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我市工业行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特点 |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市工业步入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其中,1999-2002年处于增长周期的回升阶段,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13.9%;2003年以来为快速增长时期,产值年均增速高达31.3%。在这一轮增长周期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连续跃上两个千亿元发展平台,并且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的跨越仅用3年时间。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工业主体地位更为增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稳步提升。2000-2004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50.3%上升到53.1%,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由53.4%上升到58.1%。在工业经济总量连年快速攀升的同时,全市工业内部结构也随着宏观环境、市场趋向及产业发展基础的变化,而逐渐演变形成新的产业格局,且在不同时期各有其变化特点。 1、投资类产品制造产业比重显著抬升。本轮经济周期的驱动力主要来自投资和出口。从我市工业发展来说,在周期的前阶段主要依靠出口增长的带动作用,1999-2002年全市自营出口及三资企业出口总额增长了1.4倍,增幅为同期工业产值增幅的2倍。在出口份额中,纺织、服装及消费类电子产品占据重要比例,由此带动了全市轻工业的较快发展,增长速度逐年提升。2002年,轻工业产值增速较2000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甚至超过当年重工业增速5.5个百分点;轻工业经济比重为40.5%,比2000年提高1.6个百分点。但在2002年以后,随着投资的持续升温(2003年、2004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分别达到27.7%和25.8%),投资拉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加上我市重工业原有发展基础较好(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市重工业比重就超过了六成),投资类产品制造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机遇。2003-2004年,全市重工业年均增长37.6%,增幅超出轻工业16.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虽然我市重工业出现减速苗头,但在产能积累和增长惯性的作用下,增幅仍然达到34.5%,高于轻工业20.7个百分点。通过近两年的快速发展,我市重工业经济比重已接近七成,较2002年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彻底改变了原有轻重工业的“四六”比例格局。 2、骨干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在全部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了33个大类,经营领域遍布所有制造业大类;在525个工业行业小类中,我市工业也涉足了339个行业,占行业总数的64.6%。虽然工业行业布局较广,但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少数几大骨干行业,特别是产值总量前10位的行业,其经济总量占全市工业的八成以上,其中列前5位的纺织、化工、通用设备、钢铁、电气机械行业在全市工业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五成。近几年,我市工业产业发展呈现逐步向主导产业集中的趋势,产值居前十位的行业所占比重由1999年的78.5%上升至2004年的80.5%,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提高至80.7%,主导产业经济地位进一步突出,支撑作用有所增强。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骨干行业的分工配套体系更加健全,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大批配套企业的加盟,增强了行业的集聚效应,提升了产业关联度,形成了我市主要几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3、传统支柱行业的优势地位有所削弱。90年代中期,作为我市传统支柱的纺织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在全市工业总量中曾经占据了三成的份额,是仅有的两个比重超过10%的行业,但经过十年的发展变迁,如今这两大产业的优势趋于减弱,行业地位逐步下移。从纺织行业来看,2005年以前经济总量虽然始终占据全市首位,但产值比重不断下滑,从2002年的14.4%下降到2004年的13%,仅超出第二位的化工行业1.5个百分点。进入2005年以来,纺织行业的龙头地位受到强有力的挑战,其经济总量的榜首位置也首次旁落,比重再次下滑至12.2%。从通用设备制造业来看,在经历上世纪90年代以柴油机为代表的辉煌后,开始进入盘整和缓慢上升阶段。虽然与1999年相比,2004年该行业经济总量实现了翻番,而且柴油机产量仍居全国之首,但仍然无法改变行业地位下降的现实,所占比重从1999年的13.8%下跌至2004年的10.3%和今年上半年的10.2%,行业位次也由第二位落到第四位。 4、化工行业和钢铁行业近年异军突起。近年来,我市化工行业发展势头较为强劲,经济地位不断攀升。2003年,化工行业首次取代通用设备制造业,跃升为全市第二大工业行业。2004年,在多个增长点的推动下,化工行业继续保持了快速稳健的走势,产值比上年增长四成以上,行业比重达到11.5%,比1999年上升0.7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化工行业增速始终保持在35%以上,其产值比重已达到13.1%,一举超越纺织业,成为全市工业新的领头羊。与化工行业相比,钢铁行业在此次经济增长周期中表现更为突出。1999年,钢铁行业经济总量仅占全市工业的3%左右,尚没有进入行业前十强。但从2003年以来,在钢材市场需求急剧升温的背景下,我市钢铁行业显示了强劲的爆发力,2004年产值规模已扩张至2002年的4.4倍,行业坐次也迅速窜升至第四位。今年上半年,虽然由于宏观调控及市场环境的变化,钢铁行业的增长势头有所减缓,但该行业增速仍然超过五成,经济总量也首次进入工业行业三甲。 5、二三方阵的工业行业表现较为平稳。除了纺织、通用机械、化工及钢铁四个比重超过10%的大行业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行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我市工业发展格局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经济比重均超过5%,成为我市工业行业的第二方阵。拥有变压器、电缆、开关柜等多个优势产品的我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近几年发展走势较为稳健,其经济比重稳中有升,2004年达到8.5%,较1999年上升0.6个百分点;电子行业由于个别大企业的影响,近年来呈现先扬后抑的走势,行业比重由最高时期2003年的8.4%回调至2004年的8.3%和今年上半年的6.1%,行业排位也从第四位下滑到第六位;以工程机械为主体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受宏观环境变化影响较为显著,前几年随着投资形势的逐步趋热,该行业增速逐年加快,比重连年提高,由1999年的6.3%上升至2003年的7.4%,而去年以来宏观环境的趋紧又使该行业发展骤然降温,今年上半年,其行业比重较两年前猛跌了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占全市工业的份额始终在5%上下波动,但随着客车制造业的衰落,总体呈现下行趋势,特别是2004年全行业经济比重下滑至4.5%的谷底,今年上半年有所回升,行业份额重新返回5%以上。另外,从行业地位处于第三方阵的行业来看,主要包括金属制品、服装、建材、有色金属、塑料、医药、电力等行业,其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在1-5%之间,其中,金属制品行业在集装箱等产品拉动下,经济份额逐年抬高,六年来提高了近1个百分点,目前已接近5%;服装行业则呈现前高后低的运行轨迹,比重在2001年达到5.5%的高点后逐年下调,目前仅为3.7%;建材行业在水泥产能的逐步扩大下,增长速度稳步走高,比重也连续5年爬升,目前已达到3.2%。 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重化工业阶段,重工业比重上升是该阶段工业结构演化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进一步促进了重工业化步伐的加快,重工业经济比重显著提高。然而,在我市工业经济结构趋向重型化的过程中,结构性矛盾仍较为突出,甚至有进一步凸现的趋势。一是近年来冶金、建材等基础原材料产业的迅猛增长,虽然有力地支撑了全市工业的快速发展,但也给原材料、能源、运输等生产要素供应带来极大压力,对自然环境构成严重威胁。二是工程机械等周期性行业在经济份额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因素,增大了经济震荡幅度,工业经济缺乏必要的内在结构弹性,随着宏观环境的变化,产业风险逐渐加大。三是纺织、普通机械等传统支柱产业优势地位削弱,而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普遍存在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完整、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尚不具备成为主导产业的条件和能力,导致我市产业特色不鲜明,缺乏具有竞争力和扩张力的主导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产业形象。四是虽然骨干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但产业内部整合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规模结构仍欠合理,容易出现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有的行业受个别大企业影响而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这些都有损于产业的整体健康发展。(撰稿人:杨敏 核稿人:杨珏) |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电话:0519-8568305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