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长者模式
2006年常州市保险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发布日期:2007-05-24  来源:本网站
                     业务发展稳中见快 结构调整效果初显
    2006年,我市保险业以规范竞争为主题,以产品创新为动力,不断健全市场体系,拓宽保障领域,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防范市场风险、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助推器”和“稳定器”的作用。
    1、业务规模稳步扩大,市场体系更趋成熟。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继续较快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为保险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社会转型逐步深入又为保险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保险业在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条件下,加快行业自身发展,逐步走出前两年的低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我市18家保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42.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增幅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完成增加值5.2亿元,增长15%,比上年加快3.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保险市场竞争更加充分,人保、太保和平安“三足鼎立”的格局进一步打破,各大保险公司有序竞争、竞相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全年人保、太保和平安三家保险公司完成保费收入33.8亿元,比上年增长7.5%,增幅低于全市保费收入增幅5个百分点,市场份额也由上年的83%下降到79.3%,而生命人寿、太平人寿、永安保险等一些新公司则显示出较强的增长活力,业务收入呈成倍增长之势。
    2、产险市场产品创新,保费收入增长较快。2006年,我市各大产险公司注重新险种的开发和宣传,不断提高理赔服务水平,逐步扭转了上年产险业务低速增长的局面,实现了较快的发展。全年我市财产险实现保费收入11.2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增幅比上年提高31.9个百分点。从险种来看,车辆险、家庭财产险以及工程险增长较快,增速均在25%以上,特别是车辆险已连续多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汽车保有量持续大幅增加,进一步扩大了保源增量,截至2006年末,全市汽车保有量突破20万辆,达到20.6万辆,当年新增4万辆,增长24.1%。另一方面是从2006年7月起实施的“交强险”,为各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对保源增量的有效转化和对保源存量的深度挖掘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年车辆险实现保费收入7.7亿元,比上年增长40.6%,占产险保费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65.8%提高到68.4%,对产险保费收入的贡献率达到75.7%,即当年新增产险保费收入中有四分之三是由车辆险实现的收入。与此同时,车辆险中的摩托车险由于近两年城市“限摩”政策的出台、摩托车拥有量减少而开始萎缩。2006年,全市摩托车保有量为46.8万辆,比上年减少1.6万辆,摩托车险保费收入1292万元,比上年下降37.1%,在车辆险中仅占1.7%。
    3、寿险市场结构调整,业务收入稳步增长。近几年各大寿险公司着手调整寿险业务结构,转变业务增长方式,寿险市场开始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新时期,收入结构、险种结构的调整初见成效。2006年,全市人寿险实现保费收入31.4亿元,比上年增长6.1%。从保费收入结构看,续期保费的比重有所提升。全年寿险保费收入中首年与续期的比例由上年的56.9:43.1调整为51.7:48.3,续期保费所占比重上升了5.2个百分点,进一步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寿险业务的长远发展。从险种结构看,万能寿险和短期健康险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万能寿险由于兼有保障、投资的双重功能,同时又具有灵活的保费缴纳和弹性的保险金额的特点,成为近几年来寿险业务中最受欢迎的险种,增速大大超过其它险种,达69.9%。短期健康险比上年增长14.9%,而作为存款替代产品的分红类保险和投连险则增速明显放缓,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5.9%。从营销方式看,代理业务、直销业务和营销出现一升一降一平的增长格局。保险中介机构业务能力不断增强,成为保险市场的重要力量,全市保险代理机构实现保费收入6.4亿元,比上年增长57.4%。而以银行为主的直销业务由于受近年银行的理财产品及代销的开放式基金的冲击,全年实现保费收入6.6亿元,比上年下降17.7%。营销业务则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8.4亿元,增长8.4%。
    4、保险意识日益增强,保险支出逐年上升。随着居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以及养老医疗、教育就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的保险意识日益增强,越来越多家庭和个人开始把商业保险作为解决养老和健康保障重要的补充手段,城乡居民潜在的保险需要变成了有效需求,家庭支出中用于保险的支出逐步上升。2006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总支出中,人均保险支出273.4元,比2003年增加71.3元,年均增长10.6%,特别是主要用于防范风险的各种非储蓄性保险支出62.0元,比2003年增加37.1元,年均增长35.6%,增速高出消费支出年均增速23.8个百分点。
    5、保障范畴不断扩大,经济补偿作用增强。近年来我市保险行业积极扩大服务领域,参与社会管理,在经济补偿功能、抵御灾害风险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6年,全市产险承保数量达到123万件,比上年增加9.1万件,承保金额3231亿元,比上年增长42.1%,赔付金额7.0亿元,增长40.1%,赔付率达到62.6%,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如2006年常州天宁宝塔发生火灾,损失较大,保险公司迅速组织查勘理赔,支付赔款260万元,确保了恢复工作的有效启动。而寿险业务的经济补偿功能更是充分体现,全年寿险赔付中满期给付增长较快,全年给付5.9亿元,增长39.4%;赔款支出则小幅下降,全年发生赔结案件数3.7万件,赔款金额1.1亿元,比上年下降2.3%。

    我市保险业虽然走出低谷,实现适度增长,但与我市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相比,还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一是保险深度仍较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仍不明显。2006年,我市的保险深度(即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2.7%,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而2005年世界平均保险深度为8%,全国平均水平也达到2.7%。同时,我市保险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为1%,占GDP的比重仅为0.3%,比上年还略有下降。二是农村市场尚未有效启动,不能形成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目前保险市场上适合农村市场、符合农村特点、满足农民需求的产品还不够丰富,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扶持农业生产的险种开发还不够全面,农村保险资源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挖掘。2006年武进、金坛分别实现保费收入7.9亿元和3.6亿元,比上年增长8.4%和1.8%,而溧阳实现保费收入3.6亿元,比上年下降了6.0%,均大大低于全市的平均增幅。三是市场竞争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随着保险市场全面开放,保险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但目前保险市场细分不够,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不可避免形成了价格的恶性竞争,特别是产险业务承保费率持续走低。2006年,我市产险的平均费率为3.5‰,比上年下降0.2个千分点,除家财险和运输险的费率水平与上年基本持平外,其它险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汽车险的费率下降最快,由2005年的20.3‰下降到14.5‰,下降了5个千分点。费率的持续走低必然会影响到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效益,对保险业务的长远健康发展将造成不良影响。(撰稿人:杨薇 核稿人:杨珏)
 

主办单位:常州市统计局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市行政中心1号楼B座3层

电话:0519-8568305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电话:0519-85685023(工作日9:00-17:00)

网站支持IPV6   推荐使用1024*768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网站标识码:3204000028

苏ICP备05003616号