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2004年常州市国民经济运行统计系列分析·工业篇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经济效益稳中有升    规模速度再创新高    
    2004年,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我市工业经济克服了煤电油运紧张、要素制约增多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继续保持了生产快速增长、效益稳步提高、质量与结构逐渐改善的良好发展势头。
                       全年工业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一、总量突破速度创新高
    2004年,全市工业完成现价产值2750亿元,比上年增长2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一举跃上2000亿元台阶,达2012.7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959.4亿元,比上年增长29.7%,也已逼近2000亿元大关。从经济总量看,自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跃上千亿元台阶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的跨越,标志着我市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全市工业竞争力实现了新的飞跃。从运行轨迹看,虽然全年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受宏观调控影响呈前高后低的走势,但全年增长速度仍较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继续保持30%以上的增速,且创下了近10年来的新高。从横向对比看,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位居全省第四,可比价增长速度列全省第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发展速度,我市都继续保持在“第一方阵”。从产业地位看,在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进程中,我市工业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1%,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份额继续扩大。
    二、效益增长质量再提高
    由于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后基数的抬高,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宏观调控带来的市场环境骤变等因素,全市工业经济效益增长面临着较大的压力。但我市工业企业主动适应宏观调控,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努力化解各种增本减利因素,全市工业经济效益仍然保持稳步提高态势。200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1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利润总额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全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在效益提升、结构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保持在98.2%的高位,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一路走高,由年初的135.1%提高至年底的145.6%,比上年抬高了7.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比上年增长29.0%,企业亏损面下降了0.2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1.9%。在效益增长格局中,高新技术产业利润总额19.8亿元,比上年增长52.3%,贡献了全市新增利润的五成以上;电子信息及软件、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及精细化工三大新兴产业实现利润18.2亿元,比上年增长57.6%,增幅超过全市平均38.9个百分点,经济效益向代表我市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集聚,为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促进产业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构趋优发展更协调
    2004年,面对国际、国内市场出现的新变化,我市主动顺应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突出制造业升级目标,全市工业经济结构呈现出一些新的积极变化,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一是轻重工业发展进一步协调。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效应的显现,再加上电力、煤炭等能源的短缺,我市重工业的发展速度逐步减缓,而轻工业发展则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与一季度相比,重工业速度由43.9%减缓至全年的35.6%,回落了8.3个百分点,轻工业速度由21.5%提高至全年的25.1%,提高了3.6个百分点,轻、重工业速度落差由一季度的22.4个百分点降低到10.5个百分点。二是行业发展进一步协调。全市九大行业增长速度均保持在20%以上,行业发展趋向平衡。化工、电子行业在利好因素刺激下增速加快,全年产值分别增长40.4%、31.2%,高于上年17.3、10.8个百分点;纺织、服装行业逐步走出年初的低谷,全年增幅分别比一季度抬高4.4、17.3个百分点;虽深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但机械工业依靠输变电设备等行业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全年产值比上年增长29.3%,增速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小幅下降3.3个百分点;国家重点调控的冶金、建材行业增幅出现明显回落,全年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回落17.1、43.3个百分点,为55.0%、33.4%。三是各经济主体发展进一步协调。2004年,国有企业进一步退出竞争性领域,公有制经济份额逐步合理。国有控股企业产值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占10%,比重较上年减少0.7个百分点,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比上年减少1.6个百分点。而民营经济主导地位及贡献份额进一步上升,经济活力日趋增强。全年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完成产值1319.7亿元,同比增长36.4%,其中私营企业完成710.0亿元,增长44.3%。民营经济产值增幅高于全市4.6个百分点,比重较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72.6%。三资企业完成产值419.8亿元,增长30.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占两成多,基本维持稳定格局。
                     全市工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是工业生产及经济效益增速仍处于下滑通道。虽然2004年四季度以来全市工业增长速度下滑趋势有所减缓,累计增幅下降速率已由二、三季度月均1个多百分点减少至0.5个百分点不到,但总体上仍未走出下降区间,其中重工业继续以月均1个多百分点的速率回落,下滑势头没有明显缓解迹象。与生产相比,经济效益增幅回落更为明显,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幅较一季度的55.1%跌落了36.4个百分点,比上年下降24.3个百分点,持续多年的工业效益增幅高于产、销增长的良好运行格局已被打破。在效益增幅回落的同时,企业亏损却呈上扬趋势,全年亏损企业亏损额7.1亿元,同比增长19.5%。
    二是原材料、能源涨价及要素供应制约仍未有效缓解。2004年以来,部分原材料、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及大幅波动给全市工业生产及成本带来了明显影响。全年省原材料、燃料购进价格指数为116.3%,升幅超过工业品出厂价格9.8个百分点,价格“剪刀差”较一季度扩大2.6个百分点,企业成本压力有增无减。与此同时,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供应紧张成为制约我市工业提速增效的突出矛盾,供应能力得不到有效释放,企业效益流失严重。虽然四季度后紧张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入冬以来电力供应短缺又拉响了警报。受宏观调控负面效应影响,土地、资金收紧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生产经营及扩大投入的困难,成为阻碍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三是经济增长基础不够稳固。一是体现在结构缺陷上。随着投资类产品的迅速发展,我市工业结构出现脆弱化倾向,地区工业发展受国家宏观政策环境影响更加显著,宏观调控及政策环境的趋紧直接导致增幅明显回落。而新兴产业在我市尚未形成气候,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远远不能产生强有力的拉动作用。二是体现在后劲不足上。受宏观调控影响,我市一些重点工业项目推进纷纷受阻,投产期推迟,影响了新增长点的形成,从经过排选的2005年新增长点情况看,数量较2004年已明显减少,且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三是体现在重点支撑上。虽然在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政策扶持下,我市企业规模已逐步壮大,但整体规模还偏小,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我市至今没有一家企业(集团)产销规模超百亿元,而江阴一个县级市就有四家如此规模的企业。四是体现在运行质量上。从全年效益走势看,利润大幅回落且下跌速率明显快于产值、销售,说明我市工业仍未摆脱速度效益型增长方式。从盈利水平看,2004年我市工业销售利润率低于4%,处于全省第九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说明提高我市工业增长质量仍然是一个长期课题。
                      对2005年全市工业发展的预测
    2005年,是我市全面完成第十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的关键一年。在新的一年里,我市工业经济发展既面临着机遇,也将迎接新的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  中央明确提出要继续完善、加强宏观调控,因此,2005年我市工业经济面临的外部环境总体依然偏紧。但经过前一阶段的宏观调控,经济发展中一些不健康、不稳定因素已得到有效化解,企业适应宏观调控的能力、集约发展的认识逐步提高,同时也将推动我市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2004年突出的要素供求矛盾在新的一年里将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我市工业对于生产要素的依赖性决定了工业增长仍要受到这方面的牵制。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因素将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影响下游产品价格,对我市来说是利弊兼有,而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很大程度地侵蚀由涨价带来的好处。国际经济走势也使外向程度较高的我市工业面临较大的变数,但对世界经济较高的预期将使我市产品的外贸出口形势较为乐观。
    从行业发展看  机械行业历来是我市工业的重中之重,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的三分之一强,其发展走势将对全市工业增长格局产生显著影响。工程机械行业受政策环境及投资需求影响,预期难以形成有效增量,甚至可能继续出现负增长,农机行业在粮价上扬、农民增收的刺激下增幅预计将高于2004年,但新项目缺乏也使该行业难有较快增长;2004年输变电设备制造业走势较为稳健,由于电力建设规模的扩大,2005年对该行业而言仍将有较好的收成;纺织服装行业在2004年划出了前低后高的“阳线”,生产速度逐步升高,但整体发展速度仍然落后于全市平均水平,该行业未来发展态势与国际市场休戚相关。2005年,纺织服装行业进入取消配额的“后配额时代”,但在市场空间拓展的利好同时,其他贸易壁垒也将阻挡产品大步走出国门,如何把握机遇,关键在于我市企业能否建立有效的质量、品牌、营销战略;冶金行业是2004年九大行业中增幅最高的行业,2005年该行业仍有一批在建项目将投产,预期增量仍较为可观,但宏观环境、市场走势、较高的增长基数及个别企业的不确定因素使该行业难以再现前两年辉煌;化工行业是2004年全市工业的一个亮点,2005年,全市一些重点化工企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增长点较多,部分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明显,行业前景仍可看高一线;电子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别大企业,2004年该行业的大幅波动反映出行业增长基础尚不够稳固,随着我市部分重点电子项目的相继投产,产业规模小、拉动能力弱、发展波动大的情况将有所改观,同时也将促进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建材、塑料行业虽然总体规模较小,但2005年两大行业均有大项目投产或达产,产出能力将大大增加,在全市工业发展格局中的作用将有所提升。
    根据目前工业发展的现状、趋势以及内外部因素的分析,2005年我市工业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牢牢把握机遇,认真应对各种不利因素,有效克服各种困难,加强对经济运行的调度,合理安排和组织各生产要素,努力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我市工业就一定能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撰稿人:杨敏  核稿人:杨珏)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电话:0519-8568305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