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2004年我市原材料购进及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动情况简析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价格指数高位运行     通胀压力依然明显

    受全球经济回升和国内需求迅速增加的拉动,我市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价格自2002年末走出下降通道以来持续快速上涨,到去年底已经连续上涨25个月之久,在此带动下,工业品出厂价格也出现明显的上涨趋势,常州市统计局价格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我市原材料、燃料、动力平均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16.0%,工业品平均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8.7%,均创下199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一、全年价格变动的总体情况和特征
    2004年,我市价格变动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即从流通环节看,工业品出厂价格的涨幅高于居民消费价格,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高于生活资料价格;从生产环节看,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涨幅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上游产品价格的涨幅高于下游产品。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达116.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达108.7%,分别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高出11.7个、4.4个点。
    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势明显。2004年,国际原油市场价格的大幅上扬以及全国范围的投资过热,导致国内市场石油、钢铁、水泥等基础原材料的需求急剧上升,购进价格出现持续性的大幅上涨。我市纳入调查的九大类原料价格全部上升,其中黑色金属材料类、农副产品类、其他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涨幅在25%以上,价格水平分别比上年提高29.4%、26.9%和26.0%;化工原料类、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纺织原料类涨幅在10%-20%之间,价格水平分别比上年提高16.4%、15.9%和13.1%;燃料及动力类、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类、木材及纸浆类涨幅低于10%,价格水平分别比上年提高7.9%、3.4%和0.5%。在诸多商品中,钢材、煤炭两大品种价格的涨落是最能体现2004年原材料市场价格整体走势的。
    ——钢材价格一波三折。2004年,我市钢材市场价格呈现高开高走态势,一季度,主要钢材品种价格在前期不断走高的基础上逐月攀升,不断创出新高;进入二季度以后,国家一系列抑制投资过热的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开始逐步显现效果,钢材市场价格在4、5月份呈现明显的回落趋势,6月份下跌趋势有所减缓,钢材价格逐步走稳;进入7月初以后,薄板等主要品种出现止跌反弹迹象,价格明显上扬,而螺纹钢等建筑用钢材价格走势则相对较弱,全年钢材平均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了28.9%。截止2004年底,我市钢材市场1mm热轧薄板平均购进价格达到5160元/吨,已经突破4月份时5100元/吨的最高价,比年初上涨了1300元,同比涨幅达33.7%;直径18mm的螺纹钢市场价格为3580元/吨,比9月份回落了150元,比同期上涨了2.3%。
    ——煤炭价格强势上扬。2004年,钢材、电力、水泥等耗煤行业的高速增长以及交通运输运力不足的“瓶颈”制约,导致国内原煤市场供求失衡、求大于供的矛盾日益突出,煤炭价格特别是电煤价格强势上行,频频创出历史新高。以发热量5000大卡的工业煤为例,1月底的平均购进价格为365元/吨,2月底为380元/吨,3月底升至440元/吨,4月中旬突破500元/吨。进入二季度后,各地运力紧张的要素制约进一步显现,煤炭价格继续逐波上扬,到9月份已达到570元/吨,每吨同比上涨了230元,涨幅高达67.6%。接受调查的企业全年煤炭平均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41.1%,涨幅在各类主要原材料品种中处于领先位置。
    2、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势相对平稳。尽管以石油、钢材、煤炭为代表的基础原材料价格上涨势头十分强劲,但由于价格传导的时滞效应,尤其是消费品市场总体仍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导致我市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幅度远远低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2004年,我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8.7%,所调查的33个工业行业中,有28个行业的产品出厂价格有不同程度的走高,上涨面达到82.4%。
    ——重工产品涨幅高于轻工产品。2004年,农副产品价格和基础原材料价格的同步上升,导致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扬,我市轻、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均有所走高,但重工产品涨幅相对略高于轻工产品。全年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10.9%,其中采掘类产品价格上涨6.8%,原料类产品上涨15.4%,加工类产品上涨6.6%;轻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6.8%,其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价格上升9.3%,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价格上升4.8%。
    ——生产资料涨幅高于生活资料。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我市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平均比上年上涨9.2%,其中采掘业、原料业和加工业产品出厂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6.8%、15.5%和6.6%;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平均比上年上涨7.3%,其中食品、衣着及一般日用品平均出厂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17.2%、6.8%和2.2%,但耐用消费品价格总体仍呈下降趋势,平均价格比上年下跌1.4%。
    ——不同行业之间涨跌差异明显。调查所涉及的33个行业中,有6个行业的价格涨幅在10%以上,14个行业在2%-10%之间,8个行业在2%以下,另有5个行业的价格比上年有所下降。价格涨幅居前的三大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涨幅分别达26.8%、24.7%、20.6%;金属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出厂价格也分别上涨16.8%、11.9%、11.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品出厂价格则分别比上年下降5.9%、2.6%。
    二、价格上升的原因分析
    需求增加、成本上升和政策性调价,是推动2004年我市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节节攀升、工业品出厂价格稳步走高的三大主要因素。具体来说:
    一是国内需求持续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全面过热,引发了能源及基础原材料需求急剧增加,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市场价格大幅上扬。2004年,我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购进价格上涨14.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购进价格上升14.6%,金属制品业购进价格上涨23.9%,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购进价格上涨了21.5%。与此同时,我市投资类产品的出厂价格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与上年相比,我市水泥、生铁、普通钢坯、小型钢材、铜的出厂价格分别上涨了18.1%、49.6%、69.1%、24.9%和19.6%。
    二是农副产品价格走高。2003年下半年以来,我市粮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创出了多年来的新高,导致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产品成本明显上升,推动了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调查显示,2004年,我市农副食品类产品出厂价格涨幅达24.7%,其中谷物磨制产品、植物油、屠宰及肉类加工产品出厂价格分别上升38.7%、9.7%、15.5%,拉动食品类产品出厂价格上升了17.2个百分点。
    三是政策性调价因素拉动。2004年,由于电煤、石油及石油制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扬,我市水、电、热力等公用事业的生产经营成本明显上升,国家适度调高了部分公用事业的出厂价格。与上年相比,我市电力出厂价格上涨了8.8%,热力出厂价格上涨了7.3%,自来水出厂价格上升了9.6%。
    三、价格传导受阻的原因分析
    一般来说,上游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变动在经过一定的时间以后会传导到下游的加工工业和生活资料上。从近两年我市生产资料及消费品市场的价格总体走势看,虽然一些基础原材料价格已经持续上涨了两年多时间,但大部分工业消费品价格仍呈现下降趋势,2004年,我市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16%,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8.7%,其中一般日用品出厂价格仅上升2.2%,耐用消费品出厂价格则下降了1.4%,上游价格的变动并没有顺畅地传导到下游产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上下游产品的定价机制不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提高,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资料的价格走势已经基本与国际同步,并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全球的供求状况。以石油为例,由于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定以及世界石油需求量的上升,国际油价一路上扬,一度突破了每桶50美元大关,国内石油及石油制品价格创下历史新高。而生活资料的产销环节主要在国内,价格也基本上由国内供求状况所决定,在生产能力逐年上升、市场需求相对低迷的情况下,价格难以有大的提高。
    第二,上下游产品的市场环境不同。由于进入壁垒能力较高,上游生产资料和投资品生产企业处于相对垄断地位,具有较强的市场定价能力,而下游消费品市场由于进入壁垒较低,处于完全的竞争市场状态,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上下游产品生产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不同,使得上游价格的上涨传导到最终消费领域的难度增加、程度降低、时滞延长。
    第三,“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增长格局。近年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的贡献份额逐年上升,增长速度持续加快,而消费增长则相对较为缓慢,这一增长格局反映到物价变化上,就形成了目前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而生活资料价格上涨较慢、涨幅较小的局面。
    四、2005年工业品价格走势的预测
    从有利因素分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05年我国将实行稳健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这无疑为新一年的经济发展定下了良好的基调。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投资需求过快增长的格局将继续改观,市场消费结构将逐步得到改善,特别是粮食价格已基本趋于稳定并且略有回落,以粮食为原料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价格上涨势头将得到缓解,这一切将对工业品价格的过快增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从不利因素分析:2005年,我市工业品价格总体形势仍然比较严峻,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存在。由于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供求紧张的矛盾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自来水等公用事业生产与供应价格上涨已成定局,而上游能源、原材料价格在经过较长时间的高位运行后,势必通过各种渠道向下游产品传导,并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逐步显现,其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冲击也将有所加大。
                                    (撰稿人:李歆生  核稿人:恽东玉)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电话:0519-8568305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