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2004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统计分析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攻坚克难保持快发展    凝心聚力谋求新突破
——2004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统计系列分析·综合篇

刚刚过去的2004年,是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收获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宏观调控各项措施,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同心协力共谋发展,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总量扩张、结构改善、质量提高、活力增强的良性运行态势,为把握新世纪头二十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和主要特征
2004年,我市经济发展遭遇了历史上少有的重挫,国家多项宏观调控措施的集中实施,特别是“铁本钢铁”项目的查处,使我市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土地紧缺、信贷紧缩、资源紧张等要素制约矛盾比其它地区来得更为集中和突出。全市各级各部门负重拼搏,克难求进,切实将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和提高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经济增长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促进和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1、综合实力在经济发展中显著提升。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市经济增长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多年来扩大投入、调整结构所形成的积极效应得到释放,在经济增长惯性冲力和内生动力的合力推动下,国民经济继续沿着“十五”以来逐年抬升的增长轨道平稳运行。据初步测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将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100亿元左右,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5%,比上年加快1个百分点,创出了最近10年以来的新高;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预计将达31600元,相当于3800美元,标志着城市经济发展实现了又一历史性的突破,综合实力由此迈上了新的平台。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地方财力显著增强,全市财政收入在前几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达175.5亿元,比上年增长29.0%,明显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67.3亿元,比上年增长32.6%。
2、结构调整在宏观调控中加速推进。2004年,我市积极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求,顺应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坚持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努力促进区域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保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全市三次产业的比重结构由上年的5.2:57.7:37.1调整为4.7:58.8:36.5,第二、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64%、34%,推动GDP增长9.9个和5.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主体地位更显突出,新兴产业及支柱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三大新兴产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46.6亿元,比上年增长32.1%,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到17.2%;新兴服务业发展速度有所加快,金融业、房地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9.1亿元、40.2亿元,在服务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均比上年有所提高,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00.6亿元,实现旅游增加值41.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7%、31.2%。
3、供给能力在产业发展中明显增强。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各项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全市粮食种植呈现出多年来少有的总产、单产、效益全面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达99亿元,比上年增长9.3%;粮食总产量预计达106.1万吨,比上年增长2.4%;水稻平均亩产达600.1公斤,比上年增加20公斤。花卉苗木、特种水产、优质稻米、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优势进一步凸现,当年新增花卉苗木1.8万亩,总面积达到20.2万亩。全市工业系统努力化解宏观调控力度加大、生产要素制约加剧、市场环境变数增多等不利因素,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强化制造业的特色优势,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市工业总产值预计达2750亿元,比上年增长2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2001年突破1000亿元的基础上,仅用3年时间又实现了新的跨越,全年完成2013亿元,比上年增长31.8%。
4、运行质量在调整改革中全面提高。针对宏观调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市坚持以改善运行环境、转变增长方式、培植发展后劲为重点,努力追求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经济与环境的统筹协调发展,全市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继续保持稳步提高态势。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预计实现利税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实现利润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预计达143.7%,比上年提高8.6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2%,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市工业所涉及的33个行业大类中,有26个行业利润总额比上年有所增加,其中17个行业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两成以上。特别是体现地区经济运行质量的综合性指标——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指标在连续多年上升的基础上继续稳步提高,2004年达到16.0%,比上年提高近1个百分点,在全省各辖市中名列前茅。
5、民营经济在机制创新中彰显活力。一年来,我市围绕所有制结构调整和现代产权制度建设,着力完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营造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市场环境,不断强化市场主体的竞争活力,全市微观经济运行态势良好,企业家对宏观经济走势持乐观态度,预计全年企业家信心指数达126.6,生产经营景气指数达123.8,均处于较高景气区间。尤其是在政策鼓励、政府引导、部门扶持、社会支持的良好氛围中,民营企业自主创业热情高涨,经营规模和整体实力连年跨上新的台阶,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现。2004年,民营经济增加值、上交税收预计将超过全市总量的60%,出口创汇占全市总量的四成左右,民营工业总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达到65.6%,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达到60.8%,均在苏南地区处于领先位置,民营经济已成为牵引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6、内外需求在开发开放中快速增长。一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挖掘民间资本的巨大潜力,努力营造投资、出口、消费三大需求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全年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58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工业投资完成340亿元,比上年增长3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32亿元,比上年增长44%。在汽车、住房、旅游、教育等热点消费的带动下,消费市场继续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全年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增幅比上年加快2.7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克服了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国际贸易争端增多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各类经营主体全面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稳步上升的积极态势,全年预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出口46亿美元,增长30%,高新技术产品在全市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达15%左右,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经济外向程度继续提高,全市外贸依存度达51.3%,比上年上升3.1个百分点。
7、社会事业在五个统筹中协调发展。2004年,我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常州,全市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三个文明建设同步推进。科教兴市战略取得新的成效,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大幅增加,轨道交通车辆、新型特种涂料等6个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全年实施市级重点科技和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7家,专利申请量达1800件;基础教育得到加强,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全市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达7.4万人,比上年增长3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49.4%和95.3%,分别比上年提高4.2个、0.9个百分点;文化、体育、卫生、广电事业在深化改革中得到长足发展,卫生监督、应急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由上年的48.2%扩大到91.3%,农村改水项目累计受益人口35.4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
8、人民生活在经济增长中继续改善。一年来,我市始终把富民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积极营造鼓励全民创业的社会环境,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确保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20759元,比上年增长15.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67元,比上年增长13.8%;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6280元,比上年增长13.0%,农民收入增幅创出最近8年来的新高。全市经济适用房建设和老住宅小区改造力度明显加大,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继续改善,红梅新村等28个老住宅小区整治工作全面完成,并荣获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7.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5平方米。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年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超过20万人,医疗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7.6万人,养老、医疗保险的赡养系数分别由上年末的2.54、1.87提高到3.01、2.03,社保基金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9、城市面貌在建设改造中展现新姿。一年来,我市围绕建设最适宜人居住和创业的现代城市要求,坚持以美化城市形象、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功能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着力推进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全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宁杭、常澄高速公路(常州段)建成通车,312国道改线、运河南移及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45.7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环境保护、监管和治理力度明显加大,市区总体环境质量有所好转,全年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到302天,占82.5%,常州、金坛、溧阳同时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命名授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政成绿地、翠竹公园全面建成开放,荆川公园敞开扩建工程初具雏形,全年完成兰陵路等17条道路景观改造,市区新增绿地522.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6%,比上年末提高2.5个百分点。
10、发展信心在风雨洗礼中更加坚定。2004年,宏观环境的变化,铁本事件的查处,使得我市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和压力明显增加。在复杂的形势和严峻的考验面前,全市各级、各部门正确领会中央宏观调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将发展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要务,进一步增强抢抓机遇、率先发展的信念,继续保持敢闯敢试、善谋实干的状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和负重拼搏、积极奋进的姿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着力将促进经济增长与提高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凝聚民心民意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完善服务环境、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努力提高投资者、经营者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增强了党委政府的凝聚力,树立了奋发有为、敢于负责的政府形象,使我市步入新世纪以来国民经济的良性增长态势得以延续,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稳步于快速、协调、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2004年,我市国民经济之所以能够在宏观环境明显趋紧、调控政策力度加大的情况下保持较快增长,一方面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坚定发展信心,创新工作思路,积极顺应宏观调控要求,努力化解不利因素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得益于这几年我市城市化建设快速推进,制度环境不断优化,民间资本迅速启动,外商资本持续流入,特别是连续几年大力度的开发和大规模的投入,使得我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增强,活力提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一些制约全局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宏观调控影响较为明显,招商引资困难有所加剧。在我市工业结构中,钢铁、建材、工程机械等投资类产品占据了较高的比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市工业发展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宏观形势的变化,在外部环境较为宽松、财政货币政策较为积极时,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比较充足,而宏观政策一旦转向紧缩,投资领域的降温很快就会波及到工业生产的速度,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增长。这一轮由投资过热、资源紧张所引发的宏观调控,对我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招商引资遭遇前所未有的重挫,全市协议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由一季度的103.4%下降为全年的8%,实际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由一季度的44.7%下降为全年的30%,协议利用外资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在省内的排位双双后移,这势必对我市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构成比较明显的影响。
2、重大项目数量相对偏少,经济发展后劲有待增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在民间资本、外商资本、信贷资本的多元推动下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02年至2004年的三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分别达31.1%、78.6%和30%,投资规模由“九五”期末的163亿元扩大到580亿元,全社会工业投入由2000年的6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340亿元,分别增长了2.6倍和4.7倍,特别是工业领域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成为拉动近两年全市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动力。但宏观调控措施实施以来,我市信贷投放力度明显减弱,外资流入速度逐步减缓,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增长势头受到一定遏制,虽然全社会投资保持了30%左右的较高增幅,但基础设施投资及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占据了较高比重,对经济增长起到直接拉动作用的重大民资、外资工业后续项目数量相对偏少。由于我市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投资拉动型,如果没有一批投入大、产出高、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后劲势必要受到一定的影响。
3、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扬,贫困家庭支出刚性增加。2003年4季度以来由粮食价格上涨所引发的物价走高趋势,在2004年得到了延续和发展,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现逐步抬升的格局,月度指数一度超过106,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到104.3,创出了9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高涨幅。尤其值得引起关注的是,这一轮物价上涨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特点,8大类主要商品价格升降各半,特别是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类价格比上年提高了13.2%,其中粮食、油脂、肉禽及制品、水产品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40.2%、13.9%、22.1%和19.2%,导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在连续多年下降的基础上开始走高,其中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由36.2%上升到37.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40.1%上升到41.6%,表明本轮物价上升对居民家庭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市20%的低收入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5250元,相当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四成;低收入家庭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达到49.4%,比上年上升了5.7个百分点。
2005年经济走势预测及对策建议
2005年是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市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之年。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发展趋势看,总体仍将呈现挑战和机遇并存、希望和困难同在的格局,平稳、较快增长将成为我市新的一年经济运行的主基调。
有利因素方面: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了我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将逐步完善,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将不断提高,为保持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证;
——去年以来国家集中实施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在较大程度上化解和消除了经济发展中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有利于增强经济增长的协调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对于延长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央对农民实行的“多予少取”政策已经收到明显成效,农民收入实现多年来少有的两位数增长,农村生产资料及生活消费市场有望逐步升温。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稳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经济结构调整的空间,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国际经济整体局势较为稳定,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的流动有可能加快,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纺织品配额将被取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即将全面启动,外贸进出口权将向各类企业全面开放,有利于我市扩大外贸出口,增加利用外资;
——经过多年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我市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投资软硬环境不断优化,综合经济实力跨上了新的发展平台,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逐步增强,供给能力、竞争实力和企业活力明显提高,为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较快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利因素方面:
——国家将实施财政、货币“双稳健”政策,汇率波动和利率上调的压力有所加大,土地、信贷双紧局面仍将延续,经济专家对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的预计普遍比2004年有所下调,经济发展的总体环境处于偏紧状态;
——粮食价格已处于相对高位,继续上涨的空间已十分有限,而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已经基本到位,出台新政策的力度难以超越上一年度,农民收入增长的后劲明显不足;
——物价上升压力依然明显,公用事业和服务类商品价格上涨的可能性不断加大,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扬,并出现了向消费品传递的迹象,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多;
——工业经济总体运行环境较为紧张,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制约经济增长和效益提升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工程机械、钢铁、水泥等行业难以再现超常规增长态势,工业生产在高基数上实现快速增长的难度明显加大。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支撑2005年经济较快增长的有利因素较多,但制约经济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为此,在明年的经济工作中,必须把握发展大局,理清发展思路,加快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步伐,在创新和调整中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以确保经济社会在新的一年里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一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要把发展民营企业作为增强常州经济发展后劲的一件大事来抓,全面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投资准入、金融支持、税费征收、土地使用等方面营造更为宽松的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充分释放民营经济的增长潜力,增强市场主体的竞争活力;二是想方设法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要把利用外资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来抓,充分发挥企业以及国内外各类中介机构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现有外资企业的“以外引外”作用和各类开发区在招商引资中的示范作用,努力实现利用外资与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引进技术、管理、人才的有机结合;三是千方百计增加有效投入,要围绕壮大优势产业、发展高新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加强有市场、有效益、有后劲的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争取金融机构加大对经济建设的信贷支持,大力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和企业融资渠道,努力保持较高的投资规模和投资水平;四是坚定不移地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要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努力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经济秩序,着力为各类投资主体创业和发展营造一流的政策、法制、信用、服务环境,使投资者进得来、干得成、留得住。
(撰稿人:恽东玉  核稿人:吴志刚)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电话:0519-8568305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