人,其中已转移农村劳动力83.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达67.5%。从地域分布上看,天宁、钟楼、戚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均已超过80%,武进、新北转移率已超过75%,而金坛、溧阳二辖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需要转移的劳动力基数较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较低,分别只有53.9%和52.4%。 常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表 常州市 武进区 新北区 天宁区 钟楼区 戚区 金坛市 溧阳市 劳动力人数(万人) 123.2 43.0 16.4 3.9 4.7 1.4 21.3 32.5 转移的劳动力(万人) 83.2 33.2 12.6 3.6 4.1 1.2 11.5 17.0 劳动力转移率(%) 67.5 77.1 76.8 93.4 86.4 85.3 53.9 52.4 1、具备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壮年成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力。文化程度和劳动力年龄是决定农民劳动力实现非农转移的重要因素。相对而言,年龄轻、文化程度高的青壮年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例明显高于中老年人。调查显示,我市已转移农村劳动力大多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但总体文化程度还较低,其中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总数的66.4%,小学文化程度的比重为24.2%,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只占9.4%。从我市已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看,45岁以下的要占到六成以上,其中25岁以下劳动力所占比重为26.1%,26岁至45岁所占比重为36.5%,46岁至60岁所占比重为27.9%,60岁以上所占比重为9.5%。 2、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的特征比较明显。由于我市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各地乡镇企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劳动报酬也相对较为丰厚,因此,我市从事非农行业的农民大部分选择本地转移,离土不离乡,务工不进城,既节省了转移成本,又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调查表明,我市农村转移劳动力大多在附近小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其中,转移地域在本乡镇以内的占75.4%,县内乡外的占9.3%,市内县外的占8.1%,真正离开本市到外地务工的比重仅为7.2%。 3、第二产业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调查显示,乡镇工业企业和建筑劳务市场是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阵地,而小城镇建设的加快使农村第三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转向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等行业。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工业的所占比重为32.4%,从事建筑业的占7.9%,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重为31.2%,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4.6%,批发和零售业占4.3%,住宿和餐饮业占1.4%,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5.9%,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占2%,文化、体育、娱乐和其他行业占13%。 4、自发及亲友介绍方式实现转移的劳动力比例较高。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做好有计划、有组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但农村转向非农行业的劳动力中,依靠政府或有关部门有组织地转移的人数尚不足一成,大多数都是自己出去寻找或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外出工作。调查数据显示,我市离开本乡镇外出的农村劳动力中,自发出去的占42.3%,通过亲属、朋友介绍的占35.9%,通过政府或单位组织的占6.8%,利用社会中介或其他方式出去分别占5.2%和9.8%。 5、已转移劳动力专业技能及依法保护意识较为缺乏。由于已转移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再加上经济条件、培训机构、场所等方面的限制,农村劳动力总体专业技能水平较低,大多缺乏一技之长。调查显示,农村劳动力中,受过技能培训的占31.8%,未能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62.8%,两者相差31个百分点。同时,外出务工农民的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相对比较薄弱,遇到恶意拖欠工资等侵害自身权益的事件时,大多不懂得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已转移农村劳动力中,劳动合同签订率仅为52.3%,未签订合同的比例高达47.7%,而今年以来被拖欠工资的劳动力比重达到21.2%。 二、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总量的增加和农业现代化、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而我市农村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有所加大。 1、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数量仍然较多。2003年,我市总人口为346.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236.3万人,占全市人口比重达68.2%。农村劳动力不仅总量大、基数高,而且每年还有新增劳动力不断加入到待转移的行列,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超过了农业生产需求,给农村人口就业和劳动力转移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尽管目前我市转移劳动率达到67.5%,但其中不少处于“半工半农”的状态,同时农业内部还存在较多的隐性剩余劳动力,以人均15亩耕地的标准测算,目前我市296.5万亩耕地只需要农业劳动力19.8万人,而实际劳动力有38.2万人,隐性剩余劳动力比例接近50%。 2、乡镇企业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所减弱。我市乡镇企业一直是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由于近年来乡镇企业普遍进行了改制,加强了内部管理和成本核算,一些企业出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考虑,实施减员增效措施,或者招收一部分用工成本较低的外地务工人员,使得一部分已经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再次回到了土地上。同时,乡镇企业技术装备的更新、劳动效率的改进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也减少了企业的用工需求,造成乡镇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所弱化。 3、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仍然偏低。从总体上看,高素质劳动力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比较易于向城镇转移、在城镇发展,而低素质劳动力普遍缺乏技能,不易外出发展。本次调查表明,我市农村八成以上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近一成是文盲或半文盲,再加上绝大多数劳动力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没有一技之长,势必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一定的障碍,限制了农民向城镇的快速转移。 4、城乡二元结构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不仅把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割在不同的经济体系中,也在较大程度上限制着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入城市。特别是近年来国有、集体企业全面改制,城市出现了大量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一些地方为了缓解城市居民的就业压力,在政策上限制外地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农村进城人员无法享受与城市下岗职工相对等的信息、培训和税收优惠,也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了较大的制约。 5、观念陈旧、信息不灵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一些年龄较大的农民小农意识仍然较浓,奉行“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的旧观念,固守家园,安于现状,这种观念上的误区在较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此外,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尚不健全,中介组织或服务机构相对缺乏,农民就业信息渠道不畅,不知道人往哪里走、钱到哪里赚,甚至出现盲目流动,形成民工潮,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三、推动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思路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手段。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富足,根据目前的农业装备水平等标准测算,至少有1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因此,如何更为有效、快捷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统筹城乡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制度保障和服务。要制定公平合理的农民就业政策,保证进城农民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基本权利和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家庭和土地转向依靠社会和制度,并扩大城市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使已经离土离乡的农村居民同样能够享有安全网的保障;要加强对劳务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加快制订和落实劳动法规,健全劳务纠纷协调仲裁机构,加强对劳务市场的监督和管理,解决好拖欠工资、劳动环境差等突出问题,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在规范现有的各种信息、培训、咨询和职业介绍等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中介体系,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 2、加强技能培训,满足市场对农村劳动力的多样化需求。政府要建立投入机制,加大对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的投入,通过立法的形式来强化职业教育,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使农村劳动力由体力型逐步转向技能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应采取多种形式,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大力推行“订单式”培训,鼓励各类培训机构与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签订合同,以需定培,定向培训。 3、加快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进程,拓展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资源特点,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珍农产品,达到以深化农业生产内涵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达到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发展农村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带动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促进区域优势的发挥;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为旅游领域拓展新的天地,为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新的途径。 4、积极推进中心城市与中心镇建设,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结构。要积极推进中心镇、小城镇建设。城镇化是世界发展的潮流,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共同发展的根本出路。加快中心镇、小城镇的建设,不仅能带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乡镇企业提供新的载体,而且能够带动农民聚集,进而带动服务业和市场等行业的兴起,从而减轻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本,为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成为城市的新居民。 (撰稿人:许听泉 核稿人:吴煜) |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电话:0519-8568305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