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2005年苏南五市工业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2005年苏南五市工业经济发展对比分析

    近几年在全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带动下,苏中、苏北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而作为苏南五市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的发展速度虽有所趋缓,但工业经济总量在全省比重却一直稳定在70%上下,苏南经济板块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替代。现根据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对苏南五市工业经济发展作一简要对比分析。
    一、效益水平
    经济效益是工业经济运行质量、规模效应、科技投入和结构调整的综合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地区工业经济的后劲和吸引区域外资金的能力。
    1、产销效水平 2005年,苏南五市完成工业增加值5717.9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3234.7亿元、利税总额1607.9亿元、利润总额1021.8亿元,占全省工业经济的比重分别达71.0%、72.3%、67.3%和73.7%。从工业增加值看,苏南五市中仅镇江增幅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0.9个百分点,苏州与上年持平,无锡、南京、常州则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0.7个和0.8个百分点;从产品销售收入看,增长最快的是南京,增幅达31.8%,高于苏南五市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其他依次是苏州、常州、镇江和无锡,分别增长26.9%、25.5%、24.5%和24.2%;从效益指标看,镇江利税、利润增长最快,增幅分别为27.8%和31.4%,超过苏南五市平均水平8.2个和1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利润率南京最高,达4.9%,其他依次是无锡、苏州、常州和镇江,分别为4.6%、4.3%、3.9%和3.8%。
    2、综合效益水平 2005年,南京、无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分别为215.4和185.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8.6个和8.4个点,苏州、常州、镇江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174.4、155.6和154.5。从构成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七项指标来看,南京、无锡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其他各市,分别为107.3和83.1,而苏州、常州、镇江该项指标得分仅为75.5、59.6和60.7。与此同时,南京、无锡的成本费用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贡献率指标也均优于其他各市。
    二、结构状况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苏南五市的工业经济结构既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也有各自的特点。在此,我们从登记注册类型、企业规模构成、主要行业分布、轻重工业结构、高新技术产业等五个方面来对比一下五市工业结构状况。
    1、登记注册类型
    苏州 三资企业是苏州工业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2005年,苏州三资企业完成产值6627.8亿元,比上年增长30%,超过全市工业平均增幅2.5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占了三分之二,对全市工业的贡献份额超过七成。
    无锡 民营、三资和集体企业是无锡工业经济的三大支撑。2005年,无锡民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837.1亿元,所占比重达到49.6%,撑起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半边天;三资、集体企业共完成产值2518.0亿元,所占比重为44.0%,产值增幅分别领先全市工业平均水平2.8个和4.8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5%,成为推动全市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南京 作为省会城市,南京国有、集体及国有控股企业比重较高,而三资、民营企业所占比重则相对较低。2005年,国有、集体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分别为43.9%、38.8%和17.3%,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1.3%、50.6%和18.1%。
    常州 民营经济的主导地位非常明显。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三资、国有集体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总量之比为6:3:1,2005年分别完成产值为1510.7亿元、721.2亿元和272.3亿元,比上年增长26.8%、30.1%和18.0%,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6%、31.6%和7.8%。
    镇江 国有、集体及国有控股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经济总量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比重分别为25.4%、34.1%和40.5%,公有制经济比重低于南京而高于其他城市,三资、民营经济份额均处于中游。
    2、企业规模构成
    苏州 规模以上工业中,大、中、小型企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31.0%、38.5%和30.5%,基本呈三足鼎立局面;2005年产值分别增长19.4%、27.5%和36.8%,中小型企业发展明显快于大型企业。苏州工业规模经济优势非常明显,前100位企业完成产值占全市的比重达44.0%,户均产值高达43.6亿元,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超过50%,其中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达7家,超50亿元的企业有29家。
    无锡 规模以上工业中,大中型企业产值所占比重达到六成,其中百强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842.1亿元,占全市的49.7%,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4.5%,是无锡工业经济的擎天柱。2005年,百强工业企业中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有5家,50至100亿元的企业8家,20至50亿元的企业21家,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南京 2005年,大中型企业完成产值3113.3亿元,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高达76.6%,居苏南五市首位。大中型企业中,有6家企业产值超过百亿元,共完成产值1494.1亿元,比上年增长56.1%,超过全市工业平均增速26.2个百分点,拉动工业产值增长17.2个百分点。
    常州 大、中、小型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依次为15.5%、29.4%和55.1%,2005年产值分别增长22.8%、16.1%和34.5%。由此可见,小型企业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增长起着决定性地支撑作用,贡献率高达67.0%。全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1家,超50亿元的企业1家,30至50亿元的企业3家,20至30亿元的企业8家。
    镇江 大中型企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为48.5%,2005年百强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9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4.8%,其中销售超50亿元企业有2家,超20亿元企业有6家,超10亿元企业有18家。
    3、主要行业分布
    苏州 该市工业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五大行业为主体。2005年,五大行业共完成产值6315.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3.7%,同比增幅达28.9%,高于规模工业增速1.4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2个百分点,贡献份额高达66.2%。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超过3000亿元,增速高出全市工业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和增长贡献份额均达到三分之一。
    无锡 无锡工业结构以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六大行业为主体。2005年,六大行业工业产值增幅分别为37.6%、34.7%、32.8%、32.8%、30.8%和29.4%,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4.1%,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6.4个百分点。
    南京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主要集中在电子、石化、钢铁、汽车和电力五大行业。2005年,五大行业共完成产值2957.3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72.8%,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0.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1.1个百分点。
    常州 规模以上工业中,经济比重超过10%的行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2005年,四大行业共完成产值1198.5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47.9%,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6%。
    镇江 目前以造纸及纸制品、基础化学、电气机械及器材、金属制品等行业为其主导产业。2005年,造纸及纸制品业年产值102.8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7.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年产值211.9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15.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年产值112.9亿元,占全市工业的8.5%;金属制品业年产值122.1亿元,占全市工业的9.2%。
    4、轻重工业结构
    比较苏南五市的轻、重工业结构,除南京重工业比重超过80%,外,其余四市重工业比重均在七成左右。具体来看,南京轻重工业比例为13.9:86.1,苏州为33.6:66.4,无锡为29.3:70.7,常州为29.7:70.3,镇江为30.8:69.2。与此同时,2005年,五市重工业发展速度继续快于轻工业,工业重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其中尤以常州为最,与上年相比,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28.8个百分点,南京、苏州、无锡和镇江的重工业增速也分别领先轻工业17.5个、1.5个、2.0个和5.9个百分点。
    5、高新技术产业
    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 7928.2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完成出口交货值3174.7亿元,比上年增长30.5%,实现利税523.2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苏南及沿江地区,苏南五市共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568.2元,占全省的82.9%,其中苏州、无锡、南京、常州、镇江分别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85.2亿元、1312.1亿元、1236.8亿元、609.1亿元和325.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依次为38.9%、16.6%、15.6%、7.7%和4.1%。从各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看,超过30%的有苏州、南京两市,分别达到31.1%和30.4%,镇江、常州和无锡分别为24.4%、24.3%、22.9%。苏南五市中,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最快的是南京,同比增幅达到42.0%;镇江紧随其后,同比增长30.4%;无锡、苏州和常州增长速度分别为29.8%、22.2%和19.1%。
    通过上述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常州在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大中型企业比重偏低、超大规模企业缺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较差等问题,尤其是企业组织规模过小、技术含量偏低、经济效益不高是制约当前工业经济发展的最突出问题,并且三者之间相互影响。规模经济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增长集约化的重要特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进步,更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和重要前提。当前要扩大和提升常州工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一是充分利用常州现有企业的优势,在大力引进外资充实常州工业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民营工业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工业投资结构,重视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速度、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其二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能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经济与社会、科技、人才、资源、环境同步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撰稿人:刘敬敏 核稿人:杨珏)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电话:0519-8568305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