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我市服务业在长三角城市中的位置和发展前景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服务业的发展是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联的,长三角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地区之一,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日益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势头。近年来,我市服务业也保持了较快发展,总量不断壮大,比重不断上升,作用不断增强。本文试通过长三角16城市的对比分析,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市服务业所处位置和存在不足,为今后的加快发展找出答案、提供思路。
    一、服务业总量:居长三角第9位
    服务业的总量规模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从长三角16城市看,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和长三角的龙头,其服务业总量无人能及。2004年,上海服务业完成增加值3565.3亿元,稳居长三角首位;随后依次是苏州和杭州,2004年两市服务业增加值也都跨入千亿级平台,分别达到1105和1043亿元,成为地级市中服务业总量最大的城市。我市服务业总量在长三角中居第9位,2004年完成增加值401.7亿元,与绍兴(434.9亿元)、南通(413.0亿元)和台州(391.1亿元)基本处于同一层次。
    二、服务业增速:居长三角第11位
    近几年,长三角地区经济一直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也有所加快,但与GDP相比,16个城市中除台州、宁波外,其它城市服务业增速均不同程度地低于GDP增长。从2004年长三角16个城市的服务业增速看,浙江各市普遍又快于江苏各市,其中台州、嘉兴、宁波分别达到16.4%、16.2%和15.8%,成为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长最快的城市;而江苏各市中,除无锡达到15.5%以外,其他城市的增幅均在15%以下。去年我市服务业增长14.1%,在省内低于无锡、南京和镇江,与南通并列长三角第11位。
    三、服务业比重:居长三角第9位
    服务业属于城市经济,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是随着城市功能的发展、工业化逐步完成而不断提高的。近几年,长三角地区的大部分城市还处于工业快速发展时期,服务业占GDP的比重相对偏低,产业结构大多处于“二、三、一”格局。在16个城市中,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的服务业比重相对较高,至2004年末,上海、南京、杭州和无锡四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均已超过40%,其中上海达到47.9%,位列第一。去年我市服务业比重为36.5%,居长三角第9位。
    四、人均服务业增加值:居长三角第7位
    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是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04年长三角16城市中,已经有10个城市人均服务业增加值超过1万元,其中上海、无锡分别达到26363和21125元,列长三角前两位;我市人均服务业增加值为11513元,居长三角第7位,低于苏州(18452元)、杭州(16005元)、宁波(14553元)和南京(14308元),但高于镇江(10722元)、嘉兴(10110元)和绍兴(10004元)。
    五、服务业贡献率:居长三角第8位
    2004年,上海、无锡等市由于服务业规模较大,速度也较快,对经济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表现出二、三产业共同驱动的特征,两市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超过40%,分别达到44.9%和42.5%。相比而言,其它多数城市经济增长仍然主要是“工业带动、服务业补充”的格局,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普遍在30%-40%之间,而嘉兴、南通、湖州、泰州和苏州的服务业贡献率则在30%以下,特别是苏州,由于工业的高速增长,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下降到23.3%,成为长三角地区服务业贡献率最低的城市。2004年,我市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34.0%,居长三角第8位。
    六、主要行业增长速度在长三角的位置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居第6位。2004年,随着消费结构的调整升级,轿车、家居和通信类商品持续旺销,各地消费品市场销售增幅也有所加快。长三角城市中,除上海增长10.5%以外,其它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均增长14%以上,其中无锡、苏州和南京增幅超过了18%,分别达到18.9%、18.8%和18.5%,增速在16城市中居前三位。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5%,居第6位;其中餐饮业零售额接近40亿元,增长40.4%,增速略低于南京,位居长三角第2 位。
    ——房地产投资增长居第2位。2004年,长三角各城市房地产业投资增速均在20%以上,其中有一半城市的增幅在40%以上。增长最快的两个城市分别是苏州和常州,增幅分别达到87.9%和85.5%。与房地产投资全面增长的情况相比,商品房销售情况则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趋势,浙江城市(除绍兴外)增长速度普遍低于江苏各市,嘉兴、舟山和湖州甚至还出现了负增长。16个城市中,绍兴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最快,达到50.1%;紧随其后的是上海、南京和无锡,分别增长38.9%、36.8%和34.6%;常州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4.9%,居第7位。
    ——旅游人数增长居第4位,旅游收入增长居第5位。近几年来,大力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长三角城市的共同目标,各地都试图通过加快旅游业发展,扩大城市影响,提升城市形象,推进服务业的升级。因此,长三角地区旅游业增势强劲,特别是一些新兴旅游城市,人气逐步提升,增速有所加快。2004年,常州旅游总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达到1055.3万人次,增长27.4%,增幅在16个城市中列第4位;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01.5亿元,增长31.8%,增幅列第5位。目前,在长三角地区,我市旅游总收入排名第7 位,居前6位的是上海、杭州、苏州、南京、无锡和宁波等知名的旅游城市。
    ——金融存款增长居第11位,贷款增长居第4位。2004年,通过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各地金融业体系得到完善,金融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各项存贷款余额的增长基本保持在15%-25%的合理区间内。去年常州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362.7亿元,增长16.4%,增幅列长三角地区第11位;贷款余额956.4亿元,增长21.6%,增幅列第4位。与此同时,各地保险市场却出现较大差别,台州、宁波保险业增长较快,全年保费收入增长在20%以上,而杭州、扬州则分别出现了零增长和负增长。常州全年保费收入35.1亿元,增长10%,增幅列长三角第7位。
    从以上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长三角中的一些城市,如上海、杭州、南京、宁波等,发展服务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资源和优势,而常州服务业无论是规模、速度、结构,还是主要行业的发展,在长三角城市中基本处于中间位置,各项指标的排位基本在第6位到第9 位之间。这说明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基础,但我们更应看到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这种不足恰恰体现出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服务业的发展与制造业有所不同,制造业是规模经济,高额的投入、上规模的项目是提升制造业的必经之路,做大才能做强;而服务业的发展则取决于人力资源和技术知识,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投入,才是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基本途径,因此,服务业的发展关键是做强,而不一定要做大,这就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模式。
    作为常州这样的城市,发展服务业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走与周边城市错位的发展道路,像上海、杭州、南京等特大城市,发展金融业、会展业、国际贸易等行业,具有良好的城市环境、市场空间和设施基础,而我们则应该着眼于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的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突破知识型、生产型服务业。目前,我市加快了服务业的品牌建设步伐,树立了红星、月星、大娘水饺等知名品牌;整合旅游资源,塑造旅游城市形象,形成了中华恐龙园、溧阳天目湖等知名旅游产品;拥有国家级的软件园,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措施;基本建成了全国高等职教基地,学生人数已经超过4万人,职教的特色和优势逐步显现;引进人才取得实效,全年引进各类人才1.5万人,其中博士12名,硕士345名,分别增长20%和84%。从这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几年来对重点行业的打造,对重点项目的突破,我市服务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今后若干年内,只要准确定位、合理规划、稳步实施,围绕常州特色,加快人才培养,高起点进入知识型、生产型服务业,围绕城市功能转变,着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常州服务业的发展将会有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并且在长三角中的地位也会逐步提高。(撰稿人:杨薇  核稿人:吴煜)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电话:0519-8568305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