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我市儿童事业发展回眸 |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
关爱下一代成长 培养高素质人才 ——“十五”时期我市儿童事业发展回眸 关心儿童就是关注人类的明天。“十五”期间,在各级政府关怀和各职能部门支持下,我市以促进“儿童优先”发展为原则,以提高跨世纪人才整体素质为目标,推动儿童事业的快速发展。值此“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我们根据《常州市2001-2005年儿童发展规划》,从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环境、儿童与法律保护四个方面反映“十五”期间儿童事业所取得的成绩。 一、儿童与健康 五年来,我市以贯彻执行《母婴保健法》为主线,大力建设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系统管理优势,有效地促进了人口出生素质和儿童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 1、出生人口素质得到提高。婴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发展和儿童健康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保证新生婴儿的健康,降低婴儿发病率和死亡率,避免缺陷婴儿的出生,我市大力推广有关母婴保健知识,保护母婴安全。至2005年底,全市婴儿死亡率为6.23‰,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76‰,分别比“九五”期末下降2.83个和0.87个千分点;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为1.86%,比“九五”期末下降0.38个百分点。三项指标继续控制在较低水平,并且婴儿死亡率已达到世界发达国家6‰的平均水平。 2、儿童生命质量得到改善。坚持计划免疫、母乳喂养和合理营养是提高儿童生命质量的重要保证。五年来,我市继续加强计划免疫工作,不断提高婴幼儿计划免疫接种率,有效控制了危害儿童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发生。2005年,全市儿童卡介苗、脊灰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疫苗和乙肝疫苗接种率均保持在95%以上;4~6个月婴儿母乳喂养率达到95%以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继续控制在较低水平,其中死亡率为8.38‰,比“九五”期末下降5.58个千分点,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为0.4%,比“九五”期末下降0.61个百分点;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98.00%,比“九五”期末提高0.49个百分点。 3、卫生保健网络得到完善。“十五”期间,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儿童医疗保健需求,我市继续大力推进妇幼保健机构建设,先后建成启用了市妇幼保健医院新病房大楼等医疗设施,使全市孕产妇及婴儿住院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各辖市、区也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对妇幼保健机构的布局和功能进行合理调整,一个覆盖全市的妇幼保健网络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截止2005年底,我市共拥有妇幼保健机构8个,其中甲等妇保所2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028人,床位580张。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妇幼保健服务网络的同时,我市还进一步加大对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力度,妇幼保健系统的服务质量不断得到提升,重要性日益突出。2005年,我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均达到99%以上。 二、儿童与教育 “十五”期间,我市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以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把握教育优先发展,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使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幼儿教育在发展中成长。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受教育率和接受教育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2005年,我市3-6岁儿童入园率达98.81%,比“九五”期末提高2.65个百分点,其中女童入园率由95.85%上升到98.52%。随着社会各方面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和期盼,幼儿教育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特别是0-3岁阶段婴幼儿早期教育明显得到重视,近几年先后成立了“幸福源”、“东方爱婴院”等一批民办早期教育基地,市民对婴幼儿早期智力开发的热情不断提高。 2、义务教育在巩固中提高。“十五”时期,我市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全面普及的基础上,继续向“高水平、高质量”的目标迈进。截止2005年底,全市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年巩固率均达100%,小学毕业率为99.81%,初中毛入学率和三年巩固率分别由“九五”期末的105.76%、97.14%提高到111.04%、99.91%,其中女童初中学生毛入学率和三年巩固率分别从106.39%、97.45%提高到111.44%、99.94%,九年义务教育中的性别差异已基本消除。 3、高中教育在普及中推进。在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我市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大了对高中阶段教育软硬件设施的投入,高中毛入学率从“九五”期末的89.72%上升到“十五”期末的98.57%,其中女生毛入学率从89.29%上升到98.27%。 4、教育资源在改善中优化。“十五”期间,我市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全市有369所学校建成校园网,中小学校100%实现宽带上网,机生比由“九五”期末的1:33提高到1:13。学校品牌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教育资源更趋优化。与“九五”期末相比,省级重点高中由15所增加到27所(三星级以上),示范初中由12所上升到57所,实验小学从23所增加到73所,实验幼儿园从17所上升到54所。在创建品牌学校同时,师资水平大幅提高,普通高中教师合格学历从“九五”期末的83.89%提高到“十五”期末的94.09%,高出全省水平7.3个百分点;初中教师合格学历从“九五”期末的92.95%上升到“十五”期末的97.42%,其中本科学历从25.91%提高到59.19%,高出全省水平18.09个百分点;小学教师合格学历从“九五”期末的98.05%提高到“十五”期末的99.69%,其中专科以上学历从45.63%上升到79.54%,高出全省水平15.74个百分点;幼儿园教师合格学历从“九五”期末的91.91%提高到“十五”期末的98.04%,其中专科以上学历从19.99%提高到52.12%,高出全省水平1.32个百分点。 5、家长学校向特色化迈进。在全国首创行业家长学校,在全省率先成立家长学校总校,并通过不断完善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凸显互动办学等措施,培育了六大类家长学校建设齐头并进,特色家长学校各显其长的良好格局。目前,我市有各级各类家长学校1352所,达标率为100%,其中市级示范家长学校80所,省示范家长学校10所,全国示范家长学校1所。近三年来,全市各类家长学校举办家教培训班2000多期,培训家长100万人次,家长受教育率达98%以上,常州市荣获“全国‘双合格’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儿童与环境 五年来,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儿童成长的自然环境逐步美化,文化环境不断优化,困境中的儿童得到更多救助,儿童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茁壮成长。 1、文化环境不断优化。“十五”时期,我市创作了大量的儿童文化娱乐作品,不仅繁荣了少儿文艺,而且为广大儿童提供了丰富、健康的精神食粮,提高了儿童文化素养。五年间,全市共制作4部儿童题材影视作品和其他艺术作品,其中大型儿童剧《我要做个好孩子》荣获全国及省各类奖项5个,上演580多场,青少年观众达46万人次;儿童剧《少年华罗庚》荣获第十届文华新剧目奖,在全国各地巡演1700 多场,观众达136万人次;《飞吧,大雁》荣获第五届上海儿童剧展演优秀剧目奖,在全国各地上演600场,观众达48万人次;描写艾滋病孤儿的电影《烟村三月》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除此之外,我市还成功举办了3届常州少儿艺术节,少儿作品《56个民族》参加了全国少儿音乐大赛,并获表演金奖。在繁荣儿童文化的同时,儿童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目前,全市拥有少儿图书馆1个,少儿阅览室2个。五年来,全市新建9个农村儿童文化园,儿童校外活动场所由“九五”期末的131个增加到“十五”期末的1122个。 2、生存空间不断美化。“十五”期间,我市继续加大对环境资源的投入、监管和保护力度。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通过加快建设环境污染治理基础设施,有效提高了城市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的处理能力,2005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2.1%,比“九五”期末提高35.8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为86.83%。与此同时,全市每年新建一批城市景观绿地,不断扩大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至2005年底,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10平方米。在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方面,我市进一步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2005年农村改水受益率达99.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0%,比“九五”期末提高28.6个百分点;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为67.5%,比“九五”期末提高27.4个百分点。城乡生态、卫生环境的显著改善,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3、弱势群体得到救助。五年来,我市积极发展儿童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弱势儿童群体受到更多的关注。至2005年底,全市公办学校共吸纳6.09万名流动儿童就读,占在常流动儿童总数的68%;建立8所公办蓝天实验学校,19所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有效解决了外来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同时,继续做好帮困助学工作,2005年市帮困助学金理事会共对3200多名学生发放助学金192.5万元,市区中小学为特困家庭学生减免学杂费等费用132.36万元;希望工程全年发放助学金近54万元,解决全市1100余名学生的上学困难,当年扶助380名儿童入学,比“九五”期末增长40.17%;春蕾计划当年扶助1248名女童进入课堂,比“九五”期末增长39.9%。通过实施残疾儿童康复工程,对残疾儿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及时康复,为残疾儿童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十五”期间,全市共有1060名残疾儿童得到有效康复训练。截止2005年底,全市拥有儿童福利机构1个,床位数达200张,收养孤残儿童175人。 四、儿童与法律保护 近几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积极采取多项有效措施,努力保障儿童的各项合法权益。 1、法律保护网络不断健全。为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积极构建全市预防工作网络,市、辖区两级均建立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机构,并延伸到80%以上的乡镇或街道。2003年,我市成立了全省首家青少年维权中心,累计接待处理来电、来访、来信1143个(起、件),办结率达98.74%。由维权中心专家委员会专家现场接受投诉并联合办案也已成为我市青少年维权工作的新亮点。五年来,全市法律援助中心共维护援助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案件1428件,其中去年得到法律援助机构援助的儿童达501人,比“九五”期末增长4倍。 2、自我保护意识得到增强。“十五”期间,为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我市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市预防办与市电台经济台联合印发了5万份《青少年自护手册》,司法局与市教育局购买8000多盘《为了明天》青少年教育光碟发放到各中小学校。全市中小学还加大法制宣传力度,聘请法制副校长,开设法制教育讲座,使广大中小学生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得到明显增强,有效地减少了儿童受侵害行为的发生。2005年,全市刑事犯罪被害人中未成年人所占比重为2.2%,比“九五”期末下降2.3个百分点。 3、儿童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十五”期间,我市加大了对儿童合法权益的依法保护力度。一方面,严厉打击使用童工等违法行为,司法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也认真实行有别于成年人的程序和方式,截止2005年底,全市拥有少年法庭2个,专门负责审理未成年人犯罪。另一方面,针对不良网吧、色情暴力“口袋书”等非法出版物、电子游戏厅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问题,我市积极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整治力度,有效地净化了儿童成长的社会治安环境。“十五”期间,我市共对文化娱乐场所开展各类检查8193次,取缔非法摊点175个,查处黑网吧30家,收缴各类毒害青少年的黄色淫秽音像制品266万张,收缴各类赌博机574台,处理未成年人案件174件。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虽然儿童事业有了显著的发展,《儿童规划》确定的很多目标已经提前实现,尤其是有关儿童生命质量方面的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儿童教育、法律保护、生长环境等指标也在全省名列前茅。但在欣喜之余,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儿童事业发展过程中还产生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1、婚前医学检查率急剧下降。由于新婚姻登记条例不再强制要求进行婚前检查,导致婚检率大幅度下降。2005年,全市婚前医学检查率为2.28%,比2001年下降58.5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为3.32%,农村为0.32%,分别比2001年下降81.62个和52.13个百分点。婚前检查率的大幅下降,增加了新生儿出生缺陷和残疾的机率,也导致部分儿童死亡。从我市5 岁以下儿童前5 位死因来看,先天畸形已成为近两年来主要死因之一。 2、威胁儿童健康与安全因素上升。目前,一些威胁儿童健康与安全的外部因素仍然存在,如近年来随着吸毒、艾滋病人数不断增多,这部分人群中受感染的儿童比例也有所上升。2005年,全市当年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为53人,比2000年增长3.8倍,登记吸毒人数743人,比2000年增长12.6%,其中未成年人吸毒9人,比2000年增加6人。同时,儿童食品尚存在安全隐患,食品标识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2005年,我市对四类儿童食品抽检的合格率为70%。另外,儿童溺水死亡的比例较高,占5岁以下儿童意外死亡的77.4%。 3、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虽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但未成年人犯罪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依然比较突出。2005年,全市刑事犯罪嫌疑人中青少年为3501人,所占比重达49.9%,比2000年上升5.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16岁以下未成年人达159人,占青少年的比重为4.5%。 六、有关建议和对策 在《儿童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影响了儿童事业整体发展和推进,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确保新一轮儿童规划目标的顺利实施和全面达标。 1、努力提高婚前检查率,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婚检率的急剧下降,不仅不利于妇儿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也会对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健康水平,提升家庭生活质量带来直接的不利影响。因此,建议:一要加大婚检宣传力度。提高公民优生优育意识是拯救婚检的关键。二要积极推行免费婚检。建议市及各级政府制定相关制度,对婚前医学检查给予重点扶持,由政府公共财政对婚前医学检查基本项目“买单”,保证婚前医学检查这一公共卫生服务事业与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相匹配。三要完善婚检配套服务。积极推行“菜单式”、“点餐式”婚前医学检查项目,注重对受检个人隐私的保护。在此基础上需加强婚前医学检查机构管理,打破婚检定点机构限制,同时考虑对自觉婚检人员采用发放补贴、给予假期等方面的奖励政策。 2、加强社会综合治理,营造良好成长环境。社会环境建设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社会各方面要齐心协力,为未成年人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一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在日报、晚报办好未成年人宣传教育专版,在电台、电视台加大未成年人教育节目的容量,促进全社会形成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大对贴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求特点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安康宣传栏、“阳光心港”青少年心理咨询网站的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公益显示屏建设工作。二要加强社会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开展好“未成年人保护集中行动”,加大对网吧、出版市场、游戏厅的整治力度,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通过全市“绿色网吧”的评选命名,为未成年人提供绿色的网络空间。三要加强社会教育阵地建设。加快市区两级文化设施建设步伐,重点引导扶持农村村镇两级文化设施建设。支持条件成熟的地区办好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逐步形成一批融实践性、体验性于一体的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场所。 3、加强食品经营管理,提高儿童食品安全。进一步加强对儿童食品市场监管制度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监管制度,重点是儿童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制度、儿童食品市场巡查制度、儿童食品主体信用分类监管制度、不合格儿童食品的退市制度、儿童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制度和更加完善对儿童食品的检测手段等努力提高儿童食品市场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加强儿童食品监管信息网络建设。结合国家金信工程和12315网络建设,整合资源,通过12315网络进社区、进村镇、进商家、进市场,逐步实现食品安全网上受理投诉申诉、网上报送、网上反馈信息、网上查询、网上发布、网上督办和网上指挥调度,不断提高现代化监管水平,使儿童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撰稿人:高舟维 核稿人:吴煜) |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电话:0519-8568305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