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统计系列分析——第三产业篇 |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
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贡献作用不断上升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十一五”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快创新,谋求突破,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促进服务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 一、上半年服务业发展的总体特征 1、发展速度稳步加快,拉动作用日益增强。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我市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别是中心城区加快形成了二、三产业互补互动、“双轮”驱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增强。据初步核算,全市完成服务业增加值234.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15.2%,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加快0.6个和1个百分点。 2、三产税收平稳增长,贡献作用持续上升。上半年,我市服务业税收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累计达35.8亿元,同比增长11.4%,占全市税收总额的比重为35.9%。从主要行业来看,除批发零售业、房地产的税收有所下降外,其余大部分行业都呈现了上升的良好趋势,其中交通运输、仓储业及邮政业实现税收1.3亿元,同比增长30.8%;金融业实现税收5.3亿元,同比增长104.1%;住宿餐饮业完成税收85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完成税收4.3亿元,同比增长24.8%。 3、民营数量不断增多,企业规模继续扩大。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准入标准的进一步降低,民营服务业企业发展较为迅速,经营规模也不断壮大。截止6月底,全市私营个体服务业户数累计已达11.7万户,同比增长11.4%,其中私营户数为1.6万家,个体户数为10.1万户,分别增长15.1%和10.6%;私营个体服务业企业注册资金达289.6亿元,同比增长52.2%;私营个体服务业从业人数达33.1万人,同比增长15.9%。私营个体服务企业规模明显扩大,个体服务业平均每户注册资金达到2.0万元,同比增长12.3%;私营服务业企业的户均注册资金达到168万元,同比增长34.6%。 4、投入总量稳中有升,发展活力日趋增强。今年以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和信贷政策的调整,各级金融机构不断优化信贷投向,逐步增加交通、城市基础设施、房地产等服务业领域的信贷投入。与此同时,我市继续把服务业招商作为重点,通过建立服务业招商项目库,举办境外专题招商活动等措施,积极吸引外资民资进入服务业领域。1-6月份,全市新签服务业外资项目49个,同比增加12个;协议利用外资4.4亿美元,同比增长43.2%,在全市协议利用外资中的比重达34.2%,比上年同期提高12.5个百分点。资金的有效投入进一步带动了服务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上半年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6.0亿元,同比增长18.2%。 二、服务业各大行业的发展状况 1、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今年以来,我市交通行业大力开展“创新创优”活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快交通行业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不断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等重点交通设施的建设步伐,逐步形成客运快速化、物流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上半年,旅客运输和货运生产稳中有升,全市累计完成货运量3487万吨,同比增长19.5%;完成客运量8873万人,同比增长17.6%;货物周转量和客运周转量分别达18.8亿吨公里和36.3亿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18.2%和10.3%。长江港生产形势良好,吞吐量持续上升。1-6月份,常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45.6万吨,同比增长29.9%。 2、国内贸易业日益兴旺。近年来,我市坚持引进和创新零售业态,大力推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加快培育一批区域性商贸中心,为调整流通格局、提升服务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6月份,我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54.0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城市和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完成231.7亿元和2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5%和1.2%。从行业来看,住宿餐饮业发展依然保持一枝独秀的局面,累计实现零售额28.4亿元,同比增长28.4%,增幅较批发和零售业高出13.9个百分点。 3、旅游业发展成效显著。我市旅游行业继续着力将旅游宣传与城市形象宣传相结合,努力塑造旅游城市品牌,全面推进旅游业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上半年,全市实现旅游业增加值36.7亿元,同比增长44.7%,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5%;各旅游景点(区)接待游客1088.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5%和28.8%。溧阳天目湖南山竹海景区顺利通过全国评审,成为全市第6家4A级景区。 4、信息服务业平稳增长。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电信市场的逐步放开,行业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通信市场开始步入平稳增长的新阶段。上半年,全市完成通信业务收入18.0亿元,同比增长14.8%。截止6月末,全市本地电话用户达205.9万户,比年初增长1.9%,其中固定电话用户131.7万户,增长1.8%;移动电话用户247.8万户,增长19.5%。 5、金融保险业健康运行。上半年,我市银行业加快信贷投向的调整,努力化解金融风险,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全市金融运行形势较为稳定。截止6月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919.5亿元,比年初增长17.1%;贷款余额1333.8亿元,比年初增长19.7%。金融机构现金收入和支出分别达2662.4亿元和2698.9亿元,均比去年同期增长14.6%。保险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加快险种调整,大力发展效益型险种,规范保险行为,建设诚信保险。上半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12.6%,其中人寿险19.8亿元,增长7.5%;财产险6.2亿元,增长32.9%。 6、房地产业销售形势良好。上半年,我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高位运行,累计达61.2亿元,同比增长34.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0.4个百分点。商品房施工面积稳步增长,截止6月底,全市房屋施工面积达1062.2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300.3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32.8%和73.1%。商品房销售形势良好,据房管部门资料显示,上半年市区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84.3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8.1%,其中住宅14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2.6%。 三、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有关建议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有了足够的重视,明确了服务业发展方向和思路,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服务业发展、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上半年我市服务业总体发展情况良好,但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仍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因此,加快促进服务业增长,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的规模和层次,不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当前,我市服务业发展中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依托重点区域,集中打造集聚区。首先要加强规划引导,根据全市区域生产力和城市空间布局,突出以城市为载体,以园区为基地,以专业化、功能性集聚区为重点,高起点、高质量做好服务业集聚区规划,进一步整合要素资源,培育核心服务企业,降低商务交易成本,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其次,进一步改善软硬环境,在制定规划的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服务业集聚区的相关政策,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发本地人才,鼓励吸引更多外部人才投身常州,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实施品牌工程,着力提升竞争力。要以培育服务业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为突破口,提升服务业发展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一是做大做强名牌。在服务业重点行业,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服务,促进一批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服务业品牌的发展,扶持一批地方特色的传统服务业老字号品牌,鼓励优势服务品牌企业推进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造就一批规模大、实力强、主导地区乃至全国市场的大型服务业企业集团。二是实施品牌激励政策。建立市级服务业品牌推进机制,以品牌建设为突破口,加快服务业发展。鼓励企业争创世界名牌、国家名牌和省内名牌,对被认定的服务业名牌企业给予奖励。三是加大品牌宣传。举办服务业名牌推广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加大对创建服务业名牌企业和产品的宣传,提高服务业名牌的知名度。促进名牌企业巩固市场、开发市场、扩大市场,不断提高服务业名牌企业的市场信誉度,全方位树立服务业品牌形象。 3、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重点建设。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我市5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是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一是用好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按照实施纲要和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将引导资金用于扶持影响大、带动作用强、具有示范效应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建立项目责任制,对项目建设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进行跟踪管理,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发挥引导资金的带动作用。二是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带动和延伸相关服务业和产业的发展。加快我市重大基础工程建设,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载体支撑。三是拓宽融资渠道。主动适应国际融资发展趋势, 积极探索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拓宽服务业投融资渠道。支持服务业企业承接国际资本转移。通过市场手段,积极利用服务业引导资金贴息贷款,组织服务业项目银企对接,扩大银行、各类投资机构与服务业企业的合作,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有发展前途的服务业企业提供信贷担保。支持优势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增资扩股或到境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途径,募集社会资金,扩大经营规模。 4、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发展的体制瓶颈。目前,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是制约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要加快服务业发展,必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继续清理各类制约服务业发展的准入限制,推进服务业市场的有序竞争,打破行业和区域垄断。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营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快促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年内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即将结束,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和国际资本加速转移、国际服务业外包化趋势加剧的机遇,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靠国际化发展战略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撰稿人:许听泉 核稿人:吴煜) |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电话:0519-8568305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